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不要急着唱衰合资 | 广州车展观察

    汽车大公司头像汽车大公司头像
    汽车大公司2023-11-24


    如果在广州车展开幕前,预测一下媒体们的选题内容会有哪些,或许有一条就是跑到合资品牌的展台上,拍一张空旷的照片,然后说“合资品牌已死”。

    合资车企,或者说跨国品牌的2023年,或许过得都不算太如意。

    而像“合资不代表落后” 、“期待合资车企失败‘不正确’”这些言论,也不出意外地出了圈,当然,是被各路自媒体拉出来讽刺一下,却少有人认真思考这些表态的客观意义。

    在车展开始前,朋友圈里有一位合资车企的公关负责人发了这样一段话:“在这个时代好像一个品牌没有电动车是件很丢人的事情。难道我们在一个民生车型的细分市场去坚守,提供实惠的可靠产品是落伍的行为吗?”

    或许,在当下唱衰合资车企的“ZZZQ”之下,合资车企的朋友们的内心,都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一点。

    但合资车企真的“药丸”吗?

    举个例子:

    10月,包括豪华品牌的国产车在内的外资及合资品牌,占所有国产汽车销量的45%,相比于1月,这个份额下降了5个百分点。

    事实上,合资品牌仍然有着小半壁江山的市场份额。

    但如果以销量的绝对数字计算,5%的份额丢失,意味着9.5万辆销量的损失,这个数量超过了日产的月销量(5.9万辆)、快赶上本田(11.5万辆)、是大众(18.8万辆)的一半。

    你也可以说,合资品牌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丢掉了一个“本田”。

    显然,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而在于你的出发点是什么?

    合资企业,或者说泛化到跨国车企在中国,的确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有人选择急流勇退,继续在海外市场躺着挣钱,但也一定有人选择“不抛弃,不放弃”。

    或许,一位车企朋友在广州车展上和我说的这段话,是一个客观的态度,他说:“过往合资模式的天花板已经到了,既然市场在变,那么其实也倒逼我们去找到新的路径、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去尝试新的可能。”

    这也是为何在今年的广州车展,我们除去电动车以外,反而看到了比以往更多一些的不一样的新车,甚至是燃油车。

    我们不去讨论太过未来的事情,毕竟几年前的广汽三菱还在大兴土木,而几年前的威马也是销量榜的头部企业。

    预测未来的事情,其实谁也无法说服谁。

    但眼下,来自跨国车企的“反抗”,已经开始。不论他们的转型最后能否成功,但他们占据中国汽车市场一半的体量,大量的经销商渠道网络,为各地贡献的就业、税收和GDP,甚至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外资引入……都决定了我们应该用客观的视角记录和观察。


    跨国车企,寻找新机会


    面对竞争,其实跨国车企们一直都在改变。

    上海车展时,我在蔚来展台看到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建军停留了很长时间。而这次广州车展,他又被拍到在小鹏和理想的展台参观X9和MEGA。

    而在车展现场,我偶遇了几位来自合资车企的朋友,也同样都在各个展台学习和收集大家的反馈。

    很多时候,看似不经意的变化背后,都是更深层的改变。

    就像奔驰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一把手第一次由中国经理人担当;宝马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用全中文完成致辞。

    而奥迪中国、一汽奥迪和上汽奥迪的负责人,在广州车展第一次同台接受媒体采访。即便代表两家合资企业出席的是外方负责人,但也意味着奥迪抛开过往的各种纷争,要重塑在中国的品牌形象。

    如果说这些变化更多是象征意义,那么产品层面的变化就是显著的了,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变化,让所有下决心仍留在这里的跨国车企,都必须要打起精神。

    不论这些改变是主动,还是被动,但事实上的确为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

    比如一汽丰田拿来了普拉多(图片|配置|询价),上汽大众也下决心引入ID.BUZZ,通用道朗格的首批产品有美式大SUV GMC YUKON育空,福特把Ranger国产还定了个不到16万的低价,雷克萨斯甚至把日系天花板的新品世极带到了中国市场。

    结果,普拉多的展台被围了里三层外三层,首次面向公众展出的道朗格的客流也络绎不绝,世极的展台外面甚至有人要直接订车。

    而大众汽车兜兜转转,最终决心通过上汽大众引入ID.BUZZ,或许更能代表跨国车企的“心态”变化。

    显然,ID.BUZZ源自欧洲的产品定义看上去与中国市场的需求“格格不入”,但前期通过进口方式引入,意味着在多次国内亮相后,大众有信心可以收获忠实的用户;而使用上汽大众而非进口车渠道,又明显有着为国产做准备的考量,这又让我们对一台保留ID.BUZZ设计精髓,同时又满足中国市场对于舒适、智能化需求的国产车有了期待。

    如果放到几年以前,合资车企如日中天的时代,或许车企们很难有动力引入这些产品,反倒是如今中国市场的内卷竞争,让跨国车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优势和差异化竞争路线。给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这些外资品牌的新战场,毕竟多年的积累,家底儿还是厚实的。

    毕竟,在800V、城区智驾的内卷之外,2000万辆规模的中国汽车市场,总还是有一些独特的市场空间。虽然在这些市场挣钱比闭眼睛卖车更难,但既然现在没法闭眼睛卖车了,反倒显得挣一挣“小众市场”的钱变得更香了。


    亏钱卖车,谁不会呢?


    照例在广州车展前进行媒体沟通的上汽通用,这次又贡献了一句“名言”——上汽通用总经理庄菁雄说:“卖新能源不亏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这倒并不令人意外,更早时候上汽大众ID.3(图片|配置|询价)的价格攻势就已经开始了,卖一台车亏4万,但这也不影响上汽大众抢占市场的决心。

    至于效果,当然是立竿见影。ID.3订单月月过万,甚至重新回到了等车状态;别克微蓝6首批5000辆特价车上市即售罄。

    当合资车企的高管们喊着“豁出去”的时候,千万不要低估他们的决心。毕竟,能像这些跨国车企一样,敢于亏钱卖车的企业,其实也算不上太多。

    蔚来在长期主义的投入下,不过是在广州车展没有新车投放,就已经被互联网迫不及待地宣布倒闭了。而别看理想、小鹏现在如此风光,时间回到一年前,又有谁比谁更好呢?

    归根结底,汽车行业还是个长周期的事情。

    有人整理了今年上半年各个车企的营收数据,看完未免让人觉得有些“精神分裂”,不少已经被中文互联网宣判“死刑”的车企,不光没有亏钱,反而赚得“遥遥领先”。

    所以大家都拼命内卷时,最终谁卷得过谁也还未必。


    痛了,才知道改变


    总有人讲,中国品牌的崛起让合资品牌终于不能继续“骗钱”了。

    这话要怎么理解?

    首先在商业社会的运作逻辑里,所谓的“国别”之分,可能价值还不如人民币和美元的差异。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从外卖到快递,先把韭菜养好了之后再割的故事,哪个不是某些人口中的“民族之光”做出的事情?

    与其高喊口号和主义,倒不如尊重市场规律。

    如果你非要用“敌我矛盾”来解释这个事情,那也是“敌强我弱,我强敌弱”。

    如果一辆车以20万价格还供不应求,那有什么理由降价到18万呢?所谓价格的内卷,无非就是商场的竞争。

    而对于合资品牌来说,失去的份额,少赚的人民币,都会成为唤醒他们的利器。

    所以也就有了大众与小鹏的合作,Stellantis与零跑的牵手,就连丰田的车机也用上了华为语音和8155芯片。

    奔驰在广州车展带来了全新长轴距E级车,甚至比诸多新势力品牌还更早搭载高通8295芯片,同时也拥有L2+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如果只看这些信息,你可能都不敢相信这是奔驰的产品。

    即便是被认为在中国市场躺平的Stellantis,不仅身体很诚实地将全球产品雪铁龙C5-X和标致408X的生产放到了成都工厂,合资公司神龙汽车也和东风乘用车达成新能源车型的战略合作,加速融入东风新能源事业版图,成为东风大自主新能源事业的一部分。

    跨国品牌在进一步实现中国本土化之外,也同样在利用中国的技术优势反哺全球,“在中国,为中国”已经不新鲜了,现在流行的是“在中国,为世界”。

    曾经作为“合资自主”政策产物的启辰,一方面成为东风乘用车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其合资公司东风有限也将“利用中国的资产,以中国的速度和中国的标准,推出全新的产品”,甚至是面向全球化开展出口业务。

    而Stellantis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对零跑汽车股份的认购,“零跑国际”作为合资公司,将输出零跑的技术与产品,向全球销售。

    奥迪与上汽的技术合作,并没有透露未来产品和技术的应用范围,但沃尔沃已经拿着浩瀚架构在海外市场推出了EX30,而EM90似乎也计划要去香港,抢夺一下被雷克萨斯LM和丰田埃尔法所垄断的富人市场。

    这放到以前,可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大公司视点


    中国汽车产业如今的崛起,绝不是因为中国品牌的嗓门更大,而让跨国车企选择深入本土化,也并非他们“吵不过”。

    而唱衰合资车企最大的价值,或许只是“博取流量”,毕竟,相比于去招惹“微博之王”,合资车企的法务部可能没那么强势。

    从40年前在上海牌轿车的总装车间里,人工组装出桑塔纳轿车开始,到如今中国汽车工业的强大,离不开合资双方的共同努力。

    时至今日,竞争格局的变化固然会带来短期的震荡,发展至今的百年企业里,又有哪个是一直一帆风顺而没有走到过悬崖旁边?

    中国品牌与合资品牌的竞争其实一直都在进行,就像合资品牌即便在最辉煌的时代,也并没有“赢者通吃”一样。

    竞争带来的并非就是你死我活,也不是非黑即白。在2000万辆规模的中国市场,给用户更多样化的选择,诞生更符合中国用户需求的产品,这样的场景可能更符合中国利益。

    次阅读
    2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2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