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把蛋糕做大!开创新能源汽车领域新局面

    百姓评车头像百姓评车头像
    百姓评车2023-06-22

    2023年6月20日,第十一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在德国柏林召开。论坛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共同举办。

    会议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与德国三大汽车公司大众汽车集团、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德国宝马股份公司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大众汽车集团合作意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合作意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宝马股份公司合作意向书》。

    旨在促进中德汽车产业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

    狂飙的中国市场

    近年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崛起,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2年迎来爆发性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25.6%,高于上年12.1个百分点。

    其中比亚迪是典型代表。在2022年4月宣布停止生产燃油车,全面切换到新能源赛道,2022年,比亚迪完成了全年1868543辆的销量,同比增长208.64%。可谓是一骑绝尘,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单中的第一名。

    与此同时,广汽埃安和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品牌同样表现不俗。广汽埃安2022年1-12月累计销售27.1万辆,同比增长126%,创造销量增速新纪录;蔚来2022年累计销量付约12.25万辆汽车,同比增长34%;小鹏汽车全年累计交付量超12万辆,较2021年同比增长23.0%;理想汽车全年累计销量交付新车133246辆,同比增长47.2%。

    和蓬勃发展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和新能源汽车品牌,大众、奔驰、宝马、奥迪在中国的销量则显得不那么尽如人意。

    2022年,大众纯电ID.系列在华总销量为14.26万辆,同比增长102.9%;宝马汽车2022年在中国售出约4.2万辆纯电动车,同比增长91.6%;奔驰和奥迪并没有公布在华销量的具体数字,但是它们都官宣自家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了143%和9.8%。

    我们看到德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22年都实现了同比增长,但和国内的同行相比,它们的销量规模仍然太小,和以往的市场地位严重不匹配。

    德企巨头加码中国

    德国汽车巨头新能源车型在中国的销量并不亮眼,不仅和国内新能源造车品牌相差甚远,和其在燃油车领域的统治地位相比更是天壤之别。这也体现出,它们在新能源转型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奔驰、宝马、奥迪在新能源方面的推进效果更是惨淡。

    德国巨头们和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车领域的表现完全是两个气象。前者艰难转型,后者一片欣欣向荣。

    在见识到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突飞猛进之后,德国巨头们也开始加大调整力度来抢占新能源汽车市场。

    2023年,大众汽车集团不断推进电动化战略落地。旗舰车型ID.7将在7月份正式推出,WLTP工况下续航里程达到700公里,将ID.家族的产品阵容进一步拓展。2023年底,大众安徽也会推出新产品,据了解将是一款SUV。

    大众旗下软件公司CARIAD和本土公司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为了加快软件研发效率,甚至还重组了CARIAD的董事会。

    2022年6月13日,奔驰在北京顺义工厂揭开神秘面纱;2022年6月份宝马在华最大的单一投资项目里达工厂落成,BMW i3在该工厂投产;6月28日,奥迪在华首个专门生产纯电动车型的PPE工厂在长春正式开工,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奥迪A6 e-tron(图片)将于2024年正式投产。

    150亿元、119亿元、181亿元(26亿欧元),分别是宝马、奔驰、奥迪对其在华纯电动汽车生产基地的投资金额。

    2023年,奔驰还将推出一系列新能源车型,包括全新EQS纯电SUV、全新EQE纯电SUV、奔驰S级(混合动力车型)轿车、迈巴赫EQS纯电SUV等车型,全面打造覆盖各细分市场、总计17款车型的新能源产品矩阵。

    宝马汽车在2022年已经推出了5款新能源车型,在2023年还将推出包括创新BMW iX1、劳斯莱斯SPECTRE、BMW Motorrad CE04等在内的更多纯电动车型。

    奥迪将主要聚焦在扩大产品阵容上,计划在2023年下半年推出首款豪华纯电PPE平台车型奥迪Q6 e-tron,2024年在长春基地进行本土化生产。从2023年到2027年,奥迪将拿出总额280亿欧元的资金支出在未来电动化和数字化领域。从2026年开始,奥迪面向全球市场推出的新车型将全面切换为纯电动汽车。

    百姓评车

    从国际化角度来说,中国和德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对于双方都是有利的。一方面德国汽车巨头们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技术优势并没有燃油车那样明显,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能力要落后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通过合作,德国的汽车产业也将会取长补短,实现进步;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面临着出口的局面,而欧洲又是新能源汽车的重镇,和德国汽车巨头们合作,将会加快这一进程。

    更深一层的意义是,中国和德国的合作,其实也就意味着和欧洲的合作,双方通过合作来实现资源互通,实现利益共同体,可以更有效地应对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变化,比如上游产业链的价格波动,国际市场环境的风云突变等。

    总而言之,我们就是通过合作把蛋糕做得大大的,把别人纳入自己的轨道来,这既是阳谋,也是对未来的审时度势。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