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视频
视频分享爱车/用车体验/提车作业/自驾游
发图文
图文分享爱车/用车体验/提车作业/自驾游
提问
选买/用车问题,专业技师24小时在线解答
发长帖
交流买车/用车经验、分享有车生活
#用车成本大公开我的日产骊威是2011年手动挡,我买的是一台二手车,大约每5000公里更换一次机油和机滤,费用约为300元左右。空气滤芯和空调滤芯每2万公里更换一次,汽油滤芯每10万公里更换一次。4万公里时进行大保养,手动挡费用约2600元。假设一年行驶15000公里,保养费用大约在1000元左右。 油耗方面,骊威手动挡综合油耗每百公里约6至8升,以每升油7元计算,年行驶15000公里的油费约为6300至8400元。保险费用如果选择三责200万,加交强险和车船税,年费用在2500元,基础险则相对较低。另外,停车费、洗车费和年检等费用每年合计五百元。 违章的话本人一向非常谨慎,基本上没有违章或者很少,准备500元左右。 总体来看,养一辆日产骊威手动挡一年的费用大约在10000至12000元左右。 依我看,骊威手动挡的养护成本在经济型小车中较为亲民。较低的保养费用和适中的油耗,让日常用车压力不会太大。当然,实际花费会因驾驶习惯、行驶里程和地域差异有所浮动,比如频繁长途行驶会增加油费,一线城市停车费也更高。但对于家庭代步或日常通勤来说,这样的养护成本性价比不错,既能满足出行需求,又不会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适合注重实用与经济的车主。
#被低估的冷门好车我2018年买了一辆这样的冷门车,说句实话,买它之前我也不认识它,一直以为它是加长版的骊威,直到买了之后才发现它绝对是一台被严重低估了的冷门好车。我接下来要说的车就是东风日产俊逸,这个名字你可能很陌生,但是当年它的广告可是在电视上滚动播出的。它从2006年上市到2013年退市的7年间,总共销售量还不到2万台,可以算是非常小众的车型。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台名不见经传的小车吧。 1.外观 俊逸于2006年由东风日产引入国内,定位是一款7座休旅车,外形上它有点儿像骊威的加长版,其实它和骊威整体造型也非常相似,只是从c柱到d柱增加了20厘米,把后备箱又增加出了两个可折叠的座椅。整车长度只有4.4米,却拥有7个座位,被称为史上最紧凑7座mpv。 2.动力操控 俊逸采用一台1.8升自然吸气发动机,据说这台发动机是原装进口的,匹配手动6速变速箱,无论动力还是操控,都非常在线。提速相当迅猛,起步挠胎,就算满载,也不会感觉迟钝。 3.空间 虽然只有4.4米车长,不到1.6米车高,但它却能装下7个人,只不过还是受限于长度,车内空间相对有些局促,还好它的第二排座椅可以前后移动,这样可以给第三排乘客留出足够的空间。 4.能耗 得益于其1.8升自吸的进口发动机和6速手动变速器,这台车还是比较省油的,一般综合路况油耗在百公里7到8升,高速行驶可以降至6升左右。而且可以吃粗粮,加注92号汽油,这让它的用车成本大幅降低。 5.缺点 俊逸虽然是辆7座车,但受限于车身尺寸,满载时,它的空间还是略显局促的,特别是满载时的储物空间。虽为手动6速车型,但各档位之间行程较短,60公里时就能换上6档,导致其最高速时发动机转速过高。底盘和德系、美系车比,有些松散,不够扎实。可能是出于节能或者减重的目的,车身钢板偏薄。 总结一下,以我的用车经验来看,俊逸是一辆非常不错的小型家用mpv,但出于各种原因,销量一直没有起来,导致它沦为冷门车,我所在的城市里,一共也没见到过5辆。那么问题来了,你见过它吗?欢迎广大车友们交流探讨。
#下一辆还会选油车吗根据2025年汽车市场的最新动态和消费者需求变化,是否选择燃油车作为下一辆车的答案需结合个人使用场景、技术偏好和市场趋势综合判断。以下是关键分析: 一、燃油车的现存优势 1. 技术成熟与可靠性 燃油车经过百年发展,发动机、变速箱等技术高度成熟,维修成本低且保养便捷。例如,日系燃油车可轻松行驶20万公里以上,定期保养后故障率极低。 2. 长途出行便利性 加油仅需5分钟,而电动车充电在高速服务区可能需40分钟以上,且冬季续航可能缩水50%,适合频繁长途驾驶的用户。 3. 无充电设施依赖 农村或老旧小区充电桩覆盖不足,燃油车依靠广泛分布的加油站,使用场景更灵活。 二、新能源车的崛起与优势 1. 成本与政策支持 电动车百公里电费约12元,远低于燃油车的60元,且享受补贴和税费减免。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已超50%,部分城市NOA功能成为标配。 2. 智能化与体验升级 新能源车标配大屏、L2级自动驾驶等功能,OTA升级持续优化性能,而燃油车配置相对滞后(如低配车型缺乏倒车影像)。 3. 环保与迭代速度 绿电政策推动碳减排,且新能源车开发周期仅2年(燃油车需5年),技术迭代更快。 三、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因素 1. 使用场景 - 选燃油车:长途自驾、充电不便地区、注重保值率(如丰田混动)。 - 选新能源:城市通勤、充电便利、追求科技感。 2. 市场趋势 燃油车价格战激烈(平均折扣38%),而新能源车在30万元以下市场占据主导,但豪华燃油车(如BBA)仍保有品牌溢价。 3. 情感与习惯 部分用户偏好发动机轰鸣的驾驶乐趣,或对电池衰减(更换成本约7-8万元)存在顾虑。 四、未来展望:油电共存与差异化竞争 政策层面提出“油电平权”,支持内燃机与新能源技术同步发展。车企策略上,混动车型(如增程式)成为折中选择,理想、赛力斯等品牌通过混动实现市场成功。预计未来5-10年,燃油车将聚焦特定场景(如越野、网约车),而新能源车主导日常通勤市场。 结论 下一辆车是否选燃油车取决于: - 是:需长途出行、无固定充电条件、偏好成熟技术或驾驶乐趣。 - 否:城市代步、充电便利、追求智能化与低成本。 建议结合自身需求,并关注混动车型的平衡优势。
#会不会买第二辆车是否购买第二辆车取决于你的实际需求、经济状况和使用场景。以下是一些考虑因素,供你参考: --- 1. 家庭需求 - 成员增多:如果家庭成员增加(如老人、孩子),或经常需要多人同时出行,第二辆车(如MPV、SUV)可能更便利。 - 分工明确:例如一辆通勤(电动车/小型车),一辆家用(空间大、适合长途)。 --- 2. 使用场景 - 通勤需求:如果夫妻/家人上班方向相反,或公共交通不便,第二辆车能节省时间。 - 特殊用途:比如需要越野、露营、商务接待等,第一辆车无法满足。 --- 3. 经济能力 - 购车成本:全款还是贷款?是否影响其他财务计划(如教育、投资)。 - 养车费用:保险、油费/电费、保养、停车位等是否在预算内。 - 贬值风险:车是消耗品,第二辆车的使用率是否足够高? --- 4. 环保与政策 - 新能源车:如果所在城市限牌,第二辆可选择电动车(政策支持且成本低)。 - 城市拥堵:停车难、限行等问题是否会让第二辆车成为负担? --- 5. 替代方案 - 租车/共享汽车:偶尔需求可通过短期租赁解决,更灵活。 - 升级现有车辆:是否可以通过换一辆多功能车(如从轿车换为SUV)满足需求? --- 建议行动 1. 列出需求优先级:明确第二辆车是“必要”还是“锦上添花”。 2. 算一笔账:对比购车后5年的总花费与带来的便利是否划算。 3. 试驾体验:如果犹豫,可以先租用目标车型体验一段时间。 --- 最终结论:如果条件允许(经济+实际需求+使用频率高),第二辆车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否则,谨慎选择或寻找替代方案更理性。
#夏季车内防晒技巧夏季高温下,车内温度可达60℃以上,不仅加速内饰老化,还会产生有害气体。以下是一些实用防晒技巧,帮助保护爱车和驾乘舒适度: 一、物理隔绝法(最有效) 1. 遮阳挡组合使用 - 前挡:选择银色反光铝膜材质(防晒效果比普通黑色高40%) - 侧窗:伸缩式遮阳帘(可降低窗边温度15-20℃) - 天窗:专用折叠式遮阳板 2. 专业汽车遮阳伞 - 车顶伞:UPF50+材质,可降低车内整体温度25℃ - 收纳仅需30秒,雨天也能使用 二、停车策略 1. 黄金30分钟法则 - 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停车,可减少70%暴晒时间 - 树荫选择:优先落叶乔木(如梧桐),避免松树等易滴树脂的树种 2. 巧用建筑阴影 - 高层建筑阴影移动速度约15米/小时,可计算好时间调整停车位 三、降温黑科技 1. 太阳能换气扇 - 安装在后窗的太阳能风扇(约200元),持续排出热空气 - 可使停车时车内外温差减少8-10℃ 2. 液态降温喷雾 - 含相变材料的喷雾,喷涂座椅可保持3小时凉爽 - 注意选择无酒精配方,避免损伤真皮 四、内饰保护 1. 仪表台防护 - 使用3D立体防晒垫(比平面款多反射30%热量) - 硅胶材质方向盘套(表面温度比皮质低18℃) 2. 座椅解决方案 - 通风坐垫(USB充电式,风力可达3级) - 天然藤编座垫(比冰丝材质更透气) 五、快速降温法 1. 三窗对流法 - 先开副驾窗→连续开关主驾门5次(30秒降温8℃) - 再开启空调外循环+天窗(比直接开空调省油40%) 2. 预冷技巧 - 远程启动时,先开窗通风10秒再启动空调 - 手机APP控制:部分车型可设置温度阈值自动启动通风 特别注意: - 慎用降温剂:-20℃的急速冷却可能导致玻璃或内饰开裂 - 儿童安全:即使使用遮阳挡,密闭车厢15分钟内仍会达到危险温度 - 宠物防暑:可放置相变材料冰垫(维持低温4-6小时) 建议组合使用3种以上方法,防晒效果可达最佳。每次暴晒后,建议尽快开窗通风,避免挥发性有害物质积聚。
3.15
“良好”
共29人评价
3.15
综合
2.90
内饰
2.78
配置
3.63
空间
3.15
外观
3.13
舒适性
3.16
操控
3.28
动力
扫码下载懂车帝APP
© 2025 懂车帝
www.dongchedi.com
公司名称:重庆懂车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