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将生产纯电车型“理想MEGA”理想的明天会更好 “2019年11月首台理想ONE下线;2021年10月第10万辆车下线;2022年8月第20万辆下线;2023年3月,理想汽车累计交付超过30万辆。今天,理想的AI梦工厂将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时刻,第40万辆理想汽车正式下线。”随着理想汽车商业副总裁刘杰的话音,一辆L9缓缓从舞台侧边驶出,作为车主,热泪盈眶,今天第一次来到常州工厂,看到爱车的生产地,也正好赶上第40万辆理想下线,让人佩服理想的发展速度,其实背后的原因在于,幕后英雄李斌的带领下自研自产自建工厂,把从零开始的常州工厂管理的如此出色,保证销售卖得出,工厂产得出。再回到自身用车,从纯盲订(没见过真车直接下定金,第一时间转大定)到安全驾驶近2万公里,安全感、幸福感满满,用车体验得到极大提升,割草一堆进口车。我是很容易喜新厌旧的性格,买L9之前的几台车,都是进口车,持有时间都不是很长,但是我感觉L9值得长期持有,随着OTA的升级,几年内不会成为目前燃油车这种“过时产品”。 在发布会上,理想汽车介绍了自研的 800V 高压纯电平台,并将大规模量产 5C 纯电车。同时,理想还对电池进行了系统级别的优化,充分利用了电池的最大 5C 充电倍率,实现了只需 9 分 30 秒即可充电到行驶 400 公里。这一充电速度和续航里程的表现相当优秀,基本满足了现阶段我们的快充需求。更让人期待的是,还发布了一款自动充电设备,充电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可以自动插枪充电,全程无需下车,完成充电后自动结算,自动驶出。这个在下雨天,炎热的夏天,对用车体验又是进一步的提升。并且今年年底将建设完成超过 300 个超级充电站,2025 年将超过 3000 个。 目前我上下班的路线会经过西安的二环路、三环路,我会在可以使用NOA或者LKA的时候,立即打开,让自己尽量轻松一些。每天上下班通勤,通常也是一天中最疲惫,最需要辅助驾驶的时间。如果这一条路能全程用 NOA 开,真让人不敢想象,但是,理想汽车昨晚告诉我,马上就可以实现了。理想的通勤 NOA ,我可以自己设定路线、让我的车自己学习 NPN 特征,学成之后就可以在上下班路线上使用 NOA 功能了。有了通勤 NOA ,就不用等着整个城市的NOA开放使用。设定好自己的通勤路线后,只要天天开这条路,2-3周完成训练,上下班我就拥有“免费司机”啦。看了发布会现场的测试视频,感觉真是不可思议,NOA从高速场景进入到城市场景,摆脱了对高精地图的依赖,像真人一样实时感知和决策。 发布会的最后还有年底的旗舰车型命名公布:理想MEGA,虽然发布会上只有确定了名字,但是这次去发布会的都是各路大V,聊天中得知一些消息:纯电、超高速充电、七座八座可选、车长超过五米三,空间优化强大到第一排第三排正常乘坐,二排可以躺平…… 期待理想更好的明天,MEGA,年底见!
#锐界L用车体验最近一个月真是忙到飞起。上个月为了西藏长途自驾提前把工作进度赶起来忙得不可开交,这个月是忙着上牌、贴膜、车辆整备、贴拉花、办边防证、整备车辆等筹备自驾西藏的各种事,到今天为止,准备工作结束了,即将开启自驾之旅,Oh yeah! 作为锐界L混动车主,今天就讲一讲我是为啥从丰田混动车主转到锐界L混动车主的吧。我之前就说过,10多年前我就买了丰田混动车,从买车开始就一直在记录详细的用车数据,并且坚持到了十多年,所以对丰田动力分流式混动的结构原理和实际用车都算是比较了解,动力分流式混动的特性我也算是比较熟悉的。 以我个人的用车感受,丰田动力分流式的混动对车主而言,还是有很多优势的,比如电机辅助后加速性能比油车好,更省油,这个基本认知网友都是有的。但其实,动力分流式混动的车日常使用中还有很多优势,比如,刹车片耐磨性提升,不需要清洗积碳,有电池配重轴荷分配好操控更好,火花塞耐用性提升,小电池耐用性提升,冬季低温启动性能更有优势等等,动力分流式这些优势你不成为真实车主,基本是不可能知道的。 用了十年丰田动力分流式混动车型,HEV车的优势让我在选车时对这个品类多了一份青睐,而且也回不到油车品类里了,就只能在HEV你选了。可能有人会说,插混或纯电更香,其实没有私人充电桩,要慎选插混和纯电,它们的充电便捷性和用车成本都不怎么样。 公司去年初买了辆插混PHEV车,也装了私人充电桩,纯电续航100多公里,日常市区用车基本够了,但对于我这种喜欢自驾游一年自驾上万公里的人来说,100多公里太短了,自驾游时车子长期处于匮电状态,驾驶感受特别是NVH很一般,而且油耗并不低。所以,这次选车时我就彻底放弃了插混。 因此,按照我的用车需求,中大型油电混动SUV应该比较合适,而纵观国内油混SUV市场,真的挑不出几辆。最终只能在汉兰达双擎、陆放双擎和锐界L混动之间做选择。我最终选择锐界L混动主要有4个原因,第一是大马力,第二是2+2+3座椅,第三是配置,第四是性价比。 我的用车场景就是既要满足长途驾驶,又要兼顾日常需求,还要保证整个用车周期内成本最低。这就是金牛座理工男的思维,既要又要还要。很难吗?不难,HEV油电混动就满足了。说到底,油混才是最具普适性的选择,它不受气温、地域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不改变用车习惯,而且还可以在用车中不知不觉为你省钱。 先说大马力混动,目前市面上HEV车型基本都是重能效轻动力的,所以匹配的混动发动机动力性都比同排量汽油发动机低,但锐界L混动不同,锐界L混动匹配的发动机就比燃油版动力性更强,再加上电机辅助,它的动力性就更突出了。零百加速7.1秒,比汉兰达陆放混动快了1秒多。加速快的车,动力储备强,加速超车并行时间短,相对就更安全。我同时用车涯和VBOX两个仪器测了我的锐界L混动零百加速,车涯是7.06秒,VBOX是7.09秒,这也验证了车厂公布锐界L混动数据的真实性。 再说说2+2+3的座椅布局。首先,锐界L的轴距2950mm,比汉兰达和陆放长了100mm,车内空间优势相对更大,我朋友试坐过这三个车,说锐界L混动的第三排确实比汉兰达和陆放更宽敞。更重要的是,我喜欢自驾游,所以2+2+3的座椅布局非常适合我,再加上第二排有腿托,并且能和座椅靠背形成半躺的姿势,长途驾驶累了在第二排半躺着休息一下,对缓解长途驾驶疲劳很有用。 其次就是配置方面,锐界L混动顶配的轮胎胎宽255mm,轮圈是21寸的,汉兰达和陆放都是235宽的20寸轮胎,视觉效果差了一个档次。而且科技配置方面,锐界L混动也比汉兰达和陆放更丰富,我的锐界L混动还加装了蓝智驾系统。买车以后经过这段时间的使用,我觉得这6000块加装太值了,它对降低驾驶疲劳程度提升安全性太有帮助了。而且,锐界L混动那个1.1米长的大屏,看起来也比汉兰达和陆放更有科技感。 除了配置,用料和做工汉兰达和陆放也是不忍直视,塑料感太明显了,虽然锐界L混动也未必就真的有多高级,但至少没太多廉价感。而且,锐界L混动顶配30.98万,加装蓝智驾后31.58万,比汉兰达双擎顶配和陆放双擎顶配便宜了3.3万和3.7万,显然锐界L混动性价比更高。 4月28日提车到现在40天了,跑了3000多公里,目前来看选择锐界L混动是完全正确的。西藏自驾之旅即日启程,这次还计划去珠峰大本营,我也会不断和大家分享一路见闻以及锐界L混动的表现,敬请关注。
#全新蔚来ES6起售价36.8万元最近很多人上来就拿蔚来75度电300km不到的续航说事,说三电怎么怎么样,也不管是不是黑,今天拿三款车做一下粗略比对。 蔚来es6,小鹏g9,知己ls7,都选了双电机版本,三款最近都很火爆的车,也经常看到这两款车的车主看到es6续航的一些反应。 三款车es6电池100度,g9电池均是98度,ls7是90度,差不多是1:0.98:0.9。 重量上蔚来和g9差不多都是2.33吨,ls 7 2.49吨,比例差不多是1:1:1.07。 最后是续航,es6是625km,g9是650km,ls7是550km。 粗略的用系数对比一下,差不多是625:663:653,确实蔚来稍微差了一点,续航也一直不是蔚来的强项,但差距确实不大,实际续航按照8折估计也就10-20km的差距,也希望蔚来在电耗方面再下下功夫,争取赶上第一梯队。 其实引起争论的是75度电池问题,和其他厂商不同,蔚来在市面上有很多75度电池在换电站流动,是需要保证新老客户的换电供应,因此还坚持推出了75度电池版本,其实只上100度电这个误会也不存在。其实说白了,个人认为蔚来最大的槽点就是没有性价比,也是被广大车友最近黑的最厉害的地方,但是蔚来确实也不是追求性价比的产物,从始至终。这是个自由个性的年代,每个人都有喜欢的权利,如果因为自己不喜欢,就去抨击喜欢他的人,这样的风气是有问题的,你买了一双新鞋,结果其他人说那双鞋没性价比,隔壁牌子的鞋便宜又好看,说买这双鞋的都是冤大头,谁不想怼回去?评价是没问题,但是应该公正,客观,而不是带有明显攻击性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蔚来其实是一家非常重视自主研发的企业,可以自行百度一下,蔚来的换电网络也承载着整个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无论走不走得通,这都是一次载入史册的尝试。不是所有创新都会成功,但是绝不可能被流言蜚语所打败,所以我确信蔚来肯定会换电一条路走到底。 其实我也成为蔚来车主不久,40万落地的et5,等了半年,可能是众多人眼中的异类,但其实和很多蔚来车主一样,对他的销量其实不太关心,蔚来的产品定位就决定了无法走量,走量反而会对现在的换电体系及服务体系带来很大的挑战,比起担心蔚来垮了,我更希望少点人和我抢电池。比起怕成了冤大头,我更期待他载着我去寻找诗与远方。 蔚来真垮了咋么办,垮了的话,就换一辆车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