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盘高的SUV:最近看到很多车主反应车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芯片上面。车机这个东西没有深入研究过,但是个人认为应该和计算机也差不离,本人是做信息化行业的,对计算机一些基础的知识还算略懂,从计算机的角度来说,一套系统运行是否流畅不仅仅是芯片的关系,它还和硬盘,内存,缓存以及软件程序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以现在的硬盘技术来说大概率不太会对车机卡顿造成太大影响,除非容量太少或者有损坏。从计算机基础理论上来说,芯片提供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以及运算能力,卡顿的话这只是其中有可能的一个原因。再一个影响计算机运行流畅度的很大的因素就是内存了,所有程序的运行都是在内存中进行的,如果内存容量不大,运行速度不够快,那么一样会造成卡顿甚至死机,内存就好比我们城市中的各条道路,哪怕你这个城市的交通指挥系统再强大,但是你的道路只有两条道,那一样堵车。再一个就是拿电脑打个比方,我一台配置i3或者i5芯片但是我配置8g或者16g内存的电脑一定比你一台配置i7芯片但只配了4g内存的电脑运行速度流畅,这都是一个道理。最后一点就是你的这套软件程序了,你要是占用资源过多,匹配不行那也会拖垮运行流畅度,举个例子我们使用的不管安卓,还是Windows都在不停的升级优化资源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这里我想提醒广大不管车主还是准车主,眼光不要光集中在820,还是8155的芯片上面,目前信息话领域来说很少出现芯片算力不够的情况,基本都是过剩的,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厂家做的也不仅仅是着眼于芯片,你们用的是第几代什么内存,以及你们目前开发的这套程序,是不是都需要优化。这些配置上不去话,哪怕芯片用顶尖的你该卡还是卡。
#用车心得选择荣放混动的原因:上下班几公里,电瓶车几分钟的路开车要半小时,但冬天家里要求养生不许骑电瓶车。另一方面各人爱好徒步穿越,很多时候自己规划独自走线,不想蹭别人车,还是自己买个到哪都方便。买车后又开始喜欢长途穿越。所以选择上以质量可靠、皮实耐造、基本的通过性能(不需要越野那么高,那是玩泥巴用的,正常穿越我自己用脱困装备都能搞定)、安全性、烂路油耗不翻倍,这几项为主。 实际使用场景:实际使用大部分时间还是玩乐和拉各种建材为主。 动力加速和操控感受:我的车是21款的混动四驱精英PLUS车型,目前已经跑了2w公里。起步加速过弯都是电四驱,很给力。中段提速乏力,很垃圾,除非大脚油。后端提速给力。高速150没见飘,但不敢再快了。高速匝道没关注速度反正中速侧倾难受,支撑不好。掉头转弯比别的车轻松,很多要肉两下的地方我只需要一把。总结下来,市区用着一般(中段垃圾),高速用着一般(油耗得有7~8个了),烂路用着不错,普通烂路速度、安全性、平顺性比越野车强,真正烂路就差很多,底盘太低。 空间方面:家里最胖178cm,170斤,描述各个位置空间宽敞足够,后排腿部支撑短不足。全车各处储物格设计合理,不错,很能放。后备箱足够大,我的所有长途穿越装备都能装下,太杂就不列举了。建材更是能装很多。备胎槽还能装下全尺寸备胎。后排放倒不能纯平,这很不好。 配置方面:都很基本,没太多要求,不买顶配就是因为讨厌大天窗。360°是必须要的,但是这个丰田的360度全景真的很模糊,下雨天气还有晚上不是很能用,但是在亮度足够的情况下还是能用的,好在反应灵敏没有延迟,实际用着比外面加装的看着清晰实际卡顿或者有偏差的要好。 外观内饰:萝卜青菜,反正外观我觉得不错,要不然也不会去购买,不喜欢谁要啊,加了各种碳纤维内外饰就很好看了。丰田的做工一般,偶尔有点异响,我不是太在乎。唯一表扬就是突出的轮眉韧性很高,后视镜强度很高,多辆所谓豪华所谓厚实车,不是门凹了就是后视镜断完了,我没什么战损。 驾驶舒适度:舒适度还不错,座椅、视野、自动巡航这些,一天9小时各种路况连续几天,中途各种选营地,指挥,组织,半夜拍星空,不感觉累。 噪音:各种噪音都有,单层玻璃也不隔音,但我不是太在乎这些,没管过。但高速我都开窗,和副驾交流,多车手台交流无障碍。 油耗:很不错,全部92号汽油,哪家的油站便宜去哪,七八家轮流去加。城里能开到3.4L,高速7~8L,高原连续爬大山9L,高原起伏烂路泥浆路深雪路带防滑链7L,高原正常公路起伏5~6L.目前2w公路综合5.4L.前提,我开车比较暴躁,城里想乱超车乱变道的都不可能给你机会。 多了就不拍了,最近上下班路程比较固定,可以仔细研究下了。不管冬天夏天,市区一半拥堵一半畅通道路。风格,正道直行,该超车超车该卡位卡位。由于路上猴子太多,大多数红绿灯都要大加速站住自己车道不让别人加塞,也导致了大量的刹车浪费。3km内由于水温没上来,油耗必定高。5km左右降到5~6l10km开始4.5l13km开始4.3l左右20km以上跑了几次基本上是3.8,没拍照。高速110~140码,5.5l,很稳定就这个油耗。换上at胎,油耗影响不大,大约上升0.5l,不像燃油车那么明显容易受影响。高原连续爬山,爬升2000多米到山顶那种,8l。高原烂路,好路烂路混合路,各种路况,起伏路,6.5l。 节油:没什么妙招,也没必要刻意去节油,提前预判减少不必要给油和刹车吧。这个说明一下城里大部分都是用电所以油耗低,但是这个高速上基本就是用油的,所以油耗高了。 综合评价:这车仅对比crv的话,crv更适合国人适合城市使用。Rav4销量不应该这么高。 优点:质量可靠、皮实耐造、基本的通过性能、安全性、烂路油耗不翻倍、一定越野基因、标明紧凑级实际不小的空间、最长时常市场验证混动系统、耐用的镍氢电池。 缺点:城里开没有crv这类混动舒服,本身配置比较简陋注重精致的人无法接受、新款锂电池风险高不建议买,车机的功能比较的差,没有车机互联等工具,不能安装app,还有车机清晰度有点差。 最后【感谢骑驴看世界吧圈主推荐加精】
#说说ct5的用车小技巧提车已经将近一年了,对于人生中第一台属于自己的车一直都是充满了期待的。 从最开始的选车到最后提车不是特别顺利,我也经历了一些比较痛心的事情。最后这辆车算是对我青春的一个奖励吧。 用车到现在10个月8000多公里, 将近一年的体验总的来说能打一个90分吧,在此把这近一年的一些体验分享给大家。 首先谈一下油耗,目前8000公里,平均油耗10.9个,对于2.0T来说处于一个平均水平。市区基本在13个油左右,高架8个左右,高速130以下7个左右。因为我在济南的道路规划可能有点问题,综合下来12.5油耗。但是我在石家庄玩了三天,石家庄道路规划的就比较不错,路线基本是高架组成,三天综合油耗9个油。所以油耗还得看每个人的路况。但是总体来说可以接受。已经不是之前的油老虎了。 这台车优缺点特别明显,优点就是外观,缺点就是内饰。当然对于美的定义人人不同,对你来说可能相反。 先说缺点,目前来说没有什么大的毛病,像最近常见的冷启动抖一下、悬挂漏油或者是变速箱顿挫都没有遇见过(这里简单说一下停车的时候先空挡再拉手刹,然后变速箱P档再熄火,这样下次启动挂挡的时候就不会顿挫了)。不过大毛病虽然没有小毛病确实不少,像各种异响、变速箱啸叫、起步比较肉、后排空间以及后备箱比较小等等。 因为这台车隔音非常不错,并且还有主动降噪,所以在低声放音乐的情况下车内的声音反而特别明显了。像顶棚、主副驾驶门板、b柱、中控等很多地方都会有颠簸异响声,声音虽然不大,但是会很难受;不过大多数时间是听不见的,因为音响也不错,多数情况下会开得比较大声。而没开音响并且开窗低速情况下就会听到变速箱的啸叫声了,大概是吹口哨那种感觉,据车友们说换一个机脚垫就可以解决,不过我因为不怎么开窗也懒得去换了。这辆车变速箱和发动机不是特别匹配,只有二百出头马力却是10AT,档位密导致起步特别肉,一直频繁换档,有时候起步连三大妈都跑不过,这算是最大的一个缺点了。车友们说换头段可以有改观,但是会有臭味,所以我也没有换。不过其实还好,我开车比较佛系,尤其起步的时候我害怕被奖励老头,所以这个缺点我可以忍。接着说后备箱的问题,后备箱看似很大,但是由于上边有低音喇叭,占了比较大的空间,导致上下没有一个很高的距离可以让你放东西。而左右方向,由于是后驱车宽度上也不是特别理想两个行李箱,并排放的话需要倾斜。还有一个不起眼小毛病就是雨刮刮不干净的问题,主驾驶雨刮器中的弹簧又粗又短,力特别大,总是刮不干净,可以换一个小型号的弹簧(尺寸为2.8×98 )来解决。最后一个缺点,也就是最为人所诟病的一个缺点,就是后排空间。因为是溜背造型,所以后排高度确实有点低,但是在后排座位上方他做了一个掏空处理。1.8米正常体型的人,如果正襟危坐后背贴着后座的话 头是刚好顶到顶,但是一般没有人那么坐,像正常做的话1.8米是能够做开的。因为后驱车,所以有个地台做起来也是比较难受的,不过幸好我的外甥女,他只有六岁这个位置对他来说是一个完美的位置,但是如果是成人这个地方就会特别挤,不管是宽度还是高度,安全带也会勒脖子。 以上是我这一年来在这个车上发现的最明显并且最常见的缺点,接下来浅谈几句优点。刚才说的外观是最大的优点,每个人审美可能都不同,但我相信80%以上的人都会觉得这个车还是处于好看的行列的。内饰方面用料特别扎实,基本都是皮质和软质,就是设计实在太老旧了。底盘方面我不是特别懂,不过单从我的驾驶体验来说驾驶质感特别不错,除了起步阶段动力基本够用,后端动力随叫随到,而且特别稳,不会有发飘的情况,在高速猛打方向过几次也没有失控,当然也可能是情况不够极端。不过冬天掉头或者刚洗完车还是特别吓人的,稍微抬踩油门就甩尾。 总结一下,这台车外观帅气棱角分明,非常适合年轻人。内饰方面用料扎实可以看得到诚意,但确实应该用2020年的设计语言代替1920年的。油耗也已经在大多数人可接受的范围内。变速箱和发动机的匹配问题需要尽快解决了,通用你也别太通用了。 最后祝大家都能开上自己喜欢的车。
#用车感受1.续航里程:这是我们电车一族开长途最担心的,也是最不容易把控的。常规情况下,电车的续航里程是你电池的总电量除以你车上显示的每公里耗电量换算得出的,所以它既是一个理论数值,也是一个大概数值。也就是说,你平时使用习惯对续航里程是有影响的,其实我觉得天气因素、空调因素、车载重等对续航的影响更大。这次回家前都是在城市里开,所以续航里程还行,充满电可以跑454公里,等我回来的时候,由于开过一次高速了,电池耗电量上去了,在江西充满电只能跑385公里了,少了整整70公里,影响还是有的。 2.充电间隔:这次我从上海到江西,全程一共950公里左右。如果在平时,按照车显的续航里程数,300公里左右充一次,估计充个2次就差不多了。但是过年路上车多,堵在路上如果电量不足那心里绝对急死,而且天冷温度低,电池活力度本来就不足,我实际测试过,在电量在50%以下之后,电量减少的速度比之前要快。这感觉大概就像是原本1度电可以跑5公里左右,但是到了在50%以下,高速上1度电只能跑3公里左右。举个例子:好比你里程300公里,开了200公里到服务区,本来应该有100公里剩余,实际只有50不到的剩余。所以充电间隔不能满打满格算的,否则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事。我基本上是在250公里左右就要充一次,给自己留100公里左右的余地,以应对突发状况。 还有一点就是充电在80%之后,速度会变慢,你会看到充电速率从每分钟6、7公里,掉到每分钟3公里。这时候就考验的你的耐心了,尤其是看到前方马上要开始拥堵的时候,你肯定直接不充走人了。这就意味着在你100%从家出门之后,路上即使充电也就80%-90%左右,那相应的续航里程也要下来。所以,个人认为第一次充以250公里为限比较好,后面几次以200公里为佳,多给自己点余地嘛! 3.行前规划:这一点不得不夸高德,你只要设置好充电间隔,它会自动帮你定位充电桩。但是有一点要记住,出门前作为司机对一路上哪里要停下来做到心里有数是必要的,我属于第一次电车出远门,所以之前做了详细的规划,一路上也在根据道路的拥堵情况进行修正。这里要注意一点,当你看到前方路段拥堵10公里以上,不要侥幸,还是下去充一充。我们就吃过亏。没进这段路的时候地图显示拥堵7公里15分钟,结果一进去,地图马上改口要堵50分钟…看着电一格格往下掉,我就问你焦不焦虑。除非把空调关了,无论冷热都屏住…
丁丁说车:经举报,该内容已被官方隐藏
#北京骑乐大队春风送暖,万物复苏。车友开始规划今年的摩托车骑行计划了吗?穿上骑行装备,戴上头盔,骑上你的摩托,尽情感受公路风光和车流之间的巨大魅力。不仅仅是一种旅行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朋友一起出发,让摩托车的轰鸣声成为顺畅道路的伙伴音乐吧!记得安全第一,出行请注意交通安全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