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奔驰 "断臂求生" 背后:3 万人离职与高达单人400 万的遣散费!

    奔驰 "断臂求生" 背后:中国市场失守与豪华车格局重构

    一、裁员风暴:3 万人离职与 400 万遣散费的转型阵痛

    2025 年 3 月,奔驰宣布全球范围内启动 "自愿离职计划",以最高 400 万元的遣散费鼓励 3 万名员工离职,目标在 2027 年前节省 50 亿欧元成本。这场被德国媒体称为 "世纪裁员" 的行动,折射出传统豪华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中的生存危机。

    数据显示,奔驰 2024 年净利润同比暴跌 28.4%,中国市场销量下滑 7% 至 68.36 万辆,纯电车型交付量更暴跌 23% 至 18.51 万辆。作为奔驰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贡献了其 30% 的营收,此次销量下滑直接导致其全球利润缩水。为应对危机,奔驰将裁员重点放在行政、销售等非生产岗位,研发体系人员尤其是电池、AI 领域技术人员则被严格保护,这种 "精准瘦身" 策略既缓解成本压力,又避免技术断层。

    然而,高额遣散费并未掩盖转型的艰难。奔驰全球人力成本占营收比例高达 12%,是特斯拉的 2.4 倍,臃肿的经销商网络与冗余管理层级吞噬着利润空间。即便裁员节省 50 亿欧元,宁德时代的电池成本仍比奔驰低 30%,华为智驾方案开发周期缩短 60%,这种代际差距让奔驰的转型显得步履维艰。


    二、中国市场坍塌:从 "利润奶牛" 到 "战略泥潭"

    1. 电动化转型滞后的代价

    奔驰的中国困境源于对新能源趋势的误判。尽管 2019 年推出 EQ 系列,但早期车型定价过高(如 EQS 起售价超百万),且采用油改电平台,续航、智能驾驶等核心指标落后于国产竞品。2024 年,奔驰 EQE 和 EQE SUV 月销量长期不足千辆,而问界 M9、理想 L9 等国产车型却在 50 万级市场实现月销破万。

    更致命的是,奔驰固守燃油车时代 "三年小改、六年换代" 的研发节奏。当国产新势力以三个月为周期迭代智驾系统时,奔驰的 MB.OS 系统直到 2025 年才正式落地,且本土化适配不足 —— 语音交互准确率仅 98%(较欧版高 15%),与华为鸿蒙座舱的 99.7% 仍有差距。


    2. 品牌溢价体系的崩塌

    奔驰引以为傲的豪华标签正在失去魔力。2024 年,奔驰 EQB 车型终端优惠幅度达 17 万元,五折促销仍难改颓势;而国产问界 M9 通过华为 ADS 3.0 智驾系统、零重力座椅等创新配置,成功在 50 万级市场建立起新的价值标准。消费者调研显示,30 岁以下豪华车买家选择国产新势力的比例从 2023 年的 18% 跃升至 2024 年的 35%。

    这种价值认知的颠覆不仅影响奔驰,整个 BBA 阵营在华市场份额已从 70% 萎缩至 58%。宝马、奥迪同样面临销量下滑,但奔驰的跌幅(7%)在三者中最为显著,其 "以价换量" 策略导致单车均价从 2023 年的 48 万元降至 2024 年的 42 万元,进一步削弱品牌高端形象。

    3. 供应链话语权的旁落

    在燃油车时代,奔驰对供应链的掌控力极强,但电动化重构了产业格局。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成本比奔驰自研方案低 30%,华为的 MDC 智驾平台开发周期仅需 18 个月(奔驰需 48 个月),这种差距迫使奔驰将国产电动车零部件本土化率提升至 80%,并与地平线、孚能科技等本土企业合作,但仍难以扭转成本劣势。

    三、行业变局:中国市场如何重塑全球汽车秩序

    1. 新势力的 "降维打击"

    国产新势力正在通过 "成熟电动化 + 低成本智能化" 颠覆传统豪华车逻辑。问界 M9 搭载的华为 ADS 3.0 智驾系统实现端到端自动驾驶,成本较奔驰 Drive Pilot 低 60%;小米 SU7 的 800V 超充技术让补能效率提升 3 倍,而奔驰的 400V 平台仍在主流市场挣扎。这种技术代差使得国产车型在 30-80 万元价格带形成 "无差别竞争"。

    2. 传统车企的战略分化

    面对冲击,传统车企呈现两种路径:宝马、奥迪选择 "油电并行",延长燃油车生命周期;奔驰则押注 "全面电动",计划 2027 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超 30%。但奔驰的电动化投入面临短期盈利压力 —— 其电动车型毛利率仅 8%,远低于燃油车的 18%,这种 "流血转型" 能否持续存疑。

    3. 全球竞争的新维度

    中国市场的变革正在反向输出全球。奔驰上海研发中心主导的 "无图"L2++ 智驾系统将率先搭载于 CLA 车型,这是中国技术首次反向输入欧洲;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厂,直接冲击奔驰的电池供应链;华为与奥迪、丰田的智驾合作,则可能重塑全球汽车智能化标准。


    四、未来对决:奔驰的 "中国豪赌" 能否翻盘

    1. 技术突围:140 亿投入与本土合作

    为扭转颓势,奔驰宣布未来几年在中国投入 140 亿元,推出 7 款专属车型,包括纯电 MPV 和长轴距 GLE SUV。同时,与腾讯合作开发车载生态,采用高德导航替代谷歌,语音交互适配中文习惯,试图弥补智能化短板。

    2. 品牌重塑:从 "豪华象征" 到 "科技标杆"

    奔驰正在调整品牌策略,将 S 级的 "科技旗舰" 形象延伸至电动车型。2025 年 4 月全球首秀的纯电长轴 CLA,将搭载中国团队主导的 MB.OS 系统,试图通过 "中国智慧" 重新定义豪华标准。但消费者是否买账,仍需市场检验。

    3. 行业启示:大象如何跳舞

    奔驰的困境揭示了传统豪华品牌的转型悖论:既要保持燃油车利润,又要在新能源赛道投入,这种 "双轨战略" 导致资源分散。而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其不仅是销售终端,更是技术创新策源地 —— 未能深度融入本土生态的车企,终将被时代抛弃。

    这场裁员风暴,或许只是汽车产业百年变局的序幕。当奔驰在德国总部计算遣散费的同时,中国工程师正在深圳、上海的研发中心重构汽车的未来形态。豪华车市场的权杖,正在向东方倾斜。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