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教科书式的捧杀:影豹从大热到降温,背后都有些什么

    天和Auto头像天和Auto头像
    天和Auto2022-03-22

    国产汽车、自主品牌,热度的升高依靠的是硬实力而非营销。

    认同这个说法吗?

    想来很多汽车爱好者都不会认同这个说法,因为打开与汽车相关的各种平台,看到的大量资讯都是与中国品牌汽车相关的内容;所以上述说法可能不成立,可是这种现象的内在是值得剖析的,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后,你会发现外国汽车厂商的营销手段之精明(险恶)。


    中国汽车厂商的营销投入最高会是多少?也许作为行外人大多数都是不了解的,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投入最高的某集团车企的年度营销投入已经超过百亿!诸如长城、长安、吉利、比亚迪以及部分新势力车企也有十几到几十亿。是不是感觉非常的夸张?“亿”哦。对于普通人而言“达不溜”就是个很大的单位了,年入能达到六位数其实就算是非常不落喽;所以这些汽车品牌的成功肯定是依靠营销做广告,说通俗点就是吹牛皮吧。

    然而,这个投入标准与西方国家的汽车厂商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喽。

    丰田、大众、福特、菲克、标雪、通用、宝马、奔驰、特斯拉等等,营销投入前十名榜上有名的基本都是这些企业;而其年度营销投入折算后的最高标准是多少?最高超过1000亿!似乎最少也有两三百亿元哦。


    想一想吧,打开某些平台,看到的都是与中国品牌汽车相关的文章或视频类资讯,这种现象正常吗?

    然而这还不是重点。

    就以影豹(图片|配置|询价)为例,这辆车在我们这些从事汽车行业分析,对车辆的知识掌握得相对比汽车爱好者多一些的人来看,它是可以给出好评的;因为这辆车有不错的设计、合理的配置,以及优秀的加速能力——注意重点,我们从来不会用驾驶品质或操控有多牛来描述影豹,因为你永远不要对一辆前置前驱的轿车的操控有多高的期望值,前置前驱就是最普通的代步车,前驱平台的核心价值是制造成本低和略低的整备质量,能够拉低汽车的消费门槛和略微降低耗油量,仅此而已。

    所以影豹只是一台设计比较前卫且时尚的,适合奋斗中的年轻人的代步轿车,这是客观理性的评价。


    可是你看到的关于影豹的评价是怎样的呢?

    大致有:

    1. 年轻的“超级跑车”
    2. 平民跑车
    3. 10万级别操控王

    等等。

    如果我是传祺影豹营销相关的负责人,起这样标题的工作人员都得滚蛋,营销包装得有度,脱离实际、盲目吹嘘只会让消费者感觉到这个品牌和企业“反智”,从而不去选择这么个品牌的车,这是有先例的;所以一般的车企是不会去搞出这么没有营养的文案的,那么到底是谁搞的呢?


    影豹作为中国汽车品牌的运动型主流代步车,关注这辆车的大多是中国汽车品牌评测人和喜欢中国制造的消费者,可是影豹上市之后忽然出现了一批精于吹捧欧美甚至日韩系之流的代步车的车评人的关注,除了一系列的各种测评;套路基本都是先猛吹一顿、随后找出“各种不足”——将起售价不足10万的影豹吹捧到神似跑车,然后引导读者以跑车的视角去看待影豹合理的加速和操控极限,这是什么套路呢?

    这他妈的叫“捧杀”。

    知道捧杀吗?

    捧杀就是先:“过分地夸奖或吹捧,使被吹捧者骄傲自满、停滞退步甚至导致堕落、失败”,这是百科的解释。

    捧杀是个“动词”,在汽车测评行业中,用脱离实际的标准去定义某一款车,这会让具备分析能力的消费者对这个品牌感觉到非常厌恶,因为反智的描述其实是在侮辱人的智商;而不具备分析能力的消费者则会去体验或尝试,或者寻找某些测评内容来验证,前后反差太大必然会感觉失落,结果也就不会选择这辆车了。


    影豹就这么被捧杀了吧,不过也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这个套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消费者看透彻了;西方国家和企业在文化侵略和品牌营销方面两方面都做到了炉火纯青,也做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接触过的不少中国汽车品牌的营销部门,有一个潜规则是不碰对手,在营销规划的过程中不能直接踢到竞争品牌,这是一种素养和格局的体现、但商战中的西方车企普遍没有底线。

    采用“捧杀”的方式来棒杀中国汽车品牌,这是它们的惯用伎俩。

    可以说近些年优秀的国产汽车和品牌都面对过这样的捧杀,哈弗、吉利、王朝、坦克、传祺M-MPV系列等等,如果回头去看看这些品牌的成长历程,几乎哪个都经历过影豹现在的经历。


    总结:主动解读、恶意吹捧、非标测试、进行对比,给出不客观的结论,捧杀接棒杀,精妙却也恶劣的手段;一般汽车爱好者看不透这个模式,所以才会产生一系列的误判,而不少优秀的国产汽车就因为捧杀造成的误判而成为冷门车。

    作为中国汽车品牌的测评人要能理解这种现象,对于车辆评价的时候要基于理性客观,不能因为喜欢而盲目夸大、不能因为不喜欢而刻意拉低,有问题也要指出问题,不带情绪的阐述事实才能让更多人信服。对于中国汽车品牌的成长也才能起到推动作用。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次阅读
    125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