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特”别想问——特斯拉上海车展维权事件

    蜀锦传媒集群头像蜀锦传媒集群头像
    蜀锦传媒集群2021-04-23

    4月19日,上海车展的第一天,就引起了各行各业的热议,其中热度最高的不是某一辆新车或某一项新技术,而是大家又双叒叕看到的特斯拉车主维权。

    看到这样的场景,笔者脑海中种种问号,最后只汇成了两个大字:安全。

    车主采用这样激烈的维权方式,是否扰乱了车展的正常安全秩序?

    网上都在说维权车主身怀有孕,特斯拉的处理方式是否照顾到了她的人身安全?

    特斯拉汽车是否真的存在安全隐患?

    如果一辆不安全的汽车时时刻刻跑在你的身边,是否也是对整个交通系统和社会公共安全埋下的隐患?

    近几年特斯拉几次事故频频登上热搜,在这里给大家梳理一下:

    1、2020年1月7日,北京陈女士提车刚满一个月连撞两车,陈女士称无法有效刹车,质疑可能是刹车失灵。

    特斯拉回应:女性踩刹车力量弱。

    2、2020年1月26日,江西南昌涂先生在特斯拉超级充电桩给车充电时车辆发生故障,突然断电无法正常启动。

    特斯拉回应:是国家电网的电流太大。

    3、2020年3月10日,河南一女车主坐在特斯拉车顶维权,大喇叭播放“Model 3(图片|配置|询价)刹车失灵,一家四口险些丧命”。(该女子就是此次上海车展维权当事人)

    特斯拉回应:女子不做三方检测,刹车没问题。

    就在此次上海车展事件发生后,特斯拉中国副总裁陶琳在第一时间就回应“特斯拉不可能妥协”,引起了舆论的发酵。

    特斯拉在车展事件回应中提到“如果是特斯拉产品的问题,特斯拉一定坚决负责到底,该赔的赔,该罚的罚。这是我们一贯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上海警方也在舆情发酵的同时,宣布了对涉事女车主的处罚:因扰乱公共秩序被行政拘留五日。并对配合维权的人员处以行政警告。

    就在特斯拉看起来大获全胜的时候,形势却突然发生了扭转:

    新华社、央视新闻对此次事件发表观点,质问特斯拉“底气是从哪里来的呢?”并力挺女车主:诚然,极端维权方式不值得鼓励,但正如一些网民所说:如果消费者能顺畅维权,谁会冒险站在车顶维权?

    中央政法委官方公众号长安剑更是发文表示:责任何在?担当何在?

    当消费者进行维权抗议时,特斯拉声称“决不妥协”;当新华社、央视、中央政法委官方公众号这样代表国家声音的媒体点名批评后,特斯拉才开始“积极配合”。归根到底,消费者的维权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这或许不是特斯拉的服软,也不是外资企业的让步,但正如“长安剑”所说:“是中国消费者的信任给了特斯拉发展的契机,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向特斯拉敞开了大门,这些才是特斯拉得以在中国发展的底气。但信任换来不能是傲慢,更不能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缺少敬畏。特斯拉进入中国第一天就应该懂得,在中国做生意,就要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希望特斯拉是真的懂得了这个道理。

    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刹车失灵”将成为特斯拉身上挥之不去的标签。这不仅是特斯拉车辆事故所造成的,更是特斯拉这个车企不重视消费者感受所付出的舆论代价。

    特斯拉在舆论发酵上头后又进行了二次道歉,但特斯拉的公信力已经在一次次“甩锅”回应中减弱。

    我们可以理解,任何现代工业制造的产品,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瑕、完全不存在质量问题的,关键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式。

    在这里“特”别想问特斯拉几个问题:

    一问刹车失灵事件已发生数次,特斯拉为何“特有理”

    二问官方回应永远都是车没错,特斯拉为何“特自信”?

    三问为何刹车失灵事件从未提供过完整的行车数据,特斯拉是否“特心虚”

    四问二度道歉迫于压力,关于质量却一字未提,特斯拉为何“特叛逆”

    五问要让消费者发展到破坏公共治安才能进行的维权,为何“特艰难”

    法治社会,车主为了维权,扰乱了社会治安,“特”不适合,所以她被处罚;

    但是同样在法治社会,特斯拉出现了一系列质量问题甚至安全事故,让人“特”别害怕,又需要如何来监管?

    4月21日晚,郑州市郑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特斯拉提供行车数据,特斯拉售后负责人称,会提供车辆事故发生前半小时的完整行车数据。随后,市监总局称已责成河南、上海等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特斯拉第四次回应表示会提供事故前行车数据,恳请郑州市市监局制定权威第三方机构鉴定,早日还原真相。

    事情从特斯拉“决不妥协”到“积极配合”,在特斯拉的四次回应中此次上海车展维权事件暂时告一段落。

    作为消费者,维权之路漫漫,消费者是无助的,但同时消费者也应该是有力的。厂商不应该将消费者、将提出产品问题的人视为洪水猛兽,针尖对麦芒。当个体消费者在日后面对像特斯拉这样的巨头,除了这种“特别方式”,我们还有别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吗?

    作为汽车制造企业,质量和安全是第一位的,车辆安全无小事,它不仅关系到每一位车主的人身安全,还关系着整个交通系统和社会公共安全。所以,特斯拉维权事件才更应该得到各有关方面的重视,而不应该只是一次网络热点和流量狂欢。

    特斯拉作为世界级的汽车品牌,应该传达让人信任的品牌形象,而不是不负责任、狂妄傲慢。改进产品、承担责任、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真正伟大的产品赢得用户和消费者的信任和尊重,这才是一家伟大的企业应该做的。

    同时,作为媒体,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到底是车企“死不认账”,还是用户“无理取闹”?相信每一个关注事件的普通民众,都需要这个真相。

    次阅读
    2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2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