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曾被市场视为“华为造车代言人”的赛力斯,交出了一份令人瞠目的成绩单: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暴跌42.47%,主力车型问界M7销量同比下滑超70%,股价单日跌幅达8.67%。

这场断崖式下滑的背后,不仅是赛力斯的生存危机,更折射出新势力车企在智能化浪潮中的集体焦虑。
一、销量暴跌:从“黑马”到“掉队者”
2024年,赛力斯凭借问界系列实现年销42.69万辆,净利润59.46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但仅隔数月,其销量便遭“滑铁卢”:2025年1-3月,问界M7交付量从月均3万辆跌至不足7000辆,M5车型单月销量甚至不足千辆。

对比同期零跑、小鹏等品牌的逆势增长,赛力斯成为新势力中唯一销量腰斩的企业。
二、华为依赖症反噬:技术空心化困局
与华为深度绑定曾是赛力斯崛起的核心密码,但如今却成致命枷锁。数据显示,赛力斯在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的自主率不足30%,被戏称为“华为代工厂”。
随着华为智选车阵营扩展至奇瑞、北汽等品牌,问界从“独宠”沦为“五子之一”,门店资源与流量入口被严重稀释。更严峻的是,为维系合作,赛力斯已支付80.5亿元“技术赎身费”,现金流仅剩35亿元,陷入“借钱造车”的恶性循环。
三、产品矩阵失衡:高端独木难支
问界M9虽以50万元级售价稳居高端市场,但其销量占比超50%的结构性风险凸显。
中端市场失守直接暴露短板:M5、M7因迭代迟缓(11个月才完成升级),在理想L7、蔚来ET5T的夹击下节节败退。当竞品以“季度”为单位更新智驾功能时,赛力斯的“年更”节奏已难满足市场需求。
四、自救之路:问界M8能否力挽狂澜?
面对颓势,赛力斯押注新车型问界M8,预售首日订单破万。
该车型定位35万-45万元区间,试图填补M7与M9之间的市场空白。但隐忧同样明显:M8与M9同属大型SUV,车身尺寸仅差4厘米,存在严重内部竞争风险。理想L6上市后导致L7/L8销量下滑的教训,或将在赛力斯身上重演。
五、行业启示:代工模式走到尽头?
赛力斯的困境为新势力敲响警钟:过度依赖技术供应商虽能短期爆发,却难逃“为他人做嫁衣”的宿命。当华为智驾系统加速下放至10万级车型,问界的“智能标签”逐渐失效。车企若不能建立自主核心技术体系,终将在价格战与同质化竞争中出局。

赛力斯的坠落,既是华为生态扩张的必然代价,也是新势力淘汰赛加速的缩影。当消费者不再为“华为光环”买单,车企唯有掌握三电、智驾等核心能力,才能避免成为时代洪流中的“代工泡沫”。这场生死时速,或许正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借力”走向“自立”的必经阵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