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楼主
    比亚迪宋L头像比亚迪宋L头像

    比亚迪宋L

    宋L EV车主·车龄1年

    • 车评创作力LV1车评创作力LV1
    • 精英创作者LV1精英创作者LV1
    • 登录大师LV4登录大师LV4
    • 懂车评论员LV1懂车评论员LV1
    • 持之以恒LV3持之以恒LV3
    • 懂车智多星LV1懂车智多星LV1

    宋L的悬挂硬

    03-12发布于:宋L EV车友圈

    #点评我的车买车后才知道有麦佛逊悬挂和双叉臂悬挂,之前一直不理解,包括自己开了一段时间才明白,这双叉臂是赛道车专门设计的,为的就是极致的压弯而不侧倾,我还在纠结过个减速带咋那么颠,原来是野猪吃不了细糠,这根本就不是普通玩家的悬挂,实话说超车一点都不侧倾,高速120变道洒洒水,就是有些实线变过去会有点噪音,之前不小心变了一次,有点虚。话说回来,现在都是沥青路,退回10年前,这技术铁定不行,那会的马路没现在平正,还有这悬挂真心的贵,最近出的15万,带激光雷达的就是麦佛逊悬挂,而且还明码标价的告诉你就是牺牲操控,只要舒适,就是过一些坑坑洼洼的路很舒服,不会那么硬,反过来高速超车变道其实就是看麋鹿测试,只要温柔开没啥问题,现在看这价格真的超值,去年这个价位都没有500续航的纯电,还有就是后悬挂,我感觉不出来有啥特点,能这样理解,就像摩托车为了能拉货,装了两条弹簧,导致不拉货了,后排乘坐没那么软了,硬邦邦了,我的理解就是这样,下面的是Ai的解释,麦弗逊悬挂与双叉臂悬挂是汽车悬挂系统中两种经典设计,分别以舒适性和操控性见长。它们的核心差异源于结构设计,进而影响了性能表现: 一、结构差异与核心性能定位 1. 麦弗逊悬挂 • 结构:由支柱式减震器(集成弹簧)和A型下摆臂组成,结构简单紧凑。 • 舒适性体现: ◦ 轻量化:运动部件少且轻,簧下质量小,减震响应快,能高效过滤路面颠簸。 ◦ 空间优势:占用空间小,可布置更大发动机或优化车内空间,适合小型车和经济型车型。 ◦ 调校灵活:通过调整减震器行程和弹簧软硬,可平衡舒适性与基础操控需求。 • 缺点:横向刚度不足,转弯侧倾明显,刹车点头现象显著,减震器易磨损。 2. 双叉臂悬挂 • 结构:上下两根A型控制臂+减震支柱,形成多支点结构,占用空间较大。 • 操控性体现: ◦ 横向刚性高:上下控制臂协同抵消横向力,减少转弯侧倾,提升车身稳定性。 ◦ 精准定位:车轮外倾角自动调整,轮胎接地面积最大化,增强过弯抓地力。 ◦ 抗冲击能力:独立承受纵向和横向应力,耐用性优于麦弗逊。 • 缺点:结构复杂、成本高,占用空间大,调校难度高。 二、舒适性与操控性的具体对比 维度 麦弗逊悬挂 双叉臂悬挂 滤震能力 轻量化设计吸收细碎震动更高效 刚性结构对颠簸过滤稍弱,但支撑性强 转向响应 侧倾明显,转向反馈偏软 侧向支撑足,转向精准且路感清晰 复杂路况适应性 适合日常城市道路和低速场景 高速过弯、崎岖路面表现更稳定 应用场景 经济型轿车、SUV(如哈飞、高尔夫) 性能车、豪华车(如保时捷911、玛莎拉蒂) 三、为何说“麦弗逊重舒适,双叉臂重操控”? 1. 设计初衷: • 麦弗逊诞生于前置前驱(FF)车型需求,需兼顾空间和成本,牺牲部分刚性以换取舒适性。 • 双叉臂源自赛车领域,通过多支点结构强化机械性能,优先保障操控极限。 2. 物理特性: • 麦弗逊的支柱式减震器需同时承受多方向应力,易变形导致操控短板。 • 双叉臂的分工明确(控制臂负责横向力,减震器仅垂直减震),刚性结构更稳定。 3. 调校潜力: • 麦弗逊可通过加装横向稳定杆改善侧倾,但无法根治刚度问题。 • 双叉臂允许工程师精细调整控制臂长度和角度,平衡运动与舒适需求。 四、总结 麦弗逊悬挂以低成本、轻量化和空间优势成为经济车型的首选,其舒适性源于对路面震动的快速响应;而双叉臂悬挂凭借高刚性和精准控制,成为性能车和豪华车的标配,操控性体现在极限驾驶中的稳定性和抓地力。两者并无绝对优劣,更多是设计目标与应用场景的差异。

    作者提到的车系: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