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写点评比较留心的朋友们会发现在大改款之后的M7的5座版,在后备箱和6座同样提供了顶棚出风口,甚至有销售会专门提到这是为了5座版本的空调舒适性所刻意为之。如图1。 但如果你纵览当下的汽车产品,就是会发现几乎没人任何一台5座车型是提供三排出风口的,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遥遥领先? 「三排车的空调方案」 三排车的空调方案和二排车空调方案的最大区别就是三排车会提供一个额外的后空调箱来保证二三排的舒适性。而5座车型则只通过一个前空调箱来保证整车的舒适性。前空调箱通常布置在防火墙前端,而后空调箱通常布置在在D柱的正下方。 在不同的车型上,空调出风口的位置有很多: - 第一排有IP上的出风口和脚部出风口 - 二排有扶手箱后端出风口、一排座椅下面给二排出风的出风口、B柱出风口、顶棚出风口等可选位置 - 三排有脚部出风口、C柱出风口、顶棚出风口等多个 可选位置。 在不同车型上,前后空调箱的方案会有所不同,但都遵循就近原则,因为越近冷热损失越小: - 一排都是前空调箱来负责,三排都是后空调箱来负责,二排由前后空调箱各负责一部分,或者都由前空调箱来负责。整体的空调性能前面大概是后面的2-3倍。 - 在当前相对主流的方案就是前空调箱负责1排而2排的脚部出风,后空调箱负责三排和二排的顶棚出风。同时也可以将中控后端的空间解放出来放置储物或者空调等配置。像L8/L9、X9、D9等最新的三排车型都是对应的方案。 「5/6座车型的平台化方案」 如果只单个考虑5座或6/7座车型,空调的方案是非常明确的。但如果考虑到共平台的5座和6/7座车型。那空调方案就会有所不同。 比如L7和L8其实可以看做是同平台的5座和6座车型: - 为了保证二排的舒适性和成本,L7开发了一套全新的前空调方案, - 因为如果是在L8的前后空调箱的基础上拿掉后空调箱,在失去了二排顶棚出风口之后,二排的舒适性显然不能保证。所以L7在二排是中控后端出风口和脚部出风口的方案。如图2。L8则是带后空调箱的顶棚出风口方案,如图3。 - 如果L7和L8使用一样的前后排空调箱的方案,每台L7就会因为多一个空调箱而多背至少大几百块的成本,相比全新前空调箱的开发费显然是不划算的。20万台车就是多至少1个亿的成本。 反过来看M7,之所以有三排的顶棚出风口是因为5座版本和6座版本是一样的前后空调箱的方案,这其实可以说明几个问题: - 在M7的前期规划中,是没有考虑过5座版本,突入起来的改款的5座版使得已有的方案并不能使用前空调箱满足5座版本的需求 - 在中期改款的研发过程中,由于时间、平台内饰件共用性等一系列原因,也没有选择重新开发一个能够单独满足5座需求的空调箱 - 对于中期改款销量,尤其是5座版占比的预测其实是不乐观的,因为本质是算账的问题。如果不单独给5座版本开发前空调箱,只要总体销量不大,5座版本占比不高,不重新开发前空调箱就可能是划算买卖。因为总的多出来的成本小于开发费用。 但很显然,M7的热销出人所料,年销量朝着20万以上进发,而且5座版的占比更是达到了75%。如果当初能够从所谓中期改款的5个亿开发费用里拿出来小小千百万,就能给5座版重新开发一个空调方案。 而慷慨的5座版的三排出风口,我们也没有机会在下一代的M7上再见到。
#人人写点评转眼新车都要准备首保了,几个月的时间、3000多公里,对这台车的熟悉和体验也过了蜜月期,到了稳定的“老夫老期”。操控、配置都说过很多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前面几帖。下面就聊聊一些日常使用的经历和小tips吧~ 1、安全配置。 (1)主动刹车、碰撞预警 碰撞预警这个功能非常实用,既有前车碰撞预警也有行人碰撞预警,还有两侧的侧后方(超车)碰撞预警,给驾驶者很贴心的安全保障!并且预警方式可以调报警音或座椅振动(我更喜欢听声音,震的屁股麻)。触发过一次主动刹车:在红绿灯起步左转,前两车左转过程中有行人穿越斑马线而紧急刹车,导致后车连锁急刹,由于跟车较近,主动刹车直接介入,“咚”的一声稳稳刹停,所幸起步速度不快(10码左右),一次有惊无险的安全体验。 (2)用料扎实 凯迪拉克的车有个共同特点:车大空间小。可能这就是美系车“堆料”的结果,车门、车柱和朋友的日系、国产相比都厚实不少。但在驾驶中也带来一个问题:A柱粗导致转弯遮挡视线!转弯A柱都会出现盲区,关键是这个盲区位置还很关键,差不多就是行人冲到车前这个距离差,所以每次我都要探头或收头观察路况。 (3)低速转弯开启360全景影像 基于以上盲区现象,我强烈建议凯迪拉克的360全景影像系统要更新低速转弯自动开启功能!这个功能大部分国产车都有配备,对于盲区的监测很有帮助。听说正在陆续升级车机,OTA后就会有这个功能了,希望加快进度吧。 2、一些不太人性化的设置。 (1)按键布局 双闪放在了流媒体下面,如果说为了营造一种飞机驾驶舱的感觉,那还可以接受。但电子手刹、Outohold、自动启停的按键布置在仪表盘左下侧就有点不合理了,每次操作需要探身去按。而扶手箱前面放置操控中控屏的快捷键及“类鼠标”旋钮、音量滚轮,这些基本很少用到,非常鸡肋,倒真不如把电子手刹这些重要按键挪到这个位置来。 (2)车机系统 支持的APP太少,时不时联网延迟,希望OTA能解决这些问题,多上架一些应用,能支持Hicar就更好了。听说升级后有网易云,希望尽快吧。 (3)手机支架 正是因为有时联网延迟,而且车机APP拉胯(比如百度地图不能读秒),有时候还是要用手机导航,但出风口的设计没办法稳固安装普通的手机支架,中控台也没有地方安装粘贴式的支架,架在屏上又有影响视线的风险。所以非常尴尬,只能斜着插,就没有那么稳固了。 (4)音响调整 只能前排尊享或后排尊享,对后排来说体验不到那么好的音响效果了。建议在声场里面把平衡点挪到全车中部,尽量让全车人都能有好的听感体验。 3、一些实用的tips。 (1)怠速下电 车辆在停车情况下,15分钟就会自动下电熄火。如果你想在车内独处一段时间,又不想熄火,有两个办法:一是档位挂至N档,这个建议大堵车的时候用;二是出现5分钟下电提示时,脚踩刹车可以延时15分钟。 (2)停车挂档顺序 根据多位车主亲身体验,如果直接P档,车身会有明显的抖动,建议按“N档-电子手刹-P档”顺序进行,就很平稳驻车了。 (3)钥匙升车窗 下车忘记关窗户、又不想重新点火?双击车钥匙锁车键,其中第一下短按,第二下长按3秒松手,全车车窗会自动升起。 (4)只摇下后车窗出现震耳声浪 很多车友都有这个现象,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由于打开窗口周围的静止空气与外部气流存在速度梯度,剪切层失稳导致旋涡脱落。剪切涡的压力脉动引发客舱的亥姆霍兹共振。共振与剪切涡的耦合产生频率锁定,通常称为共振或者wind throb或booming 。现在更常用的叫法是抖振(buffeting)。 由于压力通风效应,多个窗口同时开启时抖振较单独开启时弱。对于左侧后窗,同时打开右侧前窗时抖振最小。天窗前缘的扰流板将剪切涡上提,避免与天窗后缘碰撞。这减少了对乘客舱的压力激励,并有效地控制天窗的泄漏。 与b柱涡相比,a柱涡的对流长度相对不恒定,这导致前窗的抖振通常低于后窗。 与此同时,后视镜尾流干扰了切变涡旋,当没有后视镜时,前窗抖振明显更高。 凯迪拉克GT4就像一位“奢香夫人”,奢华、好开且不失优雅~希望小凯迪能陪伴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