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15万级插混SUV横评:银河L7/深蓝S7/枭龙MAX谁能成为第二个宋PLUS

    驾仕派头像驾仕派头像
    驾仕派2023-08-16

    传统上,大概在紧凑型+到中型-这个级别,如果要卖到15万以上的价格,只有合资品牌才做得到。

    但是这一点在2022年发生了改变。2020年9月,比亚迪宋的第三代车型——宋PLUS上市。一年后搭载比亚迪最新的混动技术DM-i的宋PLUS插电混动上市,并很快停止了燃油版的销售,变成了主打插电混动的车型。

    而再一年后,宋PLUS的销量开始快速攀升,从2022年1月的中国SUV销量第8,到2月的第3,3月的第2,4月就已经来到了榜首,之后就一直基本没有迭出过前两位,更是在最后时刻超过了Model Y,拿到了2022年中国SUV全年销量的第一名,以及所有车型的第二名。

    在宋PLUS获得成功后,其他自主品牌自然也都迅速跟进,在这个级别的插电混动SUV发力。

    今年5月15日,哈弗枭龙MAX(图片|配置|询价)上市。紧接着,5月31日,吉利银河L7(图片|配置|询价)上市,6月2日,深蓝S7(图片|配置|询价)上市。转眼间,四大自主品牌在这个级别都有了布局。而且无一例外,三个主品牌并没有完全新能源化的后来者,都将各自车型放在了在新的新能源专属品牌或者销售网络之中。其中除了深蓝品牌是去年先依托轿车SL03发布以外,其他两个子品牌——哈弗枭龙和吉利银河也都是与新的插电混动SUV一起发布,可见对这个级别的重视。

    而这四款车本身也高度相似。除了同样都是广义的插电混动车型之外,他们的车身尺寸也非常相似。最短的银河L7也有4700mm,最长的宋PLUS也不过4775mm。轴距也很接近,除了纯电架构、后驱布局的深蓝S7轴距稍长为2900mm,其他三车都在2765-2800mm之间。车宽都在1.9米上下。车高稍微有点差距,更强调操控的深蓝S7矮一点——1625mm,更强调越野的枭龙MAX高一点——1725mm,其他两款车宋PLUS为1670mm,银河L7 为1685mm。

    宋PLUS:

    枭龙MAX:

    银河L7:

    深蓝S7:

    而售价也非常类似。虽然看起来深蓝S7的14.99万起价和银河L7的13.87万起价要略低,但实际上,四款车的主销中配车型——宋PLUS的冠军版DM-i 110km旗舰Plus、枭龙MAX的Hi4 105四驱领航版、银河L7的115km MAX、深蓝S7的200增程Max,售价都是16万多。

    动力系统方面则有些差别。前面三款都是严格意义上的插电混动,纯电续航也都是100公里出头。而深蓝S7主打的插混车型是增程式,只有单电机,而且是后驱,纯电续航里程也比其他三个明显要长。

    三款混动车型,混动构型也不太一样,宋PLUS和银河L7都是前桥双电机的设计,但后者增加行星齿轮组通过离合器实现了3个挡位,而宋PLUS则仅仅是双电机串并联+电控无极调速。而枭龙MAX则是全系都有两个电机各自在前后桥的四驱,同时有2个通过离合器切换的挡位。而银河L7是其中唯一匹配1.5T发动机的选手。

    为什么自主品牌要对这个级别一拥而上呢?除了宋PLUS DM-i的成功让各家眼馋以外,实际上这个级别成为自主品牌的集中发力点也是大势所趋。

    首先,自主品牌要往电动化转型,插电混动SUV是目前的最优解。

    SUV车型在整个中国市场的销量与轿车至少是并驾齐驱,而如果仅针对自主品牌来说,则是绝对的销售主力,其中又以紧凑型SUV为最多。SUV车型要电动化,如果采用纯电的形式,往往因为风阻较高,在高速行驶时有续航不足的问题,而SUV车型的目标消费者又往往要同时服务全家长途出行的需求。

    因此采用插电混动形式,在城市日常通勤用电,高风阻的影响更小;而在高速行驶时则可以用油,彻底解决续航焦虑,也不失为很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样还可以让电量仅需满足城市通勤即可,而不必像纯电车型一样必须考虑极端用车场景下的续航需求。即使需要增加发动机,整体成本也更加可控。

    同时,这个级别的消费者仍然有很多人并没有太好的充电条件,插电混动也完全可以主要加油行驶,大大增加了受众面。

    其次,自主品牌要往上走,与合资品牌在价位上正面竞争,这个级别的插电混动SUV也是最有利的战场。

    它们的官方售价与合资竞争对手差不多,但是实际用车更省钱,体验还更高级。

    从省钱角度来说,不仅免购置税让购车成本更低,同时行驶成本中,占里程大头的城市通勤可以用电,比油便宜得多,而即使同样加油也更省油。

    从品质角度来说,这些插电混动车型因为有电机,而且没有传统变速箱,因此不但动力平顺度领先,静音水平和动力响应也远胜燃油车,如果电机和内燃机可以并联驱动,总的动力水平也往往胜出很多。再加上往往这些电动化了的车型也有更多科技配备,比如智能驾驶、语音交互、更强大的多媒体娱乐、更大的显示面积等等,静态体验的感受同样领先。

    而从空间来说,虽然相比燃油车增加的电池要占用一些空间,但这些车型普遍做得比一般紧凑型SUV更大一些,这样不但通过更大的外尺寸拉平了内部空间,同时还让它们通过更大的外尺寸做到了观感和级别定义上比同类燃油对车大半级。对付合资品牌能够弥补品牌溢价劣势,对同样自主品牌的紧凑型SUV消费者来说,也提供了足够的升级理由——更何况在用车成本上长期也可能更省钱。

    上述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这个级别成为自主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就再合理不过了。而不但宋PLUS已成国民车,其他三款车型除了枭龙MAX也都在上市后首个完整月就实现了销量近万,而枭龙MAX的6000台左右销量实际上也并不算低。

    因此这组试驾,也是我回国的所有试驾组别里面的重中之重,不仅4款车可比度很高,也完全涵盖了这个级别最热门、最有实力的车型。

    那么实际体验的感受如何呢?

    外形对比:深蓝S7>银河L7>枭龙MAX>宋PLUS

    外形方面,虽然个人的喜好千差万别,但笔者觉得,这4款车的优劣还挺明显。

    虽然这里面哪款车都不难看,但我想大部分人可能都会同意深蓝S7是最好看的那个——相对低趴的造型,更为动感、流畅的车身曲线,以及锋利的车头,让这款车显得很运动。

    紧随其后的是银河L7,虽然豪华感不如同门的星越L,但却更科技、更清新,造型也更接近传统的SUV。如果是更希望看着显大的消费者,可能对它的评价还比S7更高。

    枭龙MAX个人觉得排在第三,它的豪华感相对突出,不过造型就相对比较老气和保守一些。

    宋PLUS整体跟枭龙MAX在一档,但是毕竟是3年前的造型设计,今天看可能是最平淡的一个,不过也很协调耐看,绝对不会因为外形而导致其他方面都满意的消费者流失。

    内饰对比:银河L7>枭龙MAX>宋PLUS>深蓝S7

    内饰方面我个人的排序有所不同。这里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银河L7,同样虽然并没有很追求豪华,但整个内饰的用料质量不错,显得清新而环保,也有一定的科技感。副驾处的屏幕面积也比较大,同时副驾处的UI设计相比无脑照抄特斯拉的自主品牌大多数来说,有一定辨识度和设计感。

    第二位的是枭龙MAX,使用浅色内饰,也通过各种细节处的雕琢而营造了四车中最强的座舱豪华感。黑色的显示屏也与相对沉稳内敛的内饰相符。相比银河L7更适合一些审美更传统的用户。

    宋PLUS排在第三,整个内饰相对比较简约,没有像比亚迪这两年的一些新车那样进行很多特别的设计。但是整个设计也比较简洁实用。能够旋转的中控个人觉得虽然比联屏成本低,但是实用性则各有优劣。

    深蓝S7则排在最后。虽然它在内饰中使用了大量看起来更豪华的浅棕色真皮包裹,但是这些用料细看的时候觉得品质不高。而在这样一种内饰质感和色调的衬托下,中控的大平板就显得有些简陋,虽然面积够大,但质感不算好,此外UI的模仿痕迹也过于明显。其实,如果是类似宋PLUS那样相对清爽的内饰,配合这样的大屏虽然效果一般也还协调,现在就有点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正面冲突的感觉。照理说,如果是走豪华路线的内饰,中控宁可用小一些的屏幕,也要在整体上堆叠的更有层次并进行更多点缀,UI设计也要有所靠拢才是。

    不过即使是我个人觉得四车中最差的一个,深蓝S7的内饰设计倒也没有到接受不了的地步。是个减分项,但还不算硬伤。

    空间对比:四款车差距不大

    后排空间的差别要小一些。四款车的后排座都算宽敞,也都到不了奢侈程度。不过细分来说的话,S7的头部空间略微低矮些,银河L7后排的开扬感最好,枭龙MAX坐垫最舒适,而宋PLUS则最为中规中矩。

    宋PLUS:

    枭龙MAX:

    银河L7:

    深蓝S7:

    后备箱的空间差异稍大一些。看着最显小的深蓝S7实际后备箱最大,深度最长,垂直也不算矮,估计是得益于电动车架构。剩下三款车,枭龙MAX短板在高度,宋PLUS是宽度略窄,银河L7则是深度不足,总的装载能力差不多,需要根据消费者日常装置物品的特点是什么来比较优劣。

    宋PLUS:

    枭龙MAX:

    银河L7:

    深蓝S7:

    动态对比:深蓝S7>银河L7>宋PLUS>枭龙MAX

    而动态体验方面,四款车也是明显能分出高下的。

    四款车之中表现最优秀的是深蓝S7。虽然同样都是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的悬挂,但是S7这副底盘的调校水平明显超出预期。它面对小的细碎震动时显得非常厚实,几乎完全感受不到,而碰到大的颠簸时避震器又能非常敏捷的动作,很快将冲击化解掉。而得益于最长的轴距,它的行驶稳定性也最好。

    在激烈驾驶时,深蓝S7的侧倾最小,车身刚性最好,转向也最精准,在我看来是四款车之中唯一有驾驶乐趣的车。这大概也与后驱的布局有关。

    动力方面,因为完全是单电机驱动车轮,S7的动力感受就与电动车完全一样,也是最平顺、响应最迅速的一个。不过理论上来说,因为没有并联模式,高速上超车时可能后劲会差一些,而因为1.5自吸功率有限,如果碰到连续山路上坡,动力可能也会跟不上,不过这些工况作为在4S店试车来说就没有条件体验了。

    而它的隔音静谧性也不错,增程器启动的介入感很轻微,噪音也隔绝得很好。此外环境噪音、路噪、风噪也都抑制得不错。

    排在第二位的是银河L7,它的动态表现同样有惊喜。

    其实在试驾之前,考虑到同门同平台的星越L插电混动售价要20多万,我一直担心便宜了不少的银河L7在品质上会有所缩水,但实际试驾下来,L7的表现也相当不错。

    虽然避震器工作没有S7那么高效,但银河L7过大的沟坎时也比较干脆利落,不会有什么多余余震,悬架也比较柔韧。面对小震动同样比较厚实。整体与星越L水平类似,在这个级别也算是比较好的表现。不过开快车就只是有这个能力,但却不会有太多乐趣。

    而银河L7相比燃油版的星越L来说,动力平顺性好了很多,动力系统的静音水平也好了很多。与S7相比,它的整体安静程度几乎不落下风。平顺性和动力响应则是稍差一点——但如果不跟只有单电机直驱这种bug相比,也算是很平顺和灵敏了。而总的动力储备则得益于1.5T发动机更高的功率,银河L7的“后劲”是所有车中最强的。从百公里加速成绩来看,6.9秒的成绩也比深蓝S7的7.6秒还要快了一些——虽然后者在城市开动力响应更好,但是高速上超车就肯定是L7占明显优势了。

    排在第三位的是宋PLUS。

    相比银河L7,宋PLUS也有其优势。DM-i混动系统在平顺性方面更优于吉利的3DHT,基本可以当作“不会打滑的CVT”来开。只是这套动力完全是经济舒适取向,性能就一般,9.6秒的零百加速成绩也确实是四车中最低的。但因为平顺性好,响应也够灵敏,日常温柔驾驶它的感受是我开过的所有同级别混合动力车型里面最好的。

    宋PLUS的静音水平也不错,只比前两位稍差,但也算是很安静的表现。对比燃油车的话,也要到30多万的SUV才有这个表现。

    底盘方面略微落后一点。宋PLUS的底盘算是比较厚实,小震动处理得比较好,不过在过大的沟坎时悬架动作显得比较慢,虽然没有什么余震也毫无松散感,但是会有相对硬的冲击。对比同级别合资车型,大概只能算是一个合格水平,有点像一些丰田车给人的感觉。

    操控方面则同样是不怎么运动,宋PLUS的刹车表现是四车中相对落后,而方向盘也较轻较虚,很明显是一台主要面向家用代步的车型。

    四车中在动态表现上最弱的有些出乎意料,是我原本一直比较看好的枭龙MAX。

    同样的悬架结构,枭龙MAX在遇到大的沟坎时其实有一定韧性,甚至还好于宋PLUS,但是它可能是因为衬垫用得不够或者减震器阻尼调校不够好,厚实感略差,导致冲击的感觉稍显单薄。

    而这套混动系统因为二号电机在后桥,又因为仍然是前驱为主,前桥电机与发动机并联状态较多,导致电机对发动机的调速功能被削弱,发动机更经常在高转速运转,显得这台车的静音水平更像是一台传统燃油车,远不如其他三款。另外可能是因为各种模式切换较多,它的平顺性也不算很好,作为一款双电机混动,偶尔能感觉到一些换挡带来的顿挫。

    得益于两个电机和内燃机可以100%并联,它的百公里加速成绩最好,但日常以标准模式驾驶时它的动力感受不如银河L7和深蓝S7。

    枭龙MAX在动态方面唯一长板可能是四驱能力,它不仅是全系四驱,也是很少有的试驾专员会专门带你过交叉轴滑轮组的车。不过从电动四驱结构推想,枭龙MAX的四驱水平大概在城市SUV里算比较好的,可以跑跑烂路爬爬坡,真越野可能比机械四驱还是有所不如。

    总结

    四款车试完,个人的总体好感度是——

    深蓝S7>银河L7>宋PLUS>枭龙MAX。

    深蓝S7如果不是内饰设计上多少有点拉分,可以说是一台完全把我迷住了的车,不管是外形还是驾驶品质和乐趣都非常拔尖。

    银河L7则是让我惊异于原来比星越L增程便宜了7、8万品质也可以并不逊色,同样是一款性价比极高的车。

    宋PLUS虽然各方面产品力中规中矩,亮点不多,但试完后也能够理解这样一台没什么短板、动力系统还最为成熟、进入市场也最早的车,能够常年雄踞销量榜前列。

    而唯有枭龙MAX让我觉得其在动力系统方面为了四驱牺牲了平顺性和噪音,底盘素质也略差,除非对四驱有特殊需要,并不想做推荐的一台车。

    但不管怎样,这四台车整体上让我看到了自主品牌整体技术的巨大进步——这几款车差不多是各自车企在工程、设计和成本控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既装备了各种先进技术,又要控制售价足够亲民,最后做出来的成果是:平均而言产品力明显胜出同价位合资燃油SUV。

    而相信这样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在未来恐怕也会很快迎来更多的自主品牌玩家,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阅读:

    谁是“城市代步王”?比亚迪海鸥完胜长安Lumin|鱼博回国试车记(1)

    给艾瑞泽8、影豹混动、UNI-V iDD插混排座次|鱼博回国试车记(2)

    对比比亚迪汉/海豹与小鹏P7:换道挤压“雅凯帕”|鱼博回国试车记(3)

    对比哈弗H6/领克06/吉利星越L,国货佳作各自发光|鱼博回国试车记(4)

    都在15万级纯电SUV市场闷声发财,埃安Y对战零跑C11“以下克上”|鱼博回国试车记(5)

    文|鱼非鱼

    图|网络

    万次阅读
    235评论
    220赞同
    收藏
    分享
    235评论
    220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