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赛那加价自食其果,把消费者当“韭菜”,品牌不是无良的挡箭牌

    三个司机头像三个司机头像
    三个司机2022-02-28

    对于汽车这种工业品,没有谁可以做到“非你不可”。

    “我视你为偶像,你却视我为流量。”这是追星族们的尴尬。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的基本逻辑也在发生微妙变化,从产品中心转向用户中心,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粉丝经济”。

    汽车行业也是如此,打造用户型企业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其中,一些品牌做得非常成功,圈粉能力极强,粉丝忠诚度也高。

    不过,就像网上一些明星、大V粉丝多了会飘,有些企业拥有了一大批忠诚度极高的用户后,心态也会变得傲娇,比如广汽丰田。

    从汉兰达到赛那(图片|配置|询价),用加价和饥饿营销的手段来愚弄消费者,以所谓“市场供求关系”的名义堂而皇之的割韭菜,又如何能如此心安理得?

    难道,在你们眼里,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难道就如此无知和卑微吗?

    加价少些就算是优惠了?

    一般情况下,一款新车如果抢手,再加上刚上市时产能没上来,那么根据供求关系,4S店初期可能会加价卖车,但随着产能上来价格就逐渐正常了。

    但是广丰的“加价”,却是多款车型并行,比如汉兰达卖了这么多年,一直有不同程度的加价行为。还有就是那款土豪专车埃尔法,本来指导价高达83.90万-92.00万元,相对于国外就已经是天价了,结果终端还要加价,甚至高达15-20万元左右(不同地区会有差异)。而且,终端的销售也很傲娇,如果你质疑他会告诉你,“只加价10万时赶紧买,已经算是促销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消费者也接受了。因为在同期确实产品力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厂家精心包装的宣传点,比如汉兰达的“纯进口发动机,雷克萨斯同款”、“保值率高,开一年还赚钱,理财产品”等,吸引了很大一部分忠实粉丝。

    这一点,在全新引进的MPV车型赛那身上达到顶峰,这款车指导价为30.98万-40.58万元,本身就比别克GL8贵好多,提车还要加价几万元不等。

    综合来看,在广汽丰田加价已经不是因为短期的供求失衡,而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市场策略。

    加价是在透支丰田的口碑

    首先,必须承认,能加价卖的前提是产品力强,而背后不只是产品本身,还有品牌价值。丰田品牌以QDR(本质耐久性可靠性)卖遍全球,产品的口碑积累确实很强。尤其是早期的进口车在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粉丝,而这些人是中国第一批高净值人群,他们的经验分量足够大,这对于丰田是一笔无形资产。

    珠三角地区是改革开放的起点,受当年的丰田进口车影响更大,而广汽丰田坐镇广州,这里拥有最忠实的用户群。所以从凯美瑞到汉兰达,卖的都非常火,就算加价也基本被用户自己消化了。

    没办法,当别人的粉丝是要用真金白银买单的,况且粉丝基数大保证接盘侠的数量,二手车也好卖。再加上厂家通过订单式生产和控制产能等手段,保证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可以长期保持加价状态,实现利润最大化。

    不过,也许是消费者的纵容给了广丰更大的信心,所以在加价的同时,产品力并没有变得更好,甚至有下滑的趋势,比如全新第四代汉兰达和赛那,定价就明显偏高,国产后还有不同程度的减配,所以加价引起了很多粉丝的不满。

    说到底,终端加价是品牌溢价基础上的二次溢价,赤裸裸地把粉丝当韭菜,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也是对丰田多年积累的口碑的透支。

    消费者在逐渐变理性

    目前,广丰的一系列骚操作,也逐渐引起消费者的不满,影响了口碑。比如赛那遇冷就是一个重要转折。以上市首月(2021年12月)的销量为例,批发量2791辆,而实际交付量仅为932辆。而1月,广汽丰田公布的批发量数据为5399辆,并且强调顶配40.58万铂金版销量占比40%,而乘联会公布的零售数据为4329辆。

    总体看来,1月的销量数据表现还是不错的,但是与厂家上市时公布的“订单过万”仍有不小差距,并且有一些车还是用于4S店展车和试驾车的铺货,其中顶配车型占比高也与此有关。还有,由于消费者不买账,终端的价格也开始回落。

    除了对加价的不满,消费者对产品内外有别,在中国减配也颇有微词。其实,丰田在国外热销靠的是物美价廉,偏偏在国内减配缩水,价格却非常贵,还要加价,这确实让用户很难接受,感觉自己被割韭菜。

    另外,这几年丰田的质量问题也经常出现,比如此前的凯美瑞的发动机机油乳化问题,还有现在大量雷凌车主在车质网上投诉车辆存在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天窗等多处异响,以及车联系统频繁故障和车身生锈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口碑,使大家对丰田品牌有一定程度的降温。

    目前,广汽丰田方面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表态“终端将不再加价”,不过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实现,最终如何落到实处还将拭目以待。

    总结

    对于汽车这种工业品,没有谁可以做到“非你不可”,尤其是现在油电能源转换,新品牌、新车型不断涌现,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所以汽车企业对消费者要有敬畏心,给与充分的尊重,做真正的用户型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次阅读
    8评论
    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