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车主谈:智能汽车,我满足了吗?

    车图腾头像车图腾头像
    车图腾2020-12-28

    文/腾马丁博士

    车图腾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 ●

    “电影,观众说好就是值。”非常讽刺的是,冯导这个理论唯独不适合电影,但却适合绝大多数消费品。

    比如,智能汽车。

    “智能汽车”概念正是当红,主机厂在“嫁接”,科技公司在“上车”,热钱激流勇进,变革大潮车轮滚滚。

    决定这个浩大进程的关键就是,读懂用户,找到那个让智能汽车变得“不可抗拒”的点金石。就像当年的苹果手机一样。

    当然了,苹果手机不是简单堆叠功能的结果。一部黑莓再加多少个功能键也变不成iphone。

    因此,必须追问两个问题:

    一、什么是“智能汽车”,它真做到消费者期待的智能了吗?

    二、什么“是”智能汽车,也即,智能汽车在演进的过程中不断突破形态,哪些功能和体验是智能汽车进化史中的真正核心?

    为此,我们最近采访了一些“智能汽车”车主,并从中遴选出最有代表性的三位,在这些真实体验与思考中,或许可见一些端倪。

    01

    “智能,就是学生时代老师常说的,主观能动性。”Han得出一个干脆利落的结论。

    “过去的车载收音机、卡带,那不叫智能,只能叫功能,因为它只是被动完成任务,没有主观替你思考。”

    接下来Han提了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物理按键变成语音指令,就能称作智能汽车了吗?那也是被动完成任务而已。”

    Han是一位45岁企业高管,蔚来ES6(图片|配置|询价)车主。之所以被我们选为采访对象,就是因为他对智能汽车的关注和兴趣。他坦言,生活在北京这样的北方城市,冬季一到有些影响续航,但还是毅然选择智能汽车这样的“新鲜事物”。

    “当初备选的还有Model X(图片|配置|询价),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我很喜欢,但是最终没选,(因为)内饰我不太习惯。”Han成了ES6的首批车主,不过他也表示:“如果再多一块牌照,很可能再提一台Model X。”

    “很多人认为NOMI是ES6的最大亮点,但目前只是完成指令,帮助安全驾驶。但我认为,真正智能的部分是,我一开车门车机系统就自动启动;而当我挂上P档,车机也并没有立即关闭,还在继续播放音乐,这特别正确——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停车挂P档都不想立刻下车,而是想听完一首歌,安静独处一会儿。汽车识别并尊重了我的这个珍贵时刻。”

    “我所感受到的智能都是‘人’给的,不是机器或者AI给的,有温度的永远是人。”Han笑着说。

    02

    “一切技术的本质,都在于消除‘摩擦’。”我们采访的第二位,吉喆(化名),谈了他对智能汽车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智能汽车的真正挑战是把我们现有的智能生活搬进车里,而不是纠结于语音、手势交互或者手机钥匙这些细节上。”

    吉喆是一名90后产品经理,思维敏捷,性格稍微强势。采访吉喆的过程中,能感觉到他的职业特征。

    “我们现在所说的‘智能’,实际上都是从智能手机延伸来的,这是大众最直接的感知。但是,目前大多数汽车车机很难把手机上的任务接管过来。”

    他的思考,虽说只是个人的感受,但实际上直指了当下智能网联汽车的两大痛点。

    第一,与手机相比,车载生态相对匮乏,大量的车上场景亟待开发。目前高频应用是导航、音乐,其他应用更像一种风雅的装饰,承不起智能出行之重。

    第二,车上的场景碎片化,用户的体验不连贯,从手机切到车机,还不如全程用手机加个支架解决,车机就沦为鸡肋。

    关于后者,吉喆深有感触:

    “比方说,你要去参加聚餐,朋友给你共享了一条位置。你启动车子导航过去,还要在车机上输入位置。手机和车机,是割裂的,这就是浪费时间的‘摩擦’,体验很不好。”

    吉喆说,他自己作为哈弗F7车主对“智能汽车”的定义,就消除了这些摩擦。

    “当你的车载微信收到朋友发送的位置定位后,系统将自动为你推送至车机,提示你是否要导航过去。”吉喆表示,“汽车的本质是出行工具,如果它对于位置信息都比手机迟钝,还谈什么智能?”

    吉喆的意思是,手机和车机得联合起来,“智能”才能围着人转,为人省去不必要的第二次操作。现在很多“智能汽车”只是把导航功能拼接到汽车上去了,还是人围着车转。

    吉喆接着说,“当停车位置距离导航目的地较远时,车载微信还能自动将目的地发送至手机端微信小程序,这个过程不需要你操心,给你无缝导航最后一公里步行。”

    吉喆的举例使我们思考,智能汽车的服务,如果能做到“服务找人”,就会带来惊喜体验,呼应了Han“智能就是主观能动性”的看法。

    03

    两人的看法也有些不同。

    Han被“智能汽车”背后的人文关怀打动,这让他成为蔚来品牌的坚定拥护者。

    吉喆更看重强整合能力:当汽车真正成为移动互联网的终端,把智能手机培育多年的智能生活一整个儿搬到车上来,并且上车、下车无感切换。

    “很多人都在寻找智能汽车的killer APP,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我不认同。我认为汽车跟手机不一样,一款愤怒的小鸟能点燃智能手机市场,但人们不会因为一个APP买一台车。”

    “汽车的三大件和安全性还是基本要求,这个不变。智能化功能是增值的,我心中的智能汽车要服务好许多小的场景。”他说。

    比如,以高频出行场景为例:包括通勤、约会、机场接送、购物停车、自驾出游,都需要O2O服务。用户的诉求是全时在线,让内容服务生态与车载场景充分适配。

    这背后是一个超级ID。只有超级ID才有能力“跨端”,腾讯“小场景”就是这个思路。

    在丰田e-Palette(图片)无人驾驶生态系统设想中,是一个更远的愿景,e-Palette完全实现无人驾驶,可以化身为智能酒店或者智能办公室,这其实是超级ID的终极形态,智慧城市下的智慧汽车,为用户提供最适合他的出行生活。

    问题是,“出行”怎么才能从当前的单纯物理移动变成“生活”?

    04

    我们采访的第三位车主小陈,是一名长安CS75 PLUS新车主,也是本次采访中最轻松的部分,因为他更感性,表达更直接。

    “我心中的智能汽车?方便好用就是智能汽车。”

    小陈举例说,“语音能唤醒车机,无聊了还能多聊几句,不是那种一句一句重新聊,这种感觉就很幸福。”

    归根结底,智能,有关于安全,有关于便利,更有关于幸福。

    对小陈来说,一边开车,一边收听内容也是常态。他喜欢“腾讯爱趣听”,听音乐,相声、有声书,有时候来回切换。

    “一个账号就可以了,不用反复登陆,手机听到哪儿就能自动同步到车机,很聪明啊。猜我爱听什么也猜得很准。我觉得我挺满足的。”小陈说。

    这里看出,智能汽车的一个重要部分:内容生态的服务者。

    归根结底,各大巨头争夺的“车内一块屏”,争的不是那个硬件,而是内容所带来的的粘性。

    对于目前还在初级形态的自动驾驶,小陈说,“我觉得最酷的就是智能泊车,车外遥控的那种。就算车位没有画停车线也能停好。我不是新手司机,但这个功能就很好玩儿,像小时候的遥控四驱车。”

    在这里引起我们的思考:智能汽车,这个兼具科幻与娱乐的新形态,到底应该实用主义为导向,还是乐趣为导向?对于一些非刚需的智能配置,主机厂完全可以设置一些个性化选装,让喜欢的人去消费,释放科技本身的乐趣。

    在访谈过程中,也有车主表达了对信息安全的焦虑:被商家“杀熟”可能还没那么反感,但是因为汽车负载了更多信息,一旦隐私泄露那就天下大乱了。由此,在汽车转型智能化的进程中,互联网公司有义务根据自己的优势资源为其赋能。

    对于用户来讲,这是有益的共生。

    在访谈过程中,每个人心中的智能汽车都各有倾向,但我们更多地看出一些共性的期待:便捷、主动与连接。这是智能汽车的核心要素,也是当今时代对“智能”的共识,智能汽车无论如何进化都要万变不离其宗。

    我们可以期待每一个巨头或者新锐公司能参与其中,成为亿万车主的筑梦者,也成为智能与幸福的见证者。

    车图腾

    资深汽车媒体人暮四先生(刘小闷)领衔打造

    腾爷文化 · NDIMedia旗下新媒体

    次阅读
    1评论
    1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