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目前汽车自动变速箱常见的有四种型式,分别是液力自动变速箱(AT)、机械无级自动变速箱(CVT)、电控机械自动变速箱(AMT)和双离合自动变速箱。
1、液力自动变速箱(AT)
液力自动变速箱通过液力传动和行星齿轮组合的方式来实现自动变速,一般由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机构、换挡执行机构、换挡控制系统、换挡操纵机构等装置组成。
根据驱动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前置后驱型和前置前驱型。
AT不用离合器换挡,挡位少变化大,连接平稳,因此操作容易,既给开车人带来方便,也给坐车人带来舒适。但缺点也多,一是对速度变化反应较慢,没有手动变速箱灵敏;二是费油不经济,传动效率低变矩范围有限,近年引入电子控制技术部分改善了这方面的问题;三是机构复杂,修理困难。在液力变扭器内高速循环流动的液压油会产生高温,所以要用指定的耐高温液压油。另外,如果汽车因蓄电池缺电不能启动,不能用推车或拖车的方法启动。如果拖运故障车,要注意使驱动轮脱离地面,以保护自动变速箱齿轮不受损害。
2、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DCT)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采用两套离合器,通过两套离合器的相互交替工作,来到达无间隙换挡的效果。DCT综合了AT和AMT的优点,传动效率高、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不仅保证了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而且极大地改善了汽车运行的舒适性。
3、机械式无级自动变速箱(CVT)
机械式无级自动变速箱的特点是变速比不是间断的点,而是一系列连续的值,从而能更好地协调车辆外界行驶条件与发动机负载,可充分发挥发动机潜力,提高整车燃料经济性,它使汽车具有没有漏洞的牵引性能,从而显著地提高整车性能。
4、电控机械自动变速箱(AMT)
电控机械自动变速箱在传统的手动齿轮式变速器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是综合合了 AT(自动) 和 MT(手动)两者优点的机电液一体化自动变速器;AMT既具有液力自动变速器自动变速的优点,又保留了原手动变速器齿轮传动的效率高、成本低、结构简单、易制造的长处。
在机械变速箱总体传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加装微机控制的自动操纵系统来实现换挡的自动化。因此AMT实际上是由一个自动换挡系统来完成操作离合器和选、换档的工作过程。
由于AMT能在现生产的手动波基础上进行改造,生产继承性好,投入的费用也较低,因此容易被生产厂接受。AMT的核心技术是微机控制,电子技术及质量将直接决定AMT的性能与运行质量。
与手动变速器的比较
优点
1.免去离合器操作和频繁的换挡,使得操作简便。特别在堵塞的市区路段与山路,可降低驾驶人的负担。
2.能自动适应行驶阻力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无级变速。
3.汽车在起步和加速时更加平稳。
4.可避免因外界负荷突然增加而造成发动机熄火的现象。
5.由于变速原理采用行星齿轮减速的方式,所以制造技术精密的情况下,可不增加体积和质量来提升挡位数(目前已成功开发9速变速器,体积和质量却与6速变速器差异不大)。
6.一些设计良好的自动变速器,已经比手动变速器省油。
7.于商用车辆上使用自动变速器能够减少职业司机工作负担,例如巴士、出租车等。
缺点
1.构造精密复杂,生产成本较高,维修不便。
2.传动效率较低,油耗较大。(CVT及双离合自手排有自排的方便性、但传输效率比传统自排更接近手排,若考虑到驾驶技术问题,整体效率可能会超越手排)
3.发动机刹车(挡刹)的效果较差。
4.对于汽车驾驶爱好者来说会减少操控所带来的快感,起步加速亦逊于手排。
5.电池电量耗尽时无法依靠推车来发动发动机。
操作常识
P(PARK)—停车挡
出于安全原因,离车前一定要将换档杆置于档位P,在进行维修时,特别是在发动机运转时,更是如此。在挡位P时,自动变速箱处在空挡,机械杠杆会将输出轴锁死,以防止溜车现象发生,当然只有在车辆完全停稳时,方可将换挡杆置于挡位P。
R(REVERSE)—倒车挡
只有在车辆完全停稳后,方可挂入或退出挡位R,否则会造成自动变速箱的早期磨损。
N(Neutral)—空挡
如果需要推动或牵引车辆,则必须选用挡位N,在牵引车辆时,牵引速度不应大于50km/h,牵引距离不应大于50km,否则,会损坏自动变速箱的行星齿轮机构。
在车辆静止,点火开关接通的情况下,必须踏下制动踏板并按下换档杆侧面按钮方可移出挡位N。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车速>5km/h,只需按下换档杆侧面按钮,即可移出或换入挡位N。
D(DRIVE)—行驶挡
只有踏下制动踏板并按下换档杆侧面的按钮,方可将变速杆从档位P或N移出,换入行驶挡位。档位D是最常用的挡位,在挡位D,自动变速箱首先选择一档使车辆起步,然后根据油门开度和车速等信号,在适当时刻逐渐升至二挡、三挡直至四挡。同样,车辆减速时,自动变速箱也会自动地从相应挡位降挡。
(本文信息来源: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