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车感受首保结束了,每次有比较大的活动后都想做一次分享,也想给总结三部曲做一个收尾 【前言】现小熊油耗7.14L/100KM,一共行驶了2255KM,新增的路程集中在高速和二线城市道路,期间我也驾驶了其他车型,也一做个对比。 【驾驶】从换挡、刹车、高速行驶和导航四个维度展开 一、换挡:上次提及换挡逻辑,经济模式没有用过,试过运动模式,油门反应更快,换挡转速更高2.6左右换挡,利用低档位高转速来提高扭矩进而保障动力,但高油耗,感觉运动模式大可不必,虽然速度提起来快了点,但我完全可以使用标准模式再加点油门,毕竟这车是家用的,而且城市道路各种限速和别人穿插,踩刹车的频率比油门还高,标准是最均衡的。对比单位的13年花冠,当时挂了3挡(高速挡),让我瞬间怀疑我的车比不上这个,直到后来我换了运动模式,而且花冠的速度到了100之后高速挡的加持就很差了,踩油门也是光吼不走。 二、刹车:每次分享都会提及这个,对比同事的名爵SUV和单位的花冠,名爵的刹车很硬要大力踩,花冠的刹车很软要慢慢踩,锐程的刹车是我感受最舒服的,先软再硬,我想这大概是适应的问题,但舒服终究是身体的感受,尤其是锐程的刹车脚感反馈,像是海贼王杰马66的科技鞋子,哈哈。刹车要特别提及的是主动刹车,对我这种新手来说,救了我两次,一次是进停车位的时候靠前车比较近就刹停了;另一次是高速进收费站跟车轻点刹车就想蓝牙放音乐,差点怼上去,还好自动刹停;建议是出发前把音乐和导航弄好,要不就拉手刹或激活自动驻车。新手是为了啥,不就是希望在适应开车的时候不出事吗,这个自动刹车对新手强烈推荐,部分老司机估计是用不到的,穿梭的时候反而危险。前面是能识别出车子的,车前logo里面是感应器,别乱贴东西,但前提是不要踩油门和超过5KM,需要怠速。 三、高速行驶:第一是自适应巡航,被日系车主同伴嫌弃,因为最大跟车距离,跟车会自动减速,换道不太合适,几次都是被强制压到80KM换道,还好后面没车,后来前车速度降低后方无车或车较远,踩下油门保持速度再变道,整个过程流畅,不踩刹车或主动关闭自适应巡航是不会取消的。如果嫌麻烦,70公里内踩油门也是很舒服的,多出来的以后有机会再继续分享吧。第二是方向偏向右问题,首保的时候跟师傅提到这个问题,后来做了四轮定位,回程就没再感觉有偏,这点给师傅点个赞。 四、导航:车机的导航路线可以投射到抬头显示,具体设置如下:菜单页面、车辆中心、抬头显示设置、拉到最右边,找到抬头显示内容、全部勾选。这点在陌生的城市开车是真合适,城市的道路对于我这种乡镇和县城开车的新手来说,是真的噩梦,各种变道和立交桥,抬头显示就可以提前告诉你多久以后转弯,让你提前准备变道,城市车是真的多,变道是真的麻烦,抬头显示导航就极大程度避免了路口拥堵变道。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用的是车机导航,但车机的导航是老版本的,我也能感受到老版本的恶意,如果需要手机导航,手机支架我用的是夹住出风口的,高度跟仪表盘的差不多,图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其他】 一、360全景影像:如果你是新手或者是自认为是新手,那么请相信360全景影像,很多老司机都说不要依赖辅助功能,但我还是那句话,我作为一个新手,首先不是要秀各种操作或是盲目自信,新车我只要上路停车能够完好无损,避免挫伤自己的开车热情和心情。之所以要提这个是因为前段时间刮了轮毂一点点,虽然影响不大,但是心里真的难受,我还想全年无伤的,看来这个美梦泡汤了。起因在于靠边临时停车的时候不是标准车位,而是大家临时停靠的路线,老司机同伴一直提醒我不要压线,我就往里打方向,结果就刮到了右前轮,360明明已经很极限了,而且前车和后车都是压着线的,这也怪我没有选择相信360和观察右后视镜,还使劲的往里边靠就是为了不压线,下次要么还是进停车场,要么还是保留好宽度。 二、车内充电:我使用的点烟器可以支持手机快充,后边出风口的接口是C口对C口的,最高只有18W充电。 三、首保:1.不建议付费购买服务,首保就是换个机油和机油总成,而且4S给你用的是出厂原装的机油,新车大可不必升级。2.首保主要还是换掉含有机器首次使用出现碎屑的机油,用原装的型号是完全足够的。3.最好是预约,没有联系方式就找销售要,我当时就是因为没有收到售后的通知才没有预约,用了5个小时……555。4.赶时间别在那里洗车,我回看行车记录仪的时候发现换机油和四轮定位总共才花了不到2个小时,时间最久的就是洗车。 从提车到现在首保,我一共发布了3篇文章,从一个怕开车的纯小白到现在可以安全来回,我对自己的驾驶成绩还是很满意的。经过这段时间的驾驶和载客,锐程plus给人员尤其是新手司机最温柔的体验,当初不听家里意见买轩逸和卡罗拉,我想当时的选择没有错。车友有疑问可在评论区提出,我每天都会登录回复。最后感谢九九推荐。
#用车心得🚗基础信息 车型:上汽大众ID.4X 配置:2021款极智长续航版 续航:CLTC 605km NEDC 555km 🔟用车数据 提车至今:643天 行驶里程:36391公里 💳选购理由 在换ID.4X之前,一直开的是油车,从朗逸到柯迪亚克GT,其实日常出行需求已经能得到满足,但新能源车的加速驾驶乐趣、智能配置、能耗表现还是让我心向往之。综合考虑下,大胆冲了ID.4X。 结论先行:油转电两年,ID.4X真香! 👏优缺点感受 所有车都有优缺点,就我个人两年来的深度使用体验给大家分享下。 👍【优点1:续航里程】 抛开驾驶场景、外部环境谈续航里程是耍流氓。两年下来,经历过炎热高温季节,也经历过冰天雪地季节,开过城区中低速道路,也上过高速狂飙,整体感觉下来,ID.4X的续航里程还是比较良心的。NEDC官宣里程555km,实际在春秋季节,城区内基本能到500km左右,驾驶习惯更好一点,甚至可能到标称里程。冬天,续航可能只能到350-400km左右。高速行驶在120km/h以上时,掉电也会比较快,根据多次高速行驶观察,均速110km/h以上,部分时刻130-140km/h,续航也会较低,400km左右。 👍【优点2:驾乘体验】 之前体验过不少新能源车,电池/电机驱动的特性带来了极致的加速体验,同时,为提高续航,基本都配备有能量回收系统,但这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晕车。刚提车的时候,好奇心驱使,开车基本都用的是B档,经过一段时间不同挡位体验后,现在基本都保持在D档,基本上没有朋友投诉过晕车,甚至有朋友表扬说不会有其他电车的突兀感。同时,ID.4X的D档和B档的切换是直接在怀挡上,比较人性化。 👍【优点3:内部空间】 从柯迪亚克GT换到ID.4X,柯迪亚克GT从长宽高数据上看应该是比ID.4X占优势的,但由于新能源车空间布置的天然优势,所有车内空间利用率还是提高的,换车下来,并没有感觉车内空间有太大变化,由于没有底部地毯中间的拱起部位,甚至觉得空间更大。 👎【缺点1:车辆配置】 整体来说,其实车辆配置并不算拉胯,但是大众的减配屠龙大刀砍的地方经常让人有点莫名其妙。就ID.4X而言,首先,车辆的外部喇叭是单音喇叭,音量比较mini,配上这个庞然大物的身躯,显得有点反差萌,不知道是不是鼓励大家不要鸣笛。其次,车内扬声器,只有前部配备,后排的车门内饰内没有配备扬声器,后排乘客乘坐时,声音都是从前方传来,听感一般。 👎【缺点2:车胎】 ID.4X车胎配备了高端的自修复轮胎,扎钉子后无需补胎、自动修复等一系列宣传语听起来非常高端,但实际用下来感受是:还不如给我普通的车胎。首先,车胎特别容易爆胎,一磕马路牙子就爆胎,两年下来,已经爆了3条胎。其次,由于是自修复胎,换胎成本太太太太高了,一条胎在2000元以上,这让朋友嘲笑我省下来的电费都用来换胎了。 👎【缺点3:智能系统】 ID.4X的车机不算特别拉胯,但成长空间还挺大。两年用下来,车机黑屏、网络不在线等问题发生频次并不高,所以整体而言对我个人的驾驶体验影响不大。主要问题在于车机UI界面太丑,还是保持着油车时代的审美体验,导致我基本一上车就连carplay。其次,车机系统的升级还是有的,腾讯视频、爱奇艺、bilibili等常用应用不断上线。但问题在于,目前升级均是在于娱乐应用的上线,对于包含功能新增、bug修复等实用功能的OTA迟迟未上线。提车两年无OTA,这个速度还是需要再提升的。 💰用车成本 💡【电费】 本人每天固定上下班总里程30km,平时周末喜欢出去游玩,周末基本100km左右,属于正常用车范围。充电大部分选择慢充,电费0.6元/度,从电费账单来看,每月电费保持在150-180之间,回过头来看,确实是一笔大的节省开支(之前油车加油成本基本一个月800-1000)。 🔧【保养】 保养费又是一笔节省,由于没有发动机的保养,ID.4X的保养非常省时省力省钱,基本上各大系统检查检查就完事,4S店单次保养费用400元左右,还可以用购车时送的V豆抵现,可以说非常良心了。 综合电费、保养费来看,ID.4X两年用下来,主观上基本不会让我太感受到用车成本的存在,四舍五入可以算“0元用车”了。 ✏️选购建议 ID.4X用车两年下来,还是非常推荐购买的。纵然还是有一定的缺点,但都无伤大雅,也能看到大众的不断努力和提升。而优点却是能实打实带来主观上的舒适。高驾驶体验、低用车成本让我换电车后,出去游玩的次数大大增加,短途旅行基本上说走就走。对于主要驾驶场景为上下班代步、长途驾驶较少、南方城市的车主朋友们来说,强烈建议加入ID.4X大家庭! 📚总结 两年的驾驶体验,不悔当初的ID.4X之选,即使在近期重新遇到换车的契机,综合考量之下,我还是选择继续与ID.4X相伴!
#问界M5提车/用车感受分享一下我的选车心路历程,希望对还没买车的朋友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评论区批评指正。 首先,是油车还是电车。感觉目前电车各项技术已趋于成熟。汽车电动化、电子化、智能化,必然带来更新迭代周期缩短速度加快,如果一味等待,那就永远赶不上时代。 第二,是混动、增程还是纯电。个人感觉越复杂的东西越容易坏。混动固然有充分融合电车低速高效和油车高速高效的优点,但毕竟多了一套传动系统,后期维护保养维修成本高。增程最大的优点是没有了里程焦虑,但主要还是要考虑个人用车需求,如果不是有跨省的长途需求,像福建这样省内到哪也就三四百公里,纯电即可到达。特别是像我主要是市区和城市间的短长途为主,一箱油估计半年以上都用不完,那不是油都放坏了,而且还增加了发动机的保养费用。综合考虑,还是纯电吧。 第三,品牌之选。我主要考察了理想蔚来比亚迪和问界。 蔚来因为工作的关系,多次到他们工厂参观,每次都让我非常心动。但说实话,在几年前,他的工厂他的技术,在国内确实是领先的,但现在,不是了。蔚来主打的是调调,这一点挺成功,从蔚来的车主群体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是从bba转过来的,绝大多数是不愁预算的人。但蔚来的性价比真的不高,特别是当下他已经没有多少技术领先优势的前提下,所谓的品牌溢价,那就要看你的腰包够不够硬气。不过最吸引我的还是蔚来的租电和换电,一是可以有效规避电池更新换代的风险,二是将来如果蔚来在所有的高速服务区建成换电站,那长途旅行的里程焦虑就很好解决了。三是换电可以是下一次救活蔚来的关键,国家如果统一标准,其他车企可能与蔚来合作共享共建换电站。说了那么多,蔚来不适合我。 理想,试驾了L7,确实在用户需求方面考虑周到细致,车子大(大是中国人对车子的最大肯定),外观也吸引人。但是以下三点还是让我放弃了,一是理想缺少三电核心技术:二是对于我当下的用车需求(一个人代步),理想的功能不少是浪费了,毕竟也是34起步,买回来浪费在那贬值,有点不划算:三是没有纯电车型。 比亚迪,买比亚迪首选的就是他的品牌力,不用担心倒闭的风险。主要看的是海豹,一是与我当下的用车需求匹配,代步。二是图片外观,确实有吸引力。到店看了实车和试驾,犹豫了。主要还是做工,特别是内饰的用料和风格,让我不敢苟同,层次还是低了。之前我开的是沃尔沃,这风格完全不在一个调上。接受不了。 问界M5,说实话,当初真没想到问界M5,从这一点上看,AITO的品牌宣传真的还要加强,与蔚小理差距还是有点大的。也是偶然,在网上刷到,也亏了在最后关头刷到,不然我还真差点委曲求全买海豹了。首先吸引我的,是华为的生态,我的手机手表电脑都是华为,习惯了,而且可以很好的互联互通。车上的人机交互,分区智能语音等等,最起码不比蔚小理差,更别说比亚迪。其次就是车子的做工,感观上就很扎实。我是一个对车子操控性比较在意的人,之所以前面三台车都是轿车,就是同价位的车,轿车操控性肯定比suv好。个人认为,suv没个大三十万、四十万以上,操控性真的接受不了。但对我一个工薪代步的人来说,四十万预算有点多了,所以,我基本选择二一到三一万之间的轿车。但问界m5,不敢说像余大嘴吹的百万豪车,但四五一万越野车的感觉肯定有。再次,就是价格,近期老款ev促销力度很大,23万的价格,对于同样价格的海豹,我肯定选问界。最后想说的,是最近比较火的李想的一篇推文,被问界打残后,理想全面学习华为。我觉得现在到了AIT0全面学习理想的时候了。特别是在销售上,如何吸引和形成自己的客户群体,如何增强队伍营销能力等等。就像文章之前说的,要不是偶尔刷到,AITO是不是又失去了我这样一个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