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宝拉
充电5分钟,续航200km+,充电效率更高更快的800V高压充电架构正在风口上。
当前市面上的新能源车型的电压集中在300-500V区间内,而比亚迪、吉利汽车等都相继开始布局800V高压平台,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也紧随其后。

那么问题就来了,800V高压纯电平台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呢?能否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呢?
对消费者有什么好处?
首先摆上观点,800V将会极大缓解我们的续航焦虑。
目前新能源车辆中常见的就是混动车型和纯电车型,其中大多数车主都避免不了“续航焦虑”。解决这一痛点问题的思路主要是增加电池容量和缩短充电时间,显而易见,缩短充电时间更容易实现。

对于充电,我们当然希望充得越快越好。我们的实际行动也很诚实啊,基本上是选择快充。据数据显示,高达87.9%选择120kW以上的大功率充电,其中,35.1%的用户选择120~150kW大功率充电设施。
然而就算是快充,通常时间下充满也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与燃油车加油几分钟的时间相差甚远。如果充电效率能达到像手机一样“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的水平的话,那么也就可以不怎么产生续航焦虑情绪了。

从用户的痛点出发,厂商们已经开始着手提高电压平台,试图解决充电效率较低这一问题。
保时捷Taycan(图片|配置|询价)在800V平台下,充电时间是普通400V平台的一半时间,从5%充到80%的电量仅需20分钟左右。极狐S-华为版本可实现15分钟实现从30的80%的充电。
因此,如果未来800V平台成为主流,那么消费者的续航焦虑将会大幅缓解。除此之外,该高压平台还能够优化电池,增加续航里程。
对车企有什么好处?
对于车企来说,将会节约成本。
根据物理公式,P=U*I(依次为功率、电压、电流),在功率不变的情况下,电压从400V增加到800V时,电流会减少为原来的一半。在这个条件下,车企可以将电缆和电线做得更小更轻,从而减少昂贵且笨重的铜的消耗。

除此之外,在高电压平台下,电池的发热和零部件发热会更少,热管理的难度相对也低一些,整体电池成本更优。
通过以上分析,不管是对用户和车企来说,800V高压平台的优势都十分诱人。为此,各大厂商也开始布局高电压平台,除了前文提到的比亚迪和“蔚小理”之外,大众、长城、奥迪等车企也开始加快布局,各大车企基于800V高压技术方案的新车将在2023年开始陆续上市。

挑战不小
800V高压平台前景虽好,但落地困难重重。
一方面是技术难点。首先是安全方面显而易见,在800V高压平台下,触电和漏电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车企的安全技术又面临着一座大山。

然后是适配的零部件,自主研发实力较弱。在高电压下,零部件的耐压等级与400V电压下的耐压等级完全不同,因此零部件需要有较高的性能。SiC(碳化硅)器件成了目前的最优解,但是目前,碳化硅领域被日本和德国掌握,碳化硅零部件的价格高昂,虽然国内厂商已经开始布局,但要真正实现成本下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是充电设施的大规模安装实现难度大。
虽然我国已有的261.7万台充电桩,但基本不适配800V高电压,这就意味着当800V高电压汽车量产时,需要在市面上重新大量安装充电桩,将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同时会造成资源浪费。

如果不重新安装,希望在以往充电桩的基础上向上兼容,那么就要解决物理连接、通信协议、控制时序、电气参数匹配、控制逻辑、安全防护策略等关键点问题,目前看来实现的可能性较小。
是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于800V高电压是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答案是肯定的。
续航焦虑是车企当前必须要解决的痛点,而降低成本又是厂商终身的课题。800V高电压平台能够提高补能效率和降低成本,对于消费者和车企来看都是利好的消息,不发展该技术那发展什么呢?
目前,800V高压架构的保时捷Taycan已经量产,小鹏G9、长城沙龙品牌机甲龙也即将量产,在突破技术难点上,已有车企开始获得成果,这也证明技术难点并非是不可突破的。关于充电设施的安装,部分车企已经开始着手布局,小鹏,理想、埃安、极氪等开始布局800V超充设施配属规划。因此在未来,充电设施的大规模普及虽然难度大,但也不是不能实现。
综上,800V高压充电平台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落地还有要一定的时间。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