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写点评川崎Ninja400作为跑车销量排行榜非常的靠前,进口的品质质量可以说得上,非常的耐打,但是我个人觉得它的性价比并不高,落地5万多的价格,但是对于它的配置和外观来说,并不太属于那种符合5万多的价格,能给你带来的感受,除了操控以外和加速以外。都不太能驾驭5万多的价格,操控的话可以说非常平顺转弯,加油超车等平顺,对于新手来说,如果资金足够的话,可以考虑这辆车,但是我觉得如果我有5万多的价格预算的话,我应该不会去买它,因为5万多的价格预算可以考虑的车型有很多
#油车反击战?网传日产轩逸6.98万起国内车市经过2023年的卷卷卷,让汽车消费全年保持火热状态。就在2023年末各车企奋力向各自目标靠近使2024年首周爆冷之后,车市仍在慢慢回暖之中。同时,为了能够长久的活下去,24年初多家新能源车企缩减了优惠力度,这也一定程度给本就疲软的车市雪上加霜。但是比亚迪为了达成全年400-420W销量目标,一把“全系降价”烈火,把卷的程度再次推向新的高度! 关于焦虑:比亚迪2024 产能预计达到458万,为了保障产能利用率,400万的销售目标产能利用率在87%左右,虽然远高于国内汽车不足60%的产能利用率,但是对于气势逼人的比亚迪,还是些许谦虚了。 关于魄力:比亚迪的降价不得不说对供应链的成本具备强有力的掌控能力,配置调整以配合降本;自供的零件在保障温饱线基础上,降低整车成本;外购零件依托23年的亮眼市场表现,具备了更强的议价能力。无论是什么降本手段,只要能够让消费者在价格层面感到“真香”就是掌握主动权的第一步。 总而言之,中国汽车在卷卷的当下,各车企必然都有属于自己的焦虑。在这个紧要的关头,每家企业也都应该拿出自己的魄力:降价保量最为直接,每个车企都会或多或少使用该手段;保价增配值得期待,对于15万以内的车效果不会明显,但对于20-40万的汽车也许有些作用;产品迭代言过其实,研发周期较长,紧急上马……还是有魄力的消费者先上吧,同时受限于法规和安全考量,智能化宣传总是天花乱坠,用着总是有些鸡肋。牢记车是用来开的,这一点很重要! 最后,国内市场总量24年预计不会有什么增长空间,此消彼长是必然现象。下一个谁倒下大家已经看的太多,但是结合历史市占率,中国注定不会只有比亚迪一家独大,那么你认为下一个崛起的会是谁?
23年最先弄出个冠军998秦掀起一波热度,后面海豹汉之类的冠军版比起优惠后的22款实际价格还贵了。 今年又是同样的套路,后续的新款估计都不会比23款优惠后的便宜,估计要留到年底冲销量目标的时候再放价了
#人人写点评「23年品牌毛营收排名」 这里的营收计算直接通过上险量和成交均价的乘积来评估大致的营收状况,图中为单一品牌,如比亚迪不包括腾势等,吉利不包括银河等。 - 毛营收超过3000亿的一共5家。大众、比亚迪、丰田、奔驰和宝马。三家主流品牌两家豪华品牌 -排名第一的是有些意外的大众。虽然合资品牌在国内经历了一波波的颓势,但大众依然在2023年还是在品牌总营收排名第1。不敢想象巅峰的大众在国内有多恐怖。如果从集团视角来看,大众+奥迪也是国内营收当之无愧的第一集团。 - 比亚迪“屈居第二”,距离大众的差距很小。但是随着比亚迪的交付量上扬,尤其是海豚海鸥的销量上升和终端的适度优惠,比亚迪在整体销量实现了新高,但也牺牲了均价。全年均价落后于两田一众,但去年年初Q1季度,其均价的高点为16.8万。但24年比亚迪单品牌营收机会很大。 - 奔驰“屈居第三”。落后大众和比亚迪非常少。榜单众最高的均价,大幅领先宝马、奥迪、特斯拉和理想的均价。同时奔驰应该是榜单中毛利水平最高的一家。利润能力明显在比亚迪和大众之上。这也是为什么人人都想成为BBA。 - 宝马和奥迪分列第4和第6。宝马通过一系列产品缩小了和奔驰的差距,奥迪则离宝马奔驰越来越远。尤其是均价和营收 - 丰田和本田分列第5和第7,老牌合资的营收能力不容小觑,丰田从营收体量上和前4非常接近,也超过了3000亿。 - 特斯拉毛营收大约是比亚迪的一半,只依靠两款走量车型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 - 理想是唯一上榜的国内新势力,依靠大约是大众和比亚迪40%的体量,但均价是榜单里的第3,落后奔驰和宝马,但领先奥迪。24年营收逼近或反超奥迪是一个可以期待的目标。超过特斯拉概率比较大 - 吉利是榜单上第三家自主品牌。依靠超过百万的销量营收突破1000亿元。 从别的品牌趋势上来看,24年非常有机会上榜的还有问界等品牌。外资品牌也会进一步削弱。长期来看是一个中国品牌爬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