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残酷”是车圈的底色

    车厘子头像车厘子头像
    车厘子8天前

    4月15日,或者说4月中旬的10天,都是好日子,最多同一天有6台新车,还是对车企很重磅的新车,都扎堆上市。

    媒体见面,大家都笑称“车企们都看同一个黄历选日子”,按惯例,今年上海车展4月23日开幕的节奏,一浪浪的新车在此前上市,并不奇怪。但自车市陷入无尽内卷中,各种流派、跨界“神仙”辈出,传统车展已经没多少流量可以瓜分了,相反是自带流量的车,喜欢自己开大会收割流量,比如小米YU7,就已高调避开上海车展。

    而其他车企,话语权和定价权没多少的,则喜欢在旺季前“抱团取暖”,一起上新或许都能分得些流量。每季度都有新车扎堆那么一两个星期,换言之旺季来临之前,新车必有一卷。

    从胡歌到刘亦菲,从小定大定到交付量,车企无非是要“造”一个个热搜和流量,“有流量就是过年”,流量才是车企追求的目标,有曝光才有开口,有开口就会有成交转化。但新车无非是两种结果——能卖和卖不动;但能卖得动是少数,大多是“炮灰”,那么回炉重塑降价增配就成必然,要么车海战术下沉市场,要么各项平权科技,又促使下一个刷流追热点循环。这也是新能源促使行业重塑,洗牌迭代带来的结果。在2025年的春季,这速度已经能用“狂飙”,但只要新秩序新排位还没最终确定,争夺和厮杀就会变本加厉。

    市场传出,国家队要加强“智驾”名称的监管,将“智驾”全部改名为“辅助驾驶”,同时或对“虚假宣传自动驾驶或处2年以下刑期”。另一边,电池新国标也公布,其中“电池短路导致热失控后不爆炸、不爆炸”的时长标准延至5分钟,可看作是上层对“行业夸大宣传”最积极的回应;短期看,对消费者是好事,也为“狂飙”的营销降降温,但中长期看,特别在L3自动驾驶呼之欲出时,车企争相布局唯恐落后时,行业“卷”辅助驾驶的大方向不会变,当然,“安全”会成为下一轮车企卷技术的核心宣传点。

    “卷”只是应对事物的方式,“残酷”才是驱动“卷”本质,还在赌桌上的品牌,贵为鸿蒙智行、理想尚有成长的烦恼,更别说无话语权的车企,新势力要盈利,传统车企要收复失地,自主要进攻,每个人头上都有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不难想象的是,几天后举办的上海车展,一定会把这种“残酷”现实,再一次摆上桌。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近日,蔚来CEO李斌为ET9车主交车,亲自开门,还手虚挡车主头顶防止碰头,这图在微博流传甚广。这位“老好人”CEO,对待车主认真到近乎到“献媚”的程度,让人有点唏嘘和心痛,上市公司CEO也是打工人啊。

    “蔚来到底行不行”的质疑,几乎充斥了整个2025年第一季度,花钱如流水、乐道又使不上劲,蔚来的销量与昔日队友理想、小鹏渐行渐远;更焦虑的是,从销量质疑转向了对蔚来调性的质疑,大电池的普及,蔚来坚守的换电模式是否还能走下去?乐道是蔚来盈利的生死战,乐道今年内必须要“起死回生”,否则就越加成了蔚来巨额研发、制造费用的包袱。但现实是当同级竞品布局纯电,增程两条线,大量通用件降低起售门槛时,没知名度的乐道,翻盘靠大型SUV L90去破局,很难让人看好。

    难解局,非未盈利的新势力独有,已经盈利的理想,鸿蒙智行都陷入成长的烦恼,零跑也陷入无后劲的质疑。3月份,理想汽车的销量,已经跌到了新势力的第4名,翻查理想汽车当前美股的表现,几乎只有一年前的一半,L8、L9增程赛道被问道截留严重,而接下来理想重点推出的纯电SUV I8等,又不是理想一直擅长的赛道,市场对其未来业绩预期不高,可谓有理有据,唯一明朗的是理想L6在20-30万发力,但还要提防小米、极氪、阿维塔等一众品牌的进击,理想就是“看上去很轻松,事实压力山大”。

    上市24小时,大定3.2万辆,问界M8这一仗确实赢得漂亮,也给第一季度销量下滑压力的鸿蒙智行,补上了一块长板,需求透资、“爆款”下跌、持币观望情绪、竞品价格战冲击,短期都冲击着鸿蒙智行。之后得看智界和享界,能否在各自细分市场破局;还有第三季度才来的尚界,肩负着鸿蒙智行向下探抢占市场的重任,“依赖爆款”可以,“严重依赖爆款”就不美了,尤其是矩阵战线拉长的鸿蒙智行。

    去年,市场评判新势力活下去的标准,是否保持稳态月销1万台,现在标准,据说是提高到稳态月销3万台,一是中国车市全面进入新能源时代,50%的占比在上升;二是各种“平权”冲刷传统购买观后,车市的竞争,向以智能化技术安身立命的车企倾斜,当中很大部分都是新势力。

    所以,一个小思考,小鹏汽车会是下一个盈利的新势力吗?自从Mona M03大卖之后,小鹏已经连续一个季度交出让人艳羡的销量答卷。何小鹏却很谦虚的说,“小鹏还在 ICU门口”,很难说这当中没有高端化的忧虑?当Mona M03和P7+在20万市场甘之如饴的时,小鹏旗舰SUV G9再也难进攻30万以上的市场,小鹏的调性不可避免向下走;前几天小鹏X9用了“加量不降价”的方式上市,35.98万起步就标配空悬和后轮转向,又是走“量大管饱”的路线。

    “量大管饱”不是当前车市追求的吗?能活下来,达到盈利不是每个新势力的目标吗?理想状态下,盈利不以单车零售均价下跌为牺牲,说白了,进攻“中低端”市场可以,但谁又能保证在这市场,自己不会被“平替”所代替呢?难免让人担忧后劲不足,与小鹏境况相似,但利润和销量更好的零跑汽车,也多少有这样的烦恼。

    合资2.0的清醒

    在亲身经历,或者吃瓜围观这两周大大小小近5,6场上市发布会后,最印象深刻应该是以19.99万元起步广汽本田P7,当时人还没迈出场馆门口,还在跟同行讨论“东本S7怎么卖”的时候,就看到东本S7诚意一口价19.99万元的海报,在刷屏朋友圈,双车单价同权益,“听劝”速度之快,已经出乎了我对合资车企的印象。

    背后中日双方肯定有博弈,对本田而言,造纯电车也是要遵循开发流程、验证周期,这一套做了70年,不会因新能源时代就有什么不同;在新车倾注的研发全新架构,配件的耐久性和质量,都是用户难感知但实实在在的成本;不是说“25.99万”不合理,但显然不是当今车市大行其道的以“用户思维定价”,“19.99万”更像是一场本田在中国转型“新势力”的试水,上一个把这逻辑想明白的是丰田,不然也不会让铂智3X的激光雷达版“焊在”15万价位。合资就是要在市场打法上更贴近新势力,用品质、口碑的长板与新势力一较高下。

    卷吗?不卷就怪了。两田给出的答案,必定触动更多的合资车企,之前“一口价”、以用户思维定价,更多在燃油车身上体现,现在合资2.0时代的电车,也会以这样的形式“躬身入局”,也只有这样,尚存在自主品牌、新势力夺回失地的可能。

    写在最后

    最后,想表达两个猜想。中国车市价格战的带头者,无非就是有话语权的两位——特斯拉和比亚迪;第一季度,这两巨头的销量表现,都低于预期,所以特斯拉在上市不久的焕新Model Y推出了免息,采取变相降价的政策;而“迪王”则下调了自己非智驾版车型的定价。不妨大胆想象下,手中有牌,也有20-30%增量目标的两位,下半年若启动更狠的降价,那么又是车市新一轮价格战的起点。

    那么,到时“卷”,就真成了呼吸和心跳一样自然,既然无法避免,那就拥抱吧。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