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小米汽车的三个“最” 为什么没有安全?——致雷军总的第三封信

    方得智驾头像方得智驾头像
    方得智驾05-16

    雷总:

    您好!

    5月8日SU7刹车故障后,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微博中称:“的确是软件的误识别。目前我们已经将这一小概率事件进行修复,大家也不必惊慌。”

    今天写这封信,还是想问问您,您也认为软件误识别是小概率事件,不用惊慌吗?小米汽车的三个“最”(最好看、最好开与最智能),为什么没有安全?

    汽车是消费电子产品吗?

    认知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王化认为这是小概率事件,让大家不要惊慌。这样对待故障的心态是不是来自,小米认为汽车就是普通的“消费电子产品”?

    一般的消费电子产品,无论是手机、手环还是电脑、电视等,出现软件故障,有很多解决办法,死机就重启、异常退出就再加载一遍、再有问题就远程询问,实在不行,才会去店里维修。如果修不好,也不是大事,数据还有备份,换个新的也不是啥大问题。但汽车,特别是高速行驶的汽车,一旦出问题,那就有可能是车毁人亡。

    数据可以备份,设备可以换个新的,但是,司乘人员有“备份”吗?对驾驶员来说,假如使用中出现刹车故障,那谁会不惊慌?即使马上送到店里检查,维修后,可能心里也会打鼓。

    软件不同于硬件,汽车硬件出现故障,修好了就是修好了,所见即所得;但软件看起来没问题,也不代表使用起来没问题。

    小米启动汽车项目时,您说过,软件定义汽车,汽车现在也是消费电子产品了。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认知,让“安全”在小米汽车的诸多特性中,显得有些无足轻重。

    2024年3月28日的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发布会上,您讲了100页的PPT,没有一页是直接讲安全的,涉及到安全相关内容也非常少。就连一般新车发布要介绍的碰撞表现、气囊个数、安全配置,也基本没有讲。

    您介绍的小米汽车造车目标中,3个50万以内的“最好看、最好开与最智能”,没有一个跟安全相关。

    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如果是对于一个消费电子产品来说,那就是好产品了;但如果没有“最安全”,那可能没法跟好车挂钩。

    安全是汽车的灵魂

    您在发言中表示,智能是汽车的灵魂。但笔者以及很多汽车行业人士则认为,安全才是汽车的灵魂。失去了安全保障,汽车便没有了灵魂。

    “安全是最大的豪华!”这是前两天(5月10日)比亚迪全新一代e平台3.0 Evo发布会上的开场,也是比亚迪在所有场合中都反复强调和呼吁的。“在比亚迪,安全无上限”!比亚迪首席科学家、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在致辞中表示,这不仅是比亚迪的造车理念,更是其矢志不渝的追求。发布会接下来的大段篇幅,都在介绍比亚迪的各种安全配置和性能。这与小米发布会时,您所有的PPT页都没有一个标题有安全,形成了鲜明对比。

    实际上,不止是比亚迪,很多企业发布新车型都会把“安全”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5月9日,星途汽车星纪元ET全球上市发布会的外场,展示了一辆严重撞毁的新车。发布会上介绍说,这台面目全非的星纪元ET,是几天前刚刚做完空中坠落试验的成品。在星纪元ET的发布会上,安全被反复提及:星纪元ET全系标配7个安全气囊、增程Plus车型新增前排远端安全气囊及前后贯穿式侧安全气帘;星纪元ET还专门提供了通过外部开启车门的技术手段,以应对重大事故后的紧急救援。

    5月8日,嬴彻科技的创始人/CEO马喆人在接受方得汽车独家专访时,反复提到嬴彻的理念就是:安全高于一切。搭载嬴彻自动驾驶系统的重卡已经安全行驶了1亿公里,这跟嬴彻开发自动驾驶卡车时“安全至上”的第一原则无不关系。

    汽车的“机动”属性,让汽车区别于任何其他消费电子产品。汽车的“身份证”叫做“机动车登记证书”,是由公安部颁发的。行驶的汽车风险较高,如果是高速行驶的车辆,风险就更高了。120公里/小时的时速,就意味着1秒钟行驶33.3米,一眨眼的功夫,一辆2吨的车就已经移动30米。小米SU7的最高时速是265公里/小时,也就是1秒行驶73.6米,而有的炮弹的飞行速度也不过一秒飞过百米。

    正因为汽车是运动的,而且可能是高速运动的,其对人的生命可能造成威胁,因此,机动车要有多个部门管理,造车企业有严格准入,经销和维修汽车的企业也需要资质,驾驶汽车同样需要资质。使用汽车是需要购买强制保险的。

    2022年,全年我国发生了256409起交通事故;平均每天发生700余起,每小时29起;2022年全年我国有60676人在交通事故中死亡;平均每天死亡166人,每小时有6条生命因交通事故消逝……

    有资料称,在十大死亡原因中,交通事故排在第五位,高于很多恶性疾病。

    安全,难道不应该是造车的灵魂吗?

    用户思维还是工程师思维

    相比很多传统车企造新能源汽车的“工程师思维”,您是用户思维。正因为如此,小米造车比其他企业都可能更让用户满意。为了造好小米汽车,您至少开过150款车型,您把所有这些车让您不满意的地方基本都改进了:外观长得丑,车辆不好开,没地放手机,没地放雨伞,没地放外卖,车内太晒,座椅不舒服,功能不智能等等。但是,用户平时开车,是不会对车的看不见的安全性能吐槽的,不遇到故障,也不会对车的耐久性以及某些零部件“失效”吐槽的。

    工程师思维则正好相反,工程师坚持汽车上所有的配置都要达到设计要求;要考虑到车辆遇到意外时,能不能最大限度保证司乘人员以及路人的安全;要考虑到如果一个或多个零部件失效,这辆车还能不能安全地停下等等。正因为必须要考虑到发生事故时还能最大限度保证司乘人员安全,很多车的设计会让人不那么舒服。比如,座椅的头枕,要尽量保证车辆在遭受到巨大猛烈撞击时,座椅上的人的脖颈不会折断,这使得汽车座椅的头枕绝对不如家里沙发舒服。

    您介绍了小米的头枕强大的功能:头枕扬声器也能单独接收导航信息,让导航、音乐互不干扰。还可以额外购买米家车载舒适头枕安装在座椅上,让旅途更舒适。

    其实,这些功能可能会让用户开心,但我可能更关心小米有没有配主动式头枕(即机械式主动头枕,在追尾发生时使头枕前移,减少头和头枕的距离,限制了碰撞发生时肩和头的相对位移,能大幅减小颈椎受伤的概率。),但您没有讲,也不知道小米SU7有没有。

    还有您引以为自豪的手机支架。实际上,在驾驶台上放置任何物品,可能都会变成凶器。我遭遇过在高速上遭遇连环追尾,车玻璃碎了但依然在风挡上,但粘在车前台上的一个装饰品,瞬间变得粉碎砸向副驾,所幸副驾没有坐人。去4S店修理时,被狠狠批评:车的驾驶台上不能放置任何物品,甚至包括倒车镜上都不能挂饰物。因为一旦发生猛烈碰撞,车玻璃是加胶的浮法玻璃,可以保证不会砸向司乘人员,但是驾驶台上的任何饰品,在巨大的撞击力下都可能飞出,强大的冲力会让碎片的冲击力堪比子弹。

    在驾驶台上预装手机支架螺丝,确实除了小米没有其他车企会这么做,这可能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敢做。手机或者其他设备通过支架放置在驾驶台上,即使没有猛烈撞击,猛烈颠簸、过弯、紧急刹车都有可能让支架上的物品跌落,如果跌落到驾驶员脚下,或者驾驶员行驶中去检掉落的物品,就会对驾驶造成危险。假如受到猛烈撞击,支架上的物品一定是不稳固的,飞出的概率几乎是100%。

    建议小米汽车再做碰撞实验的时候,可以把手机放在小米车载无线充手机支架上,看看碰撞的时候,手机和支架是否会飞出来。

    正因为很多车企的工程师思维,导致很多车型确实没法做到好看、好开,车里的东西拿起来确实没有那么方便,因为汽车的最好看、最好开和最智能,不能是无条件极值,而必须是在安全边界下的有条件极值。

    要给消费者警示

    您在介绍小米SU7时,不但为百零2.78秒的加速而自豪,更提到了小米SU7的最高时速是265公里/小时。这固然体现了小米强大的产品力,但是,您是不是也该提醒下高速驾驶的危险性呢?

    为何近来有些电动车的事故中,发现会有司机完全没有踩刹车呢?这其中可能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危险出现时,驾驶者并没有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去踩下刹车。有的事故,就是司机误把油门当做刹车,而有的则是瞬间“懵”了,在突发情况时没有踩下刹车(很多人对百公里加速没有概念,达到5s就足以让人不适了,3s这种加速度很多都会懵)。

    很多驾龄越长的驾驶员,开车反而越谨慎胆小。倒是有很多新手,或者开车技术一流、但从未遇到过事故的司机,开车会比较激进,喜欢追求加速的快感。4月28日,北京烹小鱼咨询有限公司发表的《小米SU7锁单用户调研报告》称:小米SU7车主以90后男性为主,均龄30.1岁。这些人中,有多少是驾驶经验并不丰富?又有多少是激进的开车风格?您也讲到,可能有40~50%的女性选择了SU7。这些女性中,有没有平时并不开车,或者开车就紧张的?

    这20多年里,我经历过两次高速事故,一次是连环追尾,作为中间的车,就算跟前车距离足够,也无法避免被追尾,进而导致追前车的尾。第二次是高速爆胎,幸亏装的是马牌防爆轮胎,车辆时速得以降到80公里后驶下高速进了修理店。检查后发现车胎扎了一个长铁销,疑似大车遗落。有过这两次事故经历,我上车必系安全带,驾车绝不超速,与前车保持足够安全距离,同时,买车一定要买防爆胎。但很多司机,特别是年轻司机,可能并不会这样。

    实际上,相比发达国家和地区,我们国家驾车的人新手太多。有很多司机被称做“一年两箱油司机”,就是形容有的司机一年开车只加两箱油。发达国家,汽车进入家庭已经有100多年,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对汽车更有安全意识。在中国,很多司机真是无知者无畏,比如,有的车前风挡有一大排饰物,有的倒车镜上挂了各种易碎尖锐物(玻璃、琉璃或翡翠),还有的车上座套把安全带扣都包了进去,还有各种颈枕、手机支架,香水瓶等等。中国有大量的司乘人员在车上不系安全带,以至于现在很多交警要用扣分罚款来强制系安全带。

    正因为汽车事故致死率比很多疾病还高,因此,绝大多数汽车车企,特别是传统车企(包括传统车企里面的新品牌)发布车型时,一定会讲到碰撞、气囊,很多还会讲到事故发生时车辆的各种保护措施,这无形中就会让听众知道,汽车是会发生事故的,驾驶汽车就会有碰撞甚至是着火、水淹的风险。而您在发布会上并没有强调“事故”、“危险”,也没有讲小米的安全配置如何能应对事故以及突发事件,反而强调百公里加速以及最高车速。这可能也会给用户,特别是一些新手一个错觉,那就是驾驶汽车是没有风险的。

    4月30日,被我国设定为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这就是为了唤醒人们对这些惨痛教训的重视,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交通安全,反思行路驾车的陋习,认真审视并改正不文明的交通习惯,把宝贵生命从无情的车祸中解救出来。

    如果您把汽车当做普通的消费电子产品,而用户也把汽车当做消费电子产品而不是“机动车”;您为小米SU7赋予了零百2.78秒的速度和265公里/小时的最高时速,而用户也把无条件的信任都给了小米SU7,这会不会造成潜在的风险呢?

    雷总,如果这封信有不敬之处,敬请原谅。我的出发点还是希望小米汽车能够早点防范风险,能够让驾驶者更多一些谨慎。上面这些其实都是汽车行业的一些常识,您那里也有很多汽车行业专家老总,包括知名企业研发院的院长等,您周围也有很多汽车行业资深人士。不知道是没人说这些,还是上述这些小米汽车都已经解决了,只是没有展示出来呢?

    我今天写这封信,并不是质疑小米汽车的安全性,只是希望小米汽车能够更加重视安全,如果已经做的足够,那就说出来;希望小米汽车能够提醒对用户更加注重安全。如果要说这封信能不能有点建设性的意见,我希望是:

    一、小米汽车公开的造车目标和理念,应该包含安全,并且放到最重要的地位;

    二、小米的各类资源(财、物、人等),应该更多投入到跟安全相关的项目中;

    三、您再讲到小米汽车时,多讲一些安全,就像烟盒上印着“吸烟有害健康”一样。您要告诉爱您的米粉们,驾驶汽车是有风险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是很高的,汽车不但能带来愉悦、便捷,同样也会带来风险。

    四、小米汽车做到提醒义务:智能驾驶有风险,不能依赖它;动力好可能难以掌控,不要在公路上鲁莽驾驶(就像塑料袋上都会印着不能套到头上);

    五、小米汽车启动后,是不是可以提醒一下: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小米汽车提醒您……

    此致敬礼!

    方得汽车 姚蔚

    2024-5-15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