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势力造车的赛道上,“蔚小理” 曾是耀眼的存在,代表着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希望与活力。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格局不断变化,不少人开始猜测,这三家企业中谁会先坚持不下去。要探讨这个问题,需从它们各自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潜力等多方面进行剖析。

蔚来(乐道)汽车
蔚来:深陷亏损泥潭,艰难转型求存
蔚来汽车在 2024 年的表现并不乐观,全年继续亏损超过 220 亿元,自 2017 年 12 月首款量产车型 ES8 上市至 2024 年末,其归母净利润合计亏损近 1093 亿元。持续的巨额亏损,使得蔚来的现金储备不断减少,尽管以安徽合肥国资为首的战略投资者注入了现金,可财务压力依旧巨大。
从运营数据来看,2024 年蔚来汽车合计交付 221,970 辆,同比增长 38.7%,总营收 657.32 亿元,同比增长 18.2%,毛利率提升至 9.9% ,汽车毛利率达 12.3%。表面上数据有增长态势,但亏损却进一步扩大,原因在于费用管控不力。这一年,蔚来研发费用支出 130.37 亿元,虽同比下降 2.9%,但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支出却高达 157.41 亿元,同比增加 22.2%,与营收增长不成正比,远高于理想汽车等同行。
为改变现状,蔚来创始人李斌多次强调降本增效,在内部设立 “基本经营单元” 经营机制,试图提升组织效率。2025 年,蔚来计划交付 44 万辆汽车,并将单季度盈利目标提前至今年第四季度。不过,要实现这一目标困难重重。蔚来品牌定位高端,在拓展中低端市场时,如何平衡成本控制与品牌形象维护是一大难题。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对价格越发敏感,蔚来在价格方面的劣势,使其在市场份额争夺中面临严峻挑战。若不能有效控制成本、提升销量,蔚来将在亏损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面临坚持不下去的风险。

小鹏汽车
小鹏:奋力追赶,突破困境仍需努力
小鹏汽车曾在发展过程中遭遇挫折,不过经过一系列调整,2024 年呈现出逆转态势。全年汽车交付量和收入均增长超过 30%,汽车毛利率由负转正,尽管归母净利润仍亏损 57.9 亿元,但与上年相比减亏超过 40%。
在产品布局上,小鹏积极拓展市场。2025 年初,小鹏宣布进军印尼,并计划下半年在当地生产小鹏 G6 及 X9 两款车型,成为新势力中率先开启海外本地化生产的品牌。按照规划,2025 年小鹏将进入全球超过 60 个国家和地区市场,未来 10 年海外市场销售占比欲达 50%。在国内市场,小鹏推出 MONA M03,切入竞争激烈的 10 - 20 万元价位区间,凭借高阶智能驾驶这一差异化卖点,期望实现销量突破。
小鹏在技术研发上持续投入,尤其在智能驾驶领域。董事长何小鹏强调端到端加持下 XNGP 的更强学习能力。然而,小鹏面临的挑战也不小。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10 - 20 万元价格区间强敌环伺,小鹏需在保证产品质量与智能驾驶体验的同时,进一步控制成本,提升性价比。另一方面,小鹏在品牌影响力上与蔚来、理想相比稍显逊色,如何在拓展市场过程中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吸引更多消费者,是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若无法在销量和品牌建设上取得更大突破,小鹏在持续投入研发的情况下,资金压力将逐渐增大,坚持下去的难度也会增加。

理想汽车
理想:虽暂处领先,亦有隐忧待解
理想汽车在 2024 年表现较为出色,全年交付超过 50 万辆,累计交付已达 113.39 万辆,成为首个交付破百万辆的中国造车新势力。营业收入 1444.60 亿元,同比增长 16.6%,归母净利润 80.32 亿元,已连续两年实现盈利。
不过,理想并非高枕无忧。理想 MEGA 纯电产品上市失利,导致理想纯电 SUV 产品推迟至明年上半年上市。董事长李想称需解决产品造型设计以及布置 2000 座以上超充站等问题。此外,理想 L6 在稳住销量的同时,拉低了整体利润率。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其他车企纷纷推出类似的增程式和混动产品,理想在技术和产品上的优势逐渐缩小。若理想不能加快纯电产品的研发与市场布局,在新能源汽车向纯电方向发展的大趋势下,未来发展可能会受到限制。而且,在保持利润率的同时提升销量,也是理想需要应对的挑战,否则盈利优势难以持续,同样可能陷入发展困境。
综合来看,蔚来目前面临的财务压力最为沉重,持续亏损且成本控制难度大,若不能在短期内实现盈利目标,坚持下去的难度极大。小鹏虽在复苏,但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争夺上仍需努力,一旦资金链因销量未达预期而受到影响,也可能难以为继。理想虽暂处领先,可在产品转型和利润率保持上存在隐忧。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三家企业都面临巨大挑战,谁先坚持不下去尚未可知,关键在于它们能否迅速适应市场变化,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