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车日记提车了!想买车很久了,关注个各种车,上学那会看的法拉利保时捷,刚毕业那会看的56E,后来看的是凯美瑞雅阁,现在看的是大狗博越75p虎8p,哈哈哈哈 说正事,网上查各种参数看各种帖子视频,对比完确定买哈弗,纠结大狗边牧和小六子,试驾问了价格,差一万多,老老实实买六子吧,1.5 max搞起 两年免息,北京报11.8,销售不松口,也没好好砍价,毕竟跟河南对比贵了太多,清明假期第二天早晨到郑州,就去看车了,大致比北京报的少5千,最后一天跳了一家去砍价提车,销售磨磨唧唧各种套路,烦的一比,估计到底了,就差小几百还不行,就换另外一家,因为着急提车,说了下情况马上谈妥了,很爽快。送的就是正常的膜垫记录仪,然后多一次保养,加200油和灭火器(女车主有鲜花权益)。 提了车就3点了,回亲戚家收拾下行李,三个人赶紧就出发回北京,要赶在12点前下高速,能省点是一点哈。因为走错两次路,全程算700公里出头,路上275把油加满,前半程120-140,平均应该是有120+,油耗7.4,后半程老老实实的100-120,最后到家看了一眼是7.1。 回来在北京玩了一圈去了趟香山长城,路上又加200块钱油,今天去了涿州上牌刚回来。现在小一千公里,九百多都是高速大环路,平均6.4,不知道算高还是低,各位看官可以发表下看法。 简单说下驾驶感受,风噪还好不明显,就胎噪,怎么说呢,整体还不错,就有的路段就特别大,怪路面铺装的事。动力和顺畅性这块,suv只开过2.0自吸逍客,低速起步确实比不上人家cvt,30以上小六子吊打它,特别是80以上,六子完胜。对了还开过330的途观L,原谅我对比不出来差异。舒适型这里,坐垫长度填充包裹都挺好的,就是后排角度有点挺,这点没大狗好。轿车开过捷达和速腾,都是1.5手动,转弯变道确实是轿车稳一点点。多说一句,动力这块速腾不如捷达,你敢信!都是18年买的。 其他的补充两个,进京检查站拿临排办进京证,没过期前不能办续办其他的,还想明天出去玩呢。不过今天回到家才想起来我上了牌了,虽然还没邮过来,但可以手机上申请明天的了,可能办了也没用,毕竟我是临牌我怕谁。 上牌,手机上12123上可以选号,我是自编直接选了,网上说什么随机加自编加现场什么的,没仔细研究。在哪里上牌把税交到哪里,比如我是涿州,就用河北税务app交到涿州,然后现场 到了直接开进去排队验车(我就排了十来分钟),排到你了下来把三角架背心放车后面,拿着合格证和发票到小窗口登记检查给你一张纸,有人拍照给你拓印车号(这里两分钟就好了),然后去大厅取号办理登记,如果有抵押登记一定一定一定先给工作人员说,不然只能改天再跑一趟(我就是那个大傻逼等办了之后才问的抵押),120元3分钟,办理完又给你一张纸拿着去另一个窗口拿绿牌和行驶证,就完事了。 最后最后,车上要买点啥东西,除了号码牌,不要刷香片
#众测主题赛各位兄弟们好!我是w。今天聊一聊大家都很在意的小米汽,以及现在新能源车市场的一个情况。 Aka,2023年的新能源电池技术与模组成熟且优化升级之后,电池成本10w大降到4w,加上亚洲最大锂矿石在中国境内被发现,电池成本从4w再降到3w,且截止目前电池成本的降价依然还不是终点。 在发现亚洲最大锂矿的消息被公布之前,部分消息灵通的政企已经开始做准备和布局,之后公开,对某些行业来说是利好消息,对部分行业来说是利空。具体是哪些?大家可以查询消息公布日前后两天的股价。 就目前来说,全球能源方面,除石油外,各类新能源研发应用层出不穷,其中以锂电池技术应用最为成熟且广泛。部分国内外企业对锂电池技术应用进行深度研发和改进,并且结合其他新能源作为辅助,形成以锂电作为供能主系统,其他能源作为辅助系统的新型能源系统,其本质依然脱离不了锂电范围。看到这里很多兄弟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混动增程吗?这只是其中一种,因为除了锂电池搭配石油能源的组合外,还有锂电池搭配正在研发的晶钻电池模组,锂电池搭配氢能电池模组,锂电池搭配尖端太阳能电池模组等。 当前的能源模组研发的再尖端依然还是以锂电池为最终供能载体。聊到这里啊,有些不看好新能源的兄弟可能就会想起,这次春运河北高速的事件让大家明白了新能源锂电池在恶劣天气下的弊端有多么巨大。恶劣天气不单单指的是气温高低这一项,其中同样包含了气压与湿度,还有电波磁场。 大家会觉得新能源锂电池首当其冲的阻碍就是克服低温影响?不是的,兄弟们,低温影响其实早就克服了,在电池模组中加入恒温循环系统对部分车企来说不是什么技术难关。做车不是做慈善,做的是市场占有率,和占有率带来的未来回报,甚至大部分车企考虑的都是短期回报。做恒温循环系统不仅仅需要亚锁温材料和配套的调度系统,还需要测试各种因素带来的压力产生的隐患。不仅需要成本,同样需要时间。这和大部分车企的短期回报是相违背的。 在2023年的市场环境中,如果可以不做恒温循环系统也卖的出去车,那为什么要多时间和钱去做恒温循环系统呢?对吧。只要是企业那考虑的问题就非常现实,像手机之间的竞争一样,明明各家都研发了很多核心技术,但不会一次性放出来。因为需要和友商内卷,期间一步步放出技术,既保证了利润,又保证了创新,还保证了市场占有率。在恰当的时候还能影响一下股价。 今年河北高速事件,及燃油车的提前减价,各地燃油车经销商的优惠政策力度加大。再次把压力给到了新能源车行业。比亚迪秦开年打响降价第一枪,长安启源紧随其后,其他新能源车企纷纷跟进,不跟不行。本来电池成本一降再降的情况下,单车利润就是大升,这时候保证原有利润的同时就应该想办法让利换市场。说实话,现在的降价竞争还只是小场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内卷。因为随着锂矿石的开采和投入市场,大量的锂电池被应用之后还会再次降价,大量的应用又会带来大量的技术优化,电池成本一降再降,车企不断让利竞争市场占有率,然后量产车技术优化,市场车辆更新速度提高,二手车市场迎来活跃,报废车辆回收利用率再次提高,电机二手交易再次提高,根据市场规律,当到达某一个小临界点,会突然性的一段时间内所有车都卖不动,卖的不理想。具体这段时间会持续多久,要看市场的反应。如果持续时间很长,有一部分车企就很难熬,熬不过去就是凉。 谢谢还能看到这里的兄弟,话题有些扯远了,但都是我想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看小米汽车,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拖延是非常下策的决定。要尽快做出决定。看今年雷老师把手机业务都交给卢总,考虑是否小米汽车会独立出去成立公司,将营收和财务也独立出去,应对小米汽车在市场上反应不佳所带来的冲击会影响小米的股价。在决定做汽车的那一刻,其实肯定是会有考虑做拆分的。宏观上如果想要破局或者说稳中求进的话,答案就在小米过往的成长之路上。或许我们会调侃华为在手机竞争当中被称之为友商,可是该夸的地方还是要夸,在模块智能化方面,华为研究的是比较精深的,这一点在问界m7上得到了体现。不知道我这么说兄弟们能不能理解: 就是,先研究数字化模块,再研究模块智能化,最后研究产品自主生态。说的简单一点,也给兄弟们留一个悬念。出门用手机叫自己车库里的小米汽车开过来停到眼前。在城市道路开累了,想下车走走,随时在安全地方下车,让小米汽车自己去寻找车位停好。回到家了,在小区楼下直接进门,米汽车自己回到地下车库停好。诸如此类等等的设想,如果我们的车会陪着我们成长、进化,那是什么感觉?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稍有不慎选择我们可能就会被人远远抛在后头,这么说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很夸张,但是确实有时候一步登天和泯然众人只是在你我的一念之间。纸上谈兵固然省力,不懈实践终得真理。 祝大家甲辰年鱼跃龙门,运势龘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