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2595710792465:看着胎压也不缺,外表看,他就是报警,设置里胎压监测消不了码,是不是要用电脑消了?
#你为啥最后选择了朗逸?那就回答一下吧 打懂车分的时候说了家里买朗逸什么情况,家里其实有车用,是老爹单位的公车 买车无非仨原因: 1.公车私用我们这查的不严,但是你明目张胆的用也不合适。是,买车之前平时老爹送我上学,家里出门逛个超市干什么的,那都算到我老爹的通勤里了。那周末放假你再开车溜达就不合适了吧,自己要用车的时候怎么办? 2.老娘大冬天的早晨上班打不上车,就得走路,她身体也不算很好 3.我那会儿还在上初中,我春夏秋还好,自己走路骑车都行,冬天呢? 所以就买了 当时选车考虑的太多了,甚至说买个更贵的,刚开始考虑过天籁,凯美瑞,帕萨特,迈腾,后来老爹考虑到老娘停车技术没我们俩好,不能买个大车(是的,我从小学就偶尔帮老爹停车挪车,后来帮老娘停车停到自己有驾照,现在车上的掉漆,大坑小坑全是老娘的杰作),后来卖车那地方看了辆观致3,当时特别满意,试驾也觉得不错,但是想起来这车路上都没有,也没地儿修,放弃了 这车看完了老爹不知道怎么的看上了一个1.4T的斯柯达速派丐中丐,我说不是说不要大的吗,老爹说大就大,让你妈练技术。当时也真是恰巧,边上停着个朗行,我看到随口一说,我说,速派买低配,算下来二十几万,要什么没什么,买一车壳子。买那个(朗行),便宜点,配置还比这个高,车大小嘛,够用就行非得买大的?这就好比大面积毛坯房和小面积精装修,后者还便宜,反正够用为什么不买呢? 最后就敲定了,定了朗逸,因为老一辈的当司机的都对富康这种两厢车有看法,车没屁股还是车么?老爹也受这种思想熏陶,我倒是喜欢两厢车,但是我喜欢的是正样八经的旅行车,不是朗行这种在朗逸基础上扣了一大盖子这种假旅行车 最后买了我们这能买的到的最高配,1.6自动舒适版,也就是低配风尚版,中配舒适版,高配豪华版里的中配。选了我们这朗逸就没有的颜色,绅雅灰,因为我们这大街上的新老款朗逸不是黑就是白,中间有几个银色,金色红色蓝色什么的都没人买,那些感觉太艳俗,灰色就恰到好处,不烂大街,也不艳俗,很特别。老娘说大众车一眼看过去就是跟看到个长的普普通通的老实人一样,设计不激进,不落后,没什么特点,但是也不难看 然后刚刷圈里帖子,一个比亚迪秦车主过来乱喷,大概意思是说新朗逸跟桑塔纳一样的动力总成,贵不少,割韭菜赚翻了 我回复的内容如下: 不是所有人都懂车,知道这些动力参数,配置什么的,加上上一辈人对大众良好的口碑和大众的市场占有率,驾校教练车出租车警车很多都是大众,做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消费者我当然会看大众。我家为什么买朗逸?第一,身边老朗逸,老桑塔纳,桑塔纳2000,3000车主太多了,一致推荐大众。第二,我家买车那个点上,国产车还没有这么内卷,早期国产车给周围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且我们这第一波买新国产车的也多少遇见了一些问题,比如哈弗H6费油,观致3买了没地方修(我住在边疆几万人的小城市,各方面比较落后的那种地方,修理厂不会修这些,只会修大部分合资品牌和部分国产品牌),比亚迪天天坏,都是小问题但是给人整的很烦躁。第三,当然就是图个车皮实好开空间大一点,一家几口出门再装点东西不费劲,毕竟家用车嘛。所以综上所述,当时直接买的朗逸。这车已经六年四万快五万公里了,只有一次雨夹雪天气车窗升降出了问题,第二天就恢复正常了,除此之外从未出过毛病。虽然1.6配6AT很平淡如水,但作为家用车它是合格的。最近一次加油算出来的油耗也只是6个出头,家用不就是图省钱省心省力吗?你也不用说我是给大众洗地,我是做为车主看到你这么说觉得不客观也不公正,所以浅浅怼一下 我觉得我说的是事实,没有问题吧? 还有我写懂车分提到的B站UP主这个车评不太冷评测二代朗逸说的那些,我对他的看法表示赞同,就当结尾吧 “你不知道该如何批评他,但也不知道该如何赞扬他,给他一点油,他就可以跑到世界的尽头。如果说世界上有两种车,一种像你18岁的女朋友,激情狂热,口袋里只有一百块也要忘乎所以的去看一场电影。一种像你40岁的老婆,冷淡无趣,每一句都是柴米油盐。而朗逸就是第二种,一辆让你开着他跑一辈子也大概率不会讨厌的车。回家的路上,我坐在那个谈不上舒服,但也谈不上不舒服的后排,我就在想,我怎么能够对这样一辆车产生好感?对,这才是我们觉得朗逸不是一辆好车的问题所在。我们要问的是,假如给你一种永远都不会犯错的生活,那这种生活值多少钱?很多人的答案是不值钱甚至不值得过,人天生是向往激情的,每个晚上吃的饭都不是最好吃的,你妈的每次唠叨似乎都充满了理所当然。你认定生活之中遇到的每个崎岖之处都是你发光发热之时未曾想过生活的泥石流会滚滚而下的可能,但活久了你才能看清世间真相,平稳是种奢望,无能并非原罪。我们不知道有比朗逸更好的车吗,知道。就这辆朗逸做出评价,他是一辆很好的车,至少他跑赢了时间,同时他也是辆很差的车,他让人意识到原来平庸生活的定价如此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