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拜登渲染中国电动车优势背后:美国人也彻底放弃内燃机了

    智驾网头像智驾网头像
    智驾网2021-05-22

    全球化的经济之下,没有品牌可以独自胜利,中国新能源发展迅速,也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但距离拜登口中的强大,还有很大的距离,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无论是竞争与合作都不是一件坏事。电动汽车产业正呈现出中美欧竞赛的趋势,如何将这种竞争控制在良性范围之内,即在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保持开放,包容。

    文丨AutoR智驾 王硕奇

    在中国人看着拜登称赞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超过美国时,会不会想明白他为什么要驾驶着F-150 Lightning来宣示美国庞大的电动汽车投资计划?

    福特F系列是美国44年来最畅销的皮卡车型,它是美国牛仔精神的延续,是美国西进运动冒险精神的载体。

    现在它触电了。

    所以当有人嘲笑它480公里的续航太鸡肋了时,更应该意识到它是美国上下一致的决心,粗犷的美国人要彻底放弃内燃机了。

    今天当据特斯拉或暂停上海工厂扩建计划的消息再一次传出来之时,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

    中美共同推动世界汽车工业向电动化转型的一幕似乎正在向着零和博弈的竞争迈进。

    从这个角度而言,5月20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参观福特汽车工厂后的演讲需要閄静倾听:“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增长最快的电动汽车市场,供应全球80%的电动车电池,能够垄断电池的供应和原材料市场,他们以为他们会赢得这场比赛,我们要快点行动,不能让他们赢。”

    美国的决心之大,不仅仅在那1740亿美元的电动车投资,而在于拜登没有为特斯拉站台,而是选择了传统品牌福特,美国传统汽车品牌的电动化大潮从此被拜登点燃了。

    拜登口中强大的中国新能源

    “你们知道,我们过去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多,而中国排名第九。现在,我们排第八,中国排第一。不能让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未来将由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决定,由那些突破全新障碍的人决定。”

    拜登还表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增长最快的电动汽车市场,而电动汽车的一个关键部分是电池。目前,这些电池80%的制造都在中国完成。这使得他们能够垄断这些电池的供应和原材料市场。

    “这并不是说中国的电池技术比其他国家更具创新性。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大学、汽车制造商在这项技术的开发中处于领先地位。”

    但拜登也强调,“今天,中国的制造业规模比其他所有国家都要大。他们不仅在中国生产这些电池,而且还在德国和墨西哥生产。他们现在正将这些电动汽车出口到世界各地,并着眼于美国市场。”

    “他们(中国)认为他们会赢……我们不能让他们赢。我们得快点行动,这就是你们现在要做的。”拜登表示,凭借2万亿基建计划(即“美国就业计划”)中1740亿美元的电动车投资,美国有望引领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也将缓解阻碍汽车生产的芯片短缺。

    其中1000亿美元用于消费者电动车退税,250亿美元用于电动车公交拨款,200亿美元用于电动车校车拨款,140亿美元用于其他电动车税收优惠,最后150亿美元用于电动车基建,比如在2030年前建立50万个电动车充电桩。

    根据白宫18日的报告,美国在制造电动汽车及电池中处于落后地位,EV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到2020年,中国有大约80万个公共充电站,而美国只有10万个。

    但事实上,中国的新能源有优势,但远远没有到可以垄断的地步。

    比如他提到,“美国过去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是世界上最多的,而中国排在第八或者第九。而现在是美国排第八,中国排第一了。美国不能让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必须下大力气追赶。”

    然而,欧盟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0 年美国的研发投入为 3480 亿欧元,高居世界第一,远不是第八。而 2020 年中国的研发投入为 1188 亿欧元,排名世界第二,相比以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离美国的距离依然很远。

    然后拜登又提到,80% 的动力电池制造是在中国完成的,中国会垄断电池的供应和原材料市场。

    事实的真相是,全球十大动力电池生产商,中国占 6 席,占比约 40% 出头,韩国占 3 席,占比约 30% 出头,松下占到 20% 左右。

    中国在动力电池这块,有一定的优势,远远没有达到那么夸张的地步。

    很显然,拜登大肆渲染中国的新能源,除了给予美国新能源信心之外,还有一定的政策扶持推动作用以及政治考量。

    全球新能源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

    中国市场就不用说了,从最开始的大量补贴到目前一线城市的新能源指标政策,对于新能源的激励从来没有停止过。

    甚至对于特斯拉这个美国企业也是给予了政策、土地、资金的大量帮助,让特斯拉成为中国第一个外国独资的汽车生产企业。

    而根据今年年初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要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

    下一步将重点推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互融协同发展。换句话说,推广无人驾驶的日子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近。马春生介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已进入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阶段,包括上汽、百度等企业正在开展特定场景下自动驾驶车型的测试验证。

    也就是说我国不仅要有完整的产业链还要向智能化迈进。

    而欧洲也正在进行大量的新能源扶持政策。

    从去年到现在已经有多个国家宣布了新一轮的政策。

    法国推出80亿欧汽车援助计划加码电动化补贴政策C端纯电动车汽车补贴从6千欧提升至7千欧B端补贴5千欧插电式2千欧换购纯电动车补贴5千欧

    欧盟计划7500亿复苏计划电动化和绿色是重要方向并且彭博社报道欧盟正在考虑给予新能源车制造商补贴并且对零排放汽车将免征增值税。

    德国提出1300亿刺激落地电动化力度加大补贴政策电动车补贴售价4万欧以内纯电车型政府补贴翻倍单车补贴6千欧升至9千欧另外税收减免由25年延长至30年;

    荷兰补贴政策落地补贴至2025年补贴政策针对个人购买纯电车型20/21年新车单车补4千欧二手补2千欧;

    英国大额换车补贴有望落地英国首相提出考虑汽车/柴油车替换电动车时提供6千英镑此前补贴3千英镑的单车补贴将在7月6日的演讲中落实细节将与10亿英镑的充电站投资计划同时推进;

    欧洲近两年年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的体系并且补贴力度不断加大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也加大对传统燃油车打压通过碳排放政策对燃油车形成强有力的约束进而推动大车企的电动化转型之后从政策力度来看欧洲对电动车的转型力度不亚于中国;

    另外欧洲今年开始大规模升级财政补贴政策未来有可能在增值税等领域仍有动作。

    基于欧洲碳排放和补贴政策的提高多家券商测算欧洲新能源车销量将从2019年56万辆增长至2021年的200万辆左右两年增速为350%。

    以上可见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对新能源进行扶持,相比之下只是美国的速度显得有些慢。

    通用福特依然是美国汽车销量支柱

    船大难掉头,对于美日德这样的传统汽车强国而言更是如此。

    对于美国而言,虽然新能源诞生了特斯拉这样的企业,但对于总体销量而言美国福特和通用的仍占据主导位置。

    而这两家在新能源的表现已经非常迟缓,在中国市场上除了几款试探性的电动车之外,并没有拥有竞争力的车型。

    这也是拜登着急的根本原因,因此“让美国新能源保持领先,保持竞争力”的话语实际上更多的是激励与政策性的释放。

    传统品牌想要转型,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与从头再来的勇气。

    其实拜登们最担心的部分,并不是中国的电动车技术超过美国。因为它们有最先进的实验室,最优秀的大学,以及更大规模的企业投入。

    说白了,不得不承认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那部分人才,很多还是在往美国跑的。

    一两个企业的崛起,并不能动摇它们的技术优势。

    它们最担心的是在这个时代掉队,在全球发展新能源的背景下美国新能源仍然进展缓慢。

    中美都是雄心满满推广电动车的国家,但汽车这一产业最雄厚的利润,现在都被日本和德国占据着,美国市场同样也被日本攻占。

    夺回汽车研发、制造和生产方面的话语权,对于整个国家发展是巨大的促进。

    但是在拜登强化中国优势的背后,一定要意识到一个基本的常识,特斯拉依然是这一领域的翘楚,它是美国企业。

    但是它是一颗火种,点燃了中国气势磅礴的新造车运动。

    而中国市场给了特斯拉登顶世界汽车产业市值之巅的机遇。

    全球化的经济之下,没有品牌可以独自胜利,中国新能源发展迅速,也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但距离拜登口中的强大,还有很大的距离,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无论是竞争与合作都不是一件坏事。

    当然电动汽车产业正呈现出中美欧竞赛的趋势,如何将这种竞争控制在良性范围之内,即在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保持开放,包容。

    包容像特斯拉这种创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瑕疵,一些问题。

    一个开放包容的市场一定会诞生伟大的企业,并将已初步基础的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壮大。

    这种竞争也许没有最终的胜利者,但对于我们地球的未来却是有益的。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