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车友圈扯车事儿
参与人数987
阅读3688W
发视频
视频分享爱车/用车体验/提车作业/自驾游
发图文
图文分享爱车/用车体验/提车作业/自驾游
提问
选买/用车问题,专业技师24小时在线解答
王冬怎么说
猜猜这是什么车?
车扯
全新一代兰博基尼小牛,命名为Temerario 大家觉得怎么样?
全球疯狂建厂扩产的日子结束,特斯拉开始战略收缩。 还记得一年前,全球各地都在争抢特斯拉建厂,但是现在,风向变了,甚至已经有建厂计划的也被搁置了。 泰国媒体的报道,特斯拉泰国建厂计划已经搁置,甚至整个亚洲、以及全球的建厂计划都取消了,重点会放在扩建充电网络上。 之前除了泰国,墨西哥、马来西亚和印尼都是特斯拉考虑扩产的选项,但是现在,特斯拉只会保留现有的中、美、德工厂,扩充产能也会在现有工厂上进行。 这个选择一点也不意外,经历了全球大裁员就能看出来,特斯拉目前的战略,就是降低成本,收缩收缩再收缩,冬天还长着呢。 不过,中国品牌在泰国现在可是势头很猛,比亚迪、广汽等等一堆车企排队建厂投产,甚至整个东南亚现在都是中国品牌的投资热土。
混动的风,吹向了全球,零部件巨头也开始调整方向应对这个趋势了。 德国的舍弗勒集团,轴承领域的巨头,目前正在放缓全球范围内纯电动车零部件的产能提升速度,因为中国和美国的用户越来越喜欢购买混动车,纯电动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舍弗勒CEO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电动车热潮已经放缓了,混动技术正在复兴,所以他们也要调整战略,应对趋势的变化。 此前法国的零部件企业OPmobility也曾发出警告,因为需求疲软,许多汽车制造商转回内燃机汽车的开发计划,导致电动汽车产能严重过剩。 上个月通用汽车放弃了年产100万辆纯电动车的目标,大众也可能因为需求疲软考虑关闭布鲁塞尔的一座生产电动车的工厂。 记得北京车展的时候我们采访过某跨国零部件巨头高管,他们多年前就押注了纯电动化,对于如何看待中国市场插混比纯电增速高的问题,他们坚持认为,纯电是唯一方向,不会调整战略。 纯电是未来的主导,这一点确实不会动摇,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插混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会与纯电并存,所以企业们也应该灵活应对。
船夫哥诚不欺我,新能源车渗透率真的超过50%了。 乘联会最新数据:7月常规燃油车零售84万辆,同比下降26%,环比下降7%;1-7月常规燃油车零售657万辆,同比下降15%。7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51.1%。 3月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比亚迪总裁王传福预测,未来三个月新能源车渗透率即将突破50%。 虽然晚了一个月,不过新能源车渗透率超过燃油车的这一天还是来了。 下一步,就看这个势头是不是会一直保持下去了。
本田和日产要组建软件联盟的事,引来了不同的声音。日本专家认为,丰田也应该加入其中,因为全球范围内,最终只有两三家汽车操作系统制造商能生存。 目前中国车企和特斯拉是软件定义汽车的领导者,如果丰田加入日产-本田联盟,那么日本就有可能后来居上了。 其实丰田一直在努力打造自己的操作系统Arene,计划明年推向市场,意味着以后日本汽车行业就有两大软件开发阵营了。 但是,也有人非常不看好这次合作,就是雷诺日产联盟昔日的领头人卡洛斯·戈恩。在他和联盟关系破裂,并且逃离日本后,就经常唱衰日产汽车。 最近他又公开谈论日产和本田的合作,说签协议很简单,真的让联盟发挥作用完全是另一回事,日产和本田还有三菱之间的软件开发协作想取得成功,难度太大了。 他甚至认为,这个所谓的合作,根本就是本田的变相收购行为。 不管怎么说,日系车企的初衷是好的,团结力量大,不过传统车企搞软件研发,自己搞都很难,合作的难度也确实更大了。
美国的马自达车主最近很不爽,因为收到了官方通知,车联网服务要开始收费了,每个月10美元订阅费。 以后车主想用远程启动、无钥匙进入、自动呼叫911、查找车辆、车辆健康信息等服务,就必须交钱。马自达没有在官网上公布收费事项,而是直接给车主发的邮件。 车主现在有60天的犹豫期,决定要不要订阅,60天后免费试用就结束了。很多人在网上吐槽,说几万美金买台车,远程启动都要收费,太坑了;还有人说,这种基础功能对厂家来说根本没有成本啊。 但是马自达也觉得自己在理,车联网服务2019年推出时就明确标注了,三年免费试用,而且现在已经延长了两年多了,很慷慨了。 其实在海外市场,基础功能收订阅费的不止马自达一家,之前有品牌座椅加热收费,后来订阅率太低就取消了。 国内的各品牌车主们,车联网功能收费这个事,你们怎么看?
自从马斯克公开支持川普,二人关系升温,川普最近还坐上了Cybertruck直播。马斯克和川普打得火热,这事引发了一些企业的不满,特斯拉甚至因此丢掉了客户。 欧洲零售巨头Rossmann就宣布,不再购买特斯拉的电动汽车,立即生效。 Rossmann的理由是,马斯克作为特斯拉CEO,公开支持川普,而川普一直称气候变化是骗局,这种态度与特斯拉通过生产电动汽车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使命相悖。 此前Rossmann采购了不少特斯拉作为公司车队电动化的一部分,但是今后不会再继续采购了,而已有车辆会出于环保考虑继续保留。 其实特斯拉如今在德国的处境一直走下坡路,之前失去了租车公司的订单,如今又丢掉了Rossmann这种大客户业务,今年前7个月,特斯拉在德国销量已经暴跌了41.6%。 所以说,车企大佬们,还是要管组嘴,不要太做自己了。
特斯拉Model Y进入福建省政府“采购网上超市”名单 除此以外,特斯拉还进入了云南省政府采购云平台与吉林省政府采购云平台。在云南省政府采购云平台上,特斯拉的入围车型包括Model 3后轮驱动版和Model Y后轮驱动版车型。在吉林省政府采购云平台,特斯拉入围车型为特斯拉Model 3后轮驱动版。
“前景黯淡,德国汽车工业正在步入危机”,这是德国的慕尼黑研究机构Ifo Institute对目前汽车行业的总结。 最近财报季,一些德国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企业的财报数据都不是特别好看,中国市场表现低迷以及电动汽车增速放缓,是主要原因。 Ifo Institute的调查显示,7月份德国汽车行业的商业预期已经从6月的-9.5跌到了-18.3。 花费了几十亿投入电动化之后,德国的电动汽车市场表现反而随着补贴结束而大幅跳水,7月同比暴跌36.8%,创下了年度最大降幅。在最为依仗的中国市场,本土品牌的份额提升也挤占了德系车的空间。 Ifo Institute因此判断,德国汽车行业正进一步陷入危机,而且未来几个月不会出现明显的改善。包括大众在内的车企削尖了产量,德国汽车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经降到了78%。 除了车企,零部件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越来越多德国零部件企业陷入破产危机。整个德国汽车行业的前景变得越来越迷茫。
经常被马斯克diss的美国新造车Lucid,二季度财报不及分析师预期,不知道这次会不会又被马斯克嘲讽。 年初Lucid公布2023年财报的时候,一年交付了6千台车,净亏损28.3亿美元,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笑话这家公司只能“靠沙特糖爹的钱续命”。 今年二季度,Lucid交付了2394台车,营收2亿美元,净亏损7.9亿美元,同时又宣布拿到了大股东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PIF)的15亿美元注资。 不管怎么说,这个时候还能拿到沙特投资也算是幸运的,总比那些连金主都找不到的新造车强。 Lucid能不能翻身,就指望年底前首款SUV车型Gravity量产交付了。这家新造车之前还一直有进入中国市场的计划,不过上个月,中国区的首任董事总经理朱江,已经转投捷尼赛思了。
如何跟上电动化的脚步,雷克萨斯的办法是,从内到外把自己改造为一个更独立的科技范汽车公司。 今年3月,雷克萨斯在丰田市建造了一座全新的研发中心——下山研发中心,花了3000亿日元(19亿美元),里面各种汽车设计和研发所需的数字化工具一应俱全。 在这里,雷克萨斯首次把一款车的设计、开发、模型、制造、测试全部流程都在一个中心全部完成,在汽车制造方式上颠覆了过往雷克萨斯的做法。 而且和讴歌、英菲尼迪还需要与母品牌本田、日产混合运营不同,雷克萨斯今后可以更加独立的运营。 雷克萨斯的规划,是到2030年为产品线上每一款车型提供电动版本,到2035年实现全面电动化。下山研发中心的启用,对于加速雷克萨斯的电动化转型是很重要的一步。
又一家芯片制造商要裁员了,德国芯片企业英飞凌公布的上季度财报非常糟糕,公司也不得不宣布全球裁员1400人。 上个季度,英飞凌营收37.02亿欧元,同比减少9%;净利润只有4亿欧元,同比暴跌52%。公司预计全年销售额将降至150亿欧元,这已经是几个月内英飞凌第三次下调全年预期。 首席执行官Jochen Hanebeck还发出了警告,电动汽车的需求远没有从低迷中复苏,这让投资者们期待已久的市场反弹希望被粉碎了。 除了全球裁员1400人,英飞凌还宣布另外1400个岗位会迁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芯片行业的日子目前都很难过,英特尔在裁员扭亏,意法半导体也下调了全年营收和利润率预期。这并不全是汽车行业的锅,消费电子等行业也都不景气。
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的时候,行业可能忽略了电车替代油车对后市场的负面影响,可能远比想象中大。 瑞银证券发布了一份分析报告,认为投资者忽略了电动化对汽车后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大。报告认为,汽车保有量中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高,已经开始负面影响经销商和独立售后市场服务提供商的收入。 因为新能源车的保养频率远低于燃油车,每次保养的花费也很低,单车的年平均保养费用对比,新能源车比同级别燃油车低50%。 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越来越高,即便短期内替代不了燃油车,但是燃油车上路的行驶里程也会越来越少,所以后市场赚钱的通道也变窄了。 瑞银甚至预测,未来十年中国的汽车后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只有0.1%,2034年后会零增长。 不管这个预测结果是不是过于悲观,不过开过电车的人都知道,电车和油车比的一大爽点,就是保养是真便宜啊。
在遥远的非洲大陆,很多人发现了纯电动车的商机。我们都知道非洲汽车产业基础薄弱,新车销量占全球销量不足2%。 在非洲,二手车比新车业务要火,因为便宜。非洲各国的进口车辆中90%都是来自其他国家的二手车。 以前,非洲人爱买淘汰的N手日本车,现在,在埃塞俄比亚等一些国家,来自中国的二手纯电动车开始流行起来。 因为中国电动车市场竞争太激烈,而且几乎都是自主品牌天下,很多外国品牌电动车没有那么热销,埃塞俄比亚的汽车经销商发现了商家,采购了很多一年左右的二手车或者准新车回来卖,因为当地对纯电动车推出了各种免税政策,所以销量还不错。 思路打开,哪里都有商机啊。都在说电动车产能过剩,中国电动车品牌们,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一下开拓非洲大陆了呢。
看了cleantechnica的欧洲电动车销量报告,虽然关于中国电动车的讨论热烈,不过看一下榜单就知道,基本上欧洲电动车还是特斯拉+当地品牌的天下。 放上了6月、1-6月以及按品牌分的榜单,几个特点吧: 首先就是纯电还是绝对主流,TOP20的电动车中,插混只占了5款,剩下热销的都是纯电。 MG4和沃尔沃EX30在6月的注册量创了纪录,因为这两款是Made in China的,所以赶在加征关税前销量迎来了小高潮。 特斯拉的Model 3和Y还是绝对王者,领先其他品牌的电动车非常多。剩下几乎是大众系的主场。 除了欧洲本地品牌,榜单上能看到的外国品牌身影除了上汽MG,就是福特Kuga、起亚Niro和现代Kona。
看到一个话题,#美国过半特斯拉车主转投燃油车怀抱# 还说是Edmunds的数据。 不过我印象很深,不久前还看过彭博智库的数据,特斯拉的品牌忠诚度是最高的,87%的特斯拉车主换车时还买特斯拉(丰田和雷克萨斯这个比例分别是54%和67%)。 再去翻了一下这篇Edmunds的报告,人家开头就强调,此次统计数据只是基于经销商交易得出的,不包括特斯拉车主在官方置换,以及去其他电动车品牌那里直接置换的数据,比如特斯拉换Rivian、Lucid或Fisker。 排除这两种情况之后,那些去传统4S店那置换的特斯拉车主,选择最多的还是纯电动车,包括福特F-150 Lightning、凯迪拉克锐歌、起亚EV9、宝马 i4、福特野马 Mach-E 和宝马 iX。 所以说,电车入坑就回不去了,中美都一样。 至于其他车,大都是皮卡之类的传统美国大车,这也好理解,毕竟特斯拉自己的皮卡只有Cybertruck,现在还排队提车呢。
小米SU7,极氪007,智己L6都是低配的话你选谁?
电动化是唯一出路,但是现阶段还是要灵活应对,说出这段话的是奥迪CEO Gernot Döllner。 最近在接受《Top Gear》采访时,Gernot Döllner表示,奥迪必须保持灵活性。“长远来看,纯电动车是唯一的出路”,不过与此同时,奥迪也在加大对插混车型的关注。 像PHEV这种部分电动化的动力系统,会比计划中存在的时间更长,因为向纯电过渡的过程没有他们最初预期的那样快。 其实不少跨国车企最近都表达了类似观点,就是内燃机退出舞台的时间要比预期中更晚,因为用户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比如此前坚持2030年全面电动化的沃尔沃,最近也宣布,会进一步投资轻混和插混车型。 全球范围来看,纯电肯定不可能适合所有市场,不过在中国情况可能不同,你是纯电动车车主吗?下一台车打算换纯电动车吗?
又是第一,2024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再次超越日本,全球第一。 根据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日本汽车出口量比上年同期略微减少,为201万辆。而中国汽车出口量增长31%,达到279万辆,比日本多78万辆。 电动汽车在中国汽车出口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东盟市场,原本一直是日系车天下,但是中国物美价廉的电动汽车来了之后,日系燃油车市占率一直在跌。 之前因为不看好泰国市场,铃木已经宣布在泰国停车,斯巴鲁也决定关闭泰国工厂。中国的比亚迪、埃安等品牌则大举进军泰国市场。 从全年来看,中国有望再次蝉联全球第一,今年中国的汽车出口量目标是500万辆,而日本2008年之后就没再超过500万辆。
昔日ADAS芯片霸主Mobileye对2024年的预测很悲观,理由是中国汽车市场太不稳定了。 二季度Mobileye的整体营收下滑3%,至4.39亿美元;调整后营业利润为7900万美元,同比大跌44%;调整后净利润为7600万美元,同比依然暴跌44%。 和两三年前芯片短缺,车企疯狂囤货时不同,如今市场疲软,车企们对智驾芯片需求也在下降,Mobileye的EyeQ芯片收入下跌超一成。 现在Mobileye已经下调了全年的预期,面向主流市场的EyeQ芯片的出货量从之前的3100万至3300万降低到了2800万至2900万之间; 投资者普遍关注的SuperVision系统的出货量预期,也从17.5万-19.5万下调到了11万-13万。全年营收和利润预期也都下调了。 CEO Amnon Shashua还在业绩沟通会上说,中国市场很不稳定,所以想做出准确预测太难了,目前只能给出最差的预期。
特斯拉车主们看过来,你们的专属保险公司成立了。 7月30日特斯拉中国注册成立了“特斯拉保险经纪(中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为朱晓彤,注册资本5000万元,经营范围为保险经纪业务。 其实特斯拉在海外自营保险业务有几年了,2020年在美国加州首次推出保险业务。 在中国,特斯拉2020年也曾注册过一家“特斯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注册地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法定代表人为王昊,但是今年4月注销了。 国内的特斯拉车主,啥时候能享受专属保险服务,还不清楚,不过很多人应该都期待它赶紧落地,毕竟现在电车保费越来越贵,保险公司还各种刁难。
二季度财报发布后,大众集团要进一步加大削减成本的力度了。 Q2大众全球交付汽车224.4万辆,同比下滑3.8%;上半年销量434.8万辆,同比下滑0.6%; 营收 833.4亿欧元,同比增长4.1%,营业利润54.6亿欧元,同比减少 2.4%。 利润下滑凸显了当前市场环境的严峻挑战,所以财报发布后,大众CFO强调,要实现既定财务目标,下半年乃至明年的降本措施还要加大。 不过,大众也强调对于未来的布局和信心没有动摇,针对中国和美国都将推出专属的电动新车,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其实眼下,跨国车企们的策略基本一致,那就是极致降本+新车(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电动新车)不能停,熬过这轮周期,比的就是韧性。
AI真是在还写各行各业的格局,看看今天美股芯片股全崩了,最惨的是芯片巨头英特尔,不仅业绩暴雷,还要大裁员15%。 二季度营业收入128亿元美元,同比下降1%;净利润居然从去年同期的盈利15亿美元,转为亏损16亿美元。 称霸芯片行业数十年的英特尔,为啥业绩急转直下?和汽车圈情况很像,因为业务太传统了,而现在芯片买家都在积极转向AI芯片。 AI芯片方面竞争力不强,英特尔只能玩命降本,计划2025年削减成本100亿美元,还要裁约1.5万人。 所以你看现在汽车企业的技术发布会都要用AI做前缀,不是没有原因的。
现在的丰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二季度财报发布,利润又创纪录,同时呢,违规丑闻还在发酵。 上一季度,丰田营收为11.84万亿日元(792亿美元),同比增长12.2%;营业利润为1.31万亿日元(约87亿美元),同比增长16.7%;净利润为1.33万亿日元(89亿美元),同比增长1.7%。 赚钱能力创纪录,但是销量却在下滑,全球销量下降了1.9%,日本销量下降了14%(因为违规停售),全靠北美撑着(增长了14.3%)。 为啥车卖的少了,利润反而高了,因为日元贬值了。所以说,这个财报数据虽然好看,但是含金量没有那么高。 与此同时,日本国土交通省调查发现,丰田又有7款车存在认证违规,包括丰田RAV4、普锐斯和雷克萨斯LM这些重磅车型。这次不是自查查出来的,所以交通省责令丰田整改。 这一系列事件导致的结果,就是丰田股价崩了,也在意料之中吧。
昨天Uber官宣将和比亚迪展开合作,除了采购电动车还会在无人驾驶方面合作,马斯克也对此发表了看法: “比亚迪要尽快改变路线,否则会陷入麻烦。” 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要看是对合作本身的评论,还是对他回复的那位博主贴出的那句“比亚迪发言人曾表示,完全无人驾驶基本上不可能实现”的评论。 大概率,马斯克评价的是比亚迪对于无人驾驶的看法,毕竟特斯拉一直在大力推FSD落地呢。 但是在自动驾驶上,比亚迪不太可能像特斯拉一样激进的。
嘿嘿,据说最近在巴黎看奥运的马斯克,要顺便会见三星CEO李在镕和现代汽车CEO郑义宣。 三位大佬计划这个周末在巴黎共进晚餐,讨论“下一代技术开发,并探讨合作方式。”据说这次见面是李在镕组的局。 目前不知道爆料真假,不过这三位确实是老相识了,据说私交不错。 不过这三家能有什么合作的可能性呢?有人猜,可能是现代汽车想要特斯拉FSD授权…… 大家可以猜一猜,脑暴一下。
特斯拉FSD又惹上麻烦了,4月美国一位特斯拉车主撞死了一名摩托车手,当时这名56岁的司机承认,自己开车时分神了,当时开启了Autopilot。 但是最近警方通过调取后台数据证实,当时车辆开启的不仅是Autopilot,而是更高级的辅助驾驶系统——FSD(全自动驾驶系统)。 司机开启FSD之后,开始玩手机,没有注意到前方的摩托车,导致了惨剧发生,摩托车手死亡。这名特斯拉车主目前因涉嫌交通肇事致人死亡而被捕。 这已经是特斯拉FSD引发的第二起致命事故了。还是那句话,现阶段,没有任何真正的无人驾驶功能私家车被允许上路,所以不要犯傻,你必须为自己的驾驶行为负责。 回到这起事故,你们觉得,到底是FSD坑了车主,还是车主坑了FSD?
8月第一天,没有等到传说中的大降价消息,倒是等来了特斯拉的“一千万”达成。 特斯拉官宣,全球第1000万个电驱系统在上海超级工厂下线。据说特斯拉全球每五秒钟就可以下线一个电驱系统。 不过虽然没有等来官宣降价,特斯拉中国还是发布了限期一个月的五年免息政策,也算是变相打折了吧,毕竟这个金融政策能省下两万多的利息。 7月宝马一声吼,价格战风向变了,后面再用赤裸裸的降价这种方式参与竞争的品牌可能会越来越少,不过金融政策等等其他方面还是能找出促销办法的。
又一家德国零部件企业破产了,昨天刚说过座椅供应商Recaro资不抵债,今天专做模拟赛车设备的供应商Fanatec也撑不住了。 Fanatec时专门生产模拟赛车设备(比如方向盘、踏板、档杆)的公司,产品主要用于专业的模拟驾驶舱和其他模拟赛车设备。 本周二,Fanatec的母公司Endor AG申请破产,这家年销售额1亿欧元的企业,目前总负债9500万欧元。 目前德国的这种规模的供应商处境普遍不好,咨询公司Falkensteg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有20家年营收超过1000万欧元的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申请破产,数量同比激增超过60%。 德国工商总会预计,接下来还将有更多企业破产。他们遇到的普遍问题就是,客户付款困难,公司的坏账不断增加。嗯这也算是个警示录吧,问题肯定不止出现在德国,对吧。
# 五一开车自驾游
31人参与
4.8万阅读
# 五一车窗外的世界
6人参与
3023阅读
# 电车长途续航攻略
1人参与
60阅读
# 真实续航大公开
334人参与
376万阅读
# 买车省钱小妙招
130人参与
126万阅读
# 开车在重庆
27人参与
4.7万阅读
# 一人说N条真实购车避坑建议
64人参与
156万阅读
# 新能源亮点功能清单
58万阅读
扫码下载懂车帝APP
© 2025 懂车帝
www.dongchedi.com
渝公网安备50010502503425号
渝ICP备20230136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告渝B2-2023000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公司名称:重庆懂车帝科技有限公司
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40-2108
举报邮箱:jubao@mail.dongchedi.com
用户协议 | 隐私协议 | 营业执照
站点地图侵权投诉我要反馈加入我们广告投放懂车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