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人汽」中国汽车,谁是自主一哥?(上)

    人汽头像人汽头像
    人汽2022-01-10

    作者:宋家婷

    车市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新的一年开启,围绕吉利汽车和长城汽车的自主“一哥”之争,在两家车企同日发布的销量中揭晓答案。

    从数据来看,吉利汽车以132.8万辆的总销量险胜长城汽车,但未能完成年初制定的141万辆目标;长城汽车年销量为128万辆,超预期完成121万辆的全年销量目标。从增速来看,吉利汽车仅实现1%的增速,长城汽车则以高达15.24%的增速超越吉利。

    姑且不论新一年的老大是谁,实际上从2017年吉利汽车以124.8万辆的销量,反超长城汽车销量并坐上自主品牌乘用车头把交椅之时,人们似乎忘记了,长城早于吉利在2012年就坐上这个位子了。

    此后的数年,二者都在憋着一股劲向上狂飙。其间,包括前后脚推出高端品牌WEY和领克,布局电动车、大出行,新一轮出海,以及截至目前,吉利汽车连续五年突破百万辆销量,长城则连续六年突破百万辆销量。

    甚至,二者在低谷期都相当“难兄难弟”。比如,2014年同时销量下滑,2017年、2018年,旗下领克、WEY同时大放异彩,2020年二者新能源汽车销量一样暗淡,刚刚过去的一年新能源汽车又同时发力,冲破10万辆大关。

    在资本市场,截至2022年1月7日收盘,吉利汽车(00175.HK)总市值1948亿港元,长城汽车(0233.HK)总市值为2290亿港元,前者微跌,后者微涨。

    如你所见,二者的竞争就是如此胶着——而他人无从插手。因为,无论是吉利还是长城,都还一脚主踩燃油车领域,一脚刚刚踩进新能源车领域。而比亚迪,则已经是燃油车领域的脱逃者,以及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新王者。

    可以预见的是,在燃油车与电动车还将并行发展的未来数年,吉利与长城的缠斗仍将继续下去。而随着电动车、大出行赛道布局的完善,新的斗争热点也将随之而来。

    在胜负未分之前,来看看两者各有什么筹码来进行旷日持久的争战。

    领军者风格:李书福圆融 VS 魏建军耿直

    被拿来对比的不止于车企本身,两家自主品牌“一哥”的创始人——李书福、魏建军,也都是福布斯、胡润等知名富豪榜的常客,都曾登上大大小小的首富之位。以至于因为年年上榜过于“被动高调”,2020年接受采访时,李书福曾公开表示“富豪榜很无聊”。

    不过,如果你以为李书福一直很低调,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可是个曾经被称为“汽车疯子” 的人。

    事实上,从1997年正式进入汽车业,李书福长达20多年的造车大业充满了唐·吉诃德式的冒险色彩,其特点在于敢想、敢干又敢说。吉利造车之初一穷二白,连“准生证”都没有,但李书福敢于说出“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的名言,并且全凭“手工”模仿打造出吉利汽车的“老三样”,走出了第一步。

    2002年,刚刚拿到“准生证”的李书福,又放出准备收购沃尔沃的豪言,这在当时不仅备受外界质疑,吉利自己人也不敢相信。但高调的背后,是他的精准眼光。

    以收购沃尔沃为例,他当时已经看到北美汽车市场趋于饱和,未来福特必将抛售非核心品牌资产。也正因为这样的眼光,使得七年后吉利抓住了收购沃尔沃的机会。

    收购完成后对沃尔沃的整合过程,则又体现出李书福圆融的一面。在面对不同国别、不同文化的矛盾中,李书福选择“沃人治沃”的管理方法,表明“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此后数年两者终于实现技术融合推出CMA平台与领克品牌,这使得中国车企收购国外品牌实现了首次完美融合,成为跨国收购的成功范本。

    同样的智慧体现在又一个品牌大收购中:2017年对宝腾汽车的收购,从收购到融合的整个过程,同样堪称完美。

    中国市场不乏优秀车企,为什么是李书福治下的吉利?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看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浙商的管理模式,这是什么呢?“舍得”、“和气”、“共赢”、“低调”。正如李书福的办公室挂着一副手写的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如果以李书福的圆融对比,魏建军应当算是个“钢铁直男”。

    2014年,长城汽车哈弗H8因后主减速器问题两次推迟上市,股价几乎被腰斩,但魏建军坦言造车经验不足后,坚持不会为了提振股价仓促上市新车,“我从来不关心我们的股价,我只关心我们的产品做得怎么样。对我们的股价,你觉得它会涨你就买,觉得不行你就卖,不买拉倒不强求”。

    他的这种直接、强势,不仅对外人,也体现在对自己人的管理上。2018年曾有报道称,因2017年业绩不佳,董事长魏建军以及总裁王凤英分别自罚年薪300万元和年薪200万元。

    不过,强势的魏建军,也有“粗中有细”的一面。“人汽传媒”从长城内部人士处了解到,魏建军这两年对年轻人以及潮流的东西极度敏感,他曾经带着司机从保定开车到石家庄,就是为了看看“一个网红茶品牌为何如此受年轻人欢迎”。

    2020年7月,魏建军发起了名为“长城汽车挺得过明年吗”的深刻生死思辨,并提出“没有退路,才见出路”的感悟。至少看起来,这与此前个性张扬的他不太一样。

    毫无疑问,李书福和魏建军,一个从“汽车疯子”到谨言慎行,一个从张扬个性到冷静思辨,背后都折射出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创始人不同的心境。

    企业文化:“快乐经营体” VS “称谓去总化”

    不同的创始人风格,创造出不同的企业文化。《财富》杂志曾指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而在一南一北不同的地域、风格打造下,吉利与长城,也体现出鲜明的创始人风格。

    吉利的企业文化,很能体现李书福热爱冒险、浪漫的个性特点,其核心理念即是“快乐人生,吉利相伴”,随着公司的发展,企业文化在不断优化,但这一点从未改变。具体而言,常被业界引用的是李书福提出的“问题文化”、“元动力工程”和“快乐经营体”。

    “问题文化”是吉利汽车早期的企业文化,其雏形来自于制造部门,2007年吉利先是提出员工创新提案和问题解决票的做法,以减少生产中不必要的浪费,并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两年后美国通用汽车宣告破产,深受震撼的李书福经过深思熟虑后,在吉利内部提出“发现问题是好事,解决问题是大事,回避问题是蠢事,没有问题是坏事”的问题文化,鼓励员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为其提供这样的公司氛围。

    在此基础上,解决员工沟通渠道问题的“元动力工程”得以形成。何为元动力工程?——员工是企业真正的主人,是形成企业战斗力的核心力量,伤害了员工的心,就是伤了企业的元气,元动力工程的核心就是理顺员工的气,凝聚员工的心,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员工的所思所想化为企业的发展动力,化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改善提案”和“元动力”的基础上,一次偶然的机会受到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影响,李书福又提出了“快乐经营体”理念,其核心是自上而下形成经营链、价值增值链,打造利益共同体。

    相较于吉利的“快乐人生,吉利相伴”,长城汽车“每天进步一点点”口号的背后,则是强烈的反差感——军人出身的魏建军治理下的长城汽车,体现出浓浓的军事化管理作风。

    根据公开报道,长城新员工从入职开始就要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军训,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周末也不休息。长城的总部大门上甚至安装了测速器,用以测量员工入厂时的步速,如果达不到“5秒7步”的标准,就要被罚500元。

    长城汽车这种非常规划的管理手段,一直为外界甚至内部诟病。一方面,因其企业目标高度统一为长城飞跃式发展加速;另一方面,军事化管理造成的高压工作环境,也给普通员工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曾有报道称,早年长城员工曾因躲在洗手间玩游戏,被拍摄记录下后遭到处罚。

    在十数年“铁血文化”奠定皮卡、SUV市场地位之后,长城汽车在组织文化上开始有所改变。2020年11月,在经过企业内部员工、供应商、经销商等广泛文化调研并征集2万余条建议的基础上,长城汽车正式宣布了21个字的全新企业文化,除了“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企业精神没有变,推出了全新的使命愿景——“绿智潮玩嗨世界”,以及全新的核心价值观——“廉信创变共分享”。

    不过,最值得注意的更应该是,2020年起长城汽车开始在内部实施称谓“去总化”,鼓励员工结合角色/岗位属性取花名——不要小瞧这一点,这对于长城汽车而言,几乎相当于一大步。尽管,它或许是对于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软文化的拿来主义学习,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意味着,在长城汽车钢铁侠般的冷酷外壳下,开始有意识地融入一些柔软的底色。

    由是,无论吉利汽车还是长城汽车,企业文化都在不断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两家车企体现出的共同点则是:真正认识到“人”的重要性,并开始深入实践“以人为本”。(未完待续)

    次阅读
    1评论
    6赞同
    收藏
    分享
    1评论
    6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