在中国汽车市场中,轿车、SUV、MPV等车型长期占据主流地位,而旅行车(即“瓦罐车”)却始终难以突围,属于那种你买我推荐,我买我不买的车型,尽管很多男性消费者对瓦罐的造型青睐有加,但是销量依然长期低迷。
这一现象背后,是文化观念、市场定位、产品设计、价格策略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我将从以下五大核心维度展开分析:
一、文化观念与消费心理的冲突
1. 传统审美偏好
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审美长期受传统文化影响,更倾向于“对称、完整”的车型设计。三厢轿车因其修长车身和端庄形象,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尤其适合商务场景;而旅行车的掀背式车尾设计与传统三厢车差异显著,被认为“不够大气”,甚至被贴上“不伦不类”的标签。
2. 汽车文化差异
欧洲旅行车的盛行与其自驾游文化和生活方式紧密相关,而中国汽车文化起步较晚,消费者更注重“面子”和实用性。SUV凭借高大威猛的外观和“一车多用”的标签,成为“面子消费”的典型代表,进一步挤压了旅行车的生存空间。
3. 从众心理与市场教育不足
中国消费者购车时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倾向于选择大众认可的车型。旅行车因推广不足,长期处于“小众”地位,甚至部分消费者对其功能认知模糊,误认为其与两厢车无异。
二、市场定位模糊与实用性争议
1. 夹缝中的尴尬定位

马自达阿特兹旅行
旅行车介于轿车与SUV之间,虽兼具操控性与载物能力,但优势并不突出。其空间优于轿车但不及MPV,通过性略强于轿车却远逊于SUV,导致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倾向于选择功能明确的车型。
2. 路况适应性不足
中国道路条件复杂,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地区常面临坑洼路面,而旅行车的底盘高度与轿车相近,通过性受限。相比之下,SUV的高离地间隙和强通过性更契合国内实际路况需求。
3. 实用性认知偏差
虽然旅行车的后备箱空间更大,但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多用途”需求,如SUV的七座布局或MPV的灵活座椅配置,而旅行车的大空间常被视为“冗余设计”,未能有效转化为购买动力。
三、价格与性价比的致命短板
1. 进口依赖导致高价
国内旅行车市场长期依赖进口,高昂的关税和维修成本推高了售价。例如,进口旅行车售价普遍比同平台轿车高出30%以上,而消费者对“大后备箱”的溢价接受度极低。
2. 国产车型选择匮乏

宝骏310W
国产旅行车数量稀少,且多集中于低端市场(如宝骏310W),难以满足中高端消费者的品质需求
而豪华品牌旅行车(如奥迪A6 Allroad)因价格过高,仅能吸引少数“情怀买家”。
3. 性价比对比劣势
同价位区间内,SUV和轿车在配置、空间、品牌力上更具竞争力。消费者普遍认为,为旅行车支付溢价“得不偿失”,进一步削弱其市场吸引力。
四、产品设计与营销的滞后
1. 外观设计不符合主流审美
旅行车的修长车身和厚重车尾设计在中国被视为“不够时尚”,尤其年轻消费者更偏好SUV的硬朗线条或轿车的流线造型。
2. 车型选择单一
国内在售旅行车仅约20余款,且多数为进口车型,消费者选择余地小。反观SUV市场,每年有上百款新车上市,覆盖从5万元到百万元的全价格带。
3.营销推广乏力
厂商对旅行车的宣传投入远低于SUV和轿车,导致市场认知度低。例如,SUV广告常强调“越野性能”和“家庭出行”,而旅行车的“生活方式”标签未能有效传递。
五、未来展望:困境中的微光
尽管旅行车当前处境艰难,但部分车企已尝试破局:

斯柯达明锐旅行
本土化改进:如大众蔚揽、斯柯达明锐旅行版通过加高底盘和跨界设计,提升通过性。
价格下探:宝骏310W等低价车型试图以性价比打开市场,但受限于品牌力和设计水平,效果有限。
文化培育:随着自驾游兴起和年轻消费者对个性化需求的提升,旅行车的“诗与远方”标签或可逐步渗透市场。
然而,全球范围内旅行车销量持续萎缩(欧洲占比已从20%降至5%),加之中国消费者对SUV的长期偏好,旅行车短期内恐难逆势翻盘。
结语
旅行车在中国的遇冷,是文化、市场、产品、价格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未来能否突围,不仅取决于厂商的产品策略,更需要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和市场教育的深化。或许,旅行车注定是中国车市的“小众情怀”,但正是这种独特性,让它在满街SUV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