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04-01发布于:小米SU7车友圈

    #小米SU7部分订单已排到半年左右以小米汽车现在的热度,我对行业的建议只有一个:流量可以蹭,应战就免了。 不应战的意思不代表小米汽车是无敌的,而是它现在正处于最高的关注和最多的讨论度,和这个时候的小米打,就相当于和春节后刚降价到7.98万的秦PLUS打一样,从声量上不占优势。 其实在小米发布会当晚,有几个竞品关系的品牌都在蠢蠢欲动,打算后手出击造点优势出来,但是你看,现在热搜也好,行业群也好,还是讨论小米汽车的最多。 最好的应对方法其实是暂避锋芒,等它热度回归平缓,在此期间,可以打磨自家的产品,调整自家的销售政策等。当然也可以单纯为了蹭一波流量,就像凯迪拉克一样。 一个品牌如果拥有了爆发式的热度,确实会引起竞品的焦虑心态,有的是针对性跟进政策,但也有的会情急之下出昏招,但实际上等热度平缓下来后,也并非那么难打。 现在的新能源行业,没有任何一款产品或者一个品牌能独享“唯一不可替代”的标签,不管是极氪也好,小鹏也好,特斯拉也好,都拥有自己的用户群体,产品理念上也并不是和小米SU7绝对冲突,当然P7可能相对难受一些,毕竟三年前线下试驾会偶遇小米员工,他们的关注重点就是小鹏P7和特斯拉model 3。 小米接下来的打法也不会很新势力,更不会很传统,而是很有可能去打造生态圈子,这在发布会上也初见雏形。说白了这两年我们都在说新能源汽车在按手机行业的玩法去冲击传统意识,华为已经做出了效果,小米这里也明显倾向得更鲜明。 现在新能源市场的格局已经进入下一个阶段了,之前是真正字面上的新势力在为行业打基础,现在则是有钱有渠道的巨头来瓜分蛋糕,这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导致竞争力弱的品牌加速退场的催化剂。你会发现有竞争力的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厂阵营中,小品牌不管是在性价比还是知名度方面都越来越不行。 还是那句话,热度终将回归平缓,年后的比亚迪是这样,现在流量buff加持的小米更是如此,届时才是竞品之间见真章的时刻。

    作者提到的车系: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