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为什么丰田 本田 大众等合资车集体价格大跳水?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汽车报告

    2025年春节刚过,车市就掀起了一场价格风暴,丰田、本田、大众等合资品牌纷纷下场,开启了降价模式,广汽丰田开展“一价到底”活动,旗下车型最高官降4.4万元 ,锋兰达燃油版一口价8.98万元,威兰达燃油版一口价12.98万元;上汽大众途岳新锐款一口价7.99万元,降价4.6万元 ,帕萨特Pro限时一口价15.99万元起。曾经在汽车市场呼风唤雨的合资车,为何突然集体大跳水?背后原因值得深究。



    自主品牌崛起,市场竞争压力剧增

    近年来,自主品牌强势崛起,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给合资品牌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以比亚迪为例,凭借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等核心技术,旗下多款车型在市场上大获成功,秦PLUS DM-i、宋PLUS DM-i等更是成为爆款,价格亲民且配置丰富,直接冲击了合资品牌的中低端市场。吉利、长城、奇瑞等自主品牌也不断发力,推出了一系列竞争力十足的车型,从合资品牌口中抢夺市场份额。2024年,国产自主品牌的销量占比高达58.5%,国外品牌仅占41.5% ,年底自主品牌销量占比有望达到6成。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合资品牌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不得不选择降价应对。



    新能源车发展迅猛,传统合资燃油车失势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是合资车价格大跳水的重要原因。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2023年全国新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占市场新车总量的30.25%,同比增长了38.76% ,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压。丰田、本田、大众等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转型方面相对滞后,产品线不够丰富,技术优势也不再明显。例如,日系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就相对缓慢,无法满足当代消费者对智能化、电动化的用车需求,在产品力上的竞争力不足,只能通过降价来吸引消费者。



    消费者购车观念转变,更注重性价比

    如今的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加注重性价比。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丰富多样的情况下,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国产车在技术、品质和品牌形象上不断提升,逐渐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同时,国产品牌大打价格战,在价格亲民的同时,产品质量也越来越过硬,让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买到配置更丰富、性能更出色的车型。相比之下,合资品牌以往高高在上的价格策略不再奏效,消费者不再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合资品牌只能通过降价来迎合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


    库存压力大,急需回笼资金

    从数据来看,2024年6月份,主流合资品牌的库存预警指数为60.8%,远高于50%的荣枯线 ,这表明大部分4S店库存量巨大,现金流紧张。为了缓解库存压力,回笼资金,合资品牌不得不降价促销。一些车型甚至不惜大幅降价来清理库存,如22款汉兰达380T四驱豪华版7座优惠8万元,广汽本田致在优惠6万元。库存车的大量存在,也使得新车价格受到影响,进一步推动了合资车价格的下降。


    成本控制与市场策略调整

    合资品牌长期以来有着较高的利润空间,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它们开始尝试控制成本。一方面,通过优化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等方式来降低造车成本;另一方面,调整市场策略,采用“一口价”等全新的定价模式。“一口价”取消了传统经销商的价格谈判空间,将终端售价统一为固定数字,既保障了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又让消费者免于议价焦虑,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整合供应链,降低成本。例如上汽大众ID.3通过“一口价”策略成功激活销量,君威以10.69万元的“一口价”起售,试图重塑市场竞争力。


    丰田、本田、大众等合资车集体价格大跳水,是市场竞争、新能源发展、消费者观念转变、库存压力以及自身策略调整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购车的好时机;而对于合资品牌来说,如何在降价的同时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新能源转型步伐,才是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对此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下方留言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