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懂车帝原创 陈灿
[懂车帝原创 行业] 8月21日,魏牌全新蓝山(图片|配置|询价)正式上市。在发布会上,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时隔六年重新站上舞台。价格公布前,魏建军回顾了魏牌发展历程。作为一个以他本人姓氏命名的品牌,魏牌身上承载了整个长城汽车,以及魏建军本人对于造车的热情和梦想。然而在过去几年,这个品牌走过了一些弯路,销量出现过下滑、定位出现过摇摆,又赶上如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以至于有人问魏建军,长城是不是要放弃魏牌。
从数据上看,今年1-7月,魏牌累计销量22632辆,同比下滑8.75%。对于这个承载着长城汽车高端化战略的品牌而言,自VV系列车型之后,一直在呼唤一款能在细分市场中站稳脚跟的车型。全新蓝山也背负着这一使命。
在上市发布会后,懂车帝与长城汽车CTO王远力、长城汽车副总裁刘艳钊、长城汽车智能化副总裁吴会肖,进行了深入沟通,探讨了渠道建设、智能驾驶发展等话题。在长城汽车副总裁刘艳钊看来,这是一款“外观造型耽误的全新车”,因为和此前的蓝山相比,新车在动力、悬架、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其中,智能驾驶是这款车型的主要发力点。

长城汽车副总裁刘艳钊
从产品上看,本次上市的全新蓝山搭载长城汽车第三代智能驾驶系统——Coffee Pilot Ultra。采用视觉+激光雷达融合方案。其亮点在于搭载了端到端智驾大模型—SEE,并摆脱了高精地图,实现全场景NOA落地。
对此,吴会肖认为,今年就是中国智驾的元年,且端到端是当前的唯一解。“如果大家还有企业在走高精,再去走基于规则的地图。在未来会很艰难。”如今整个的智能驾驶阶段,正在处于从可用向好用的转变阶段。基本各领先厂商所推出的智能驾驶产品虽然可以处理各复杂工况,可“总归是有点迟疑,加减速也不是那么丝滑。”
再过两三年,智能驾驶将普遍进入端到端大模型阶段,并逐渐找到通往无人驾驶的道路,价值会进一步提升。在其中,如何用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好的智能驾驶水平,将是各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而行业也将就此开启两极分化状态。

长城汽车智能化副总裁吴会肖
在渠道上,魏建军曾经把影响长城汽车品牌向上成绩的原因归结于渠道。此前长城汽车经销商主要聚集在低线城市、高线城市的非核心区域,缺乏对销售3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的经验。
自今年5月起,长城汽车直营渠道“长城智选”正式上线。该渠道将主要负责展示、销售长城汽车高端品牌魏牌、坦克旗下相关车型。在刘艳钊看来,这种“经销+直营”的双管齐下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为经销商现在销量不好,经销商压力大,压力大就会想办法降成本。从哪里降?少雇两个人,把绩效什么的折合一点。这些东西都牺牲了什么?牺牲了服务质量,产品的价格也在降低。”在他看来,经营高端品牌的过程中,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把服务做好,开设直营店面就成了必然选择。

某长城智选门店
按照此前的规划,长城智选将于2024年底前开设超过200家店面。
以下为对话实录(节选):
提问:这一次的蓝山和去年的蓝山相比,本质上有什么变化?
刘艳钊:从骨子里面到外面,上一次我们在试驾的时候,那个媒体就说这是一个被外观造型耽误的全新车,这个的确是全新车。因为整个这个车从底层的架构哪儿都不一样,动力也改了,底盘也改了,悬架也改了,衬套也改了,下边的可能车身我们一贯的用料比较扎实,车身动的比较少,从电气架构上、软件上、硬件上,这应该算是跨时代的。
所以我们就听劝,我们想把智驾打的透一点,打透了我们再落反复地在提建议,就是全新蓝山,所以我们确实从内到外,包括团队,我们从组织架构上边这次做了一个比较大的优化,我们也都是全新的。按照新的智能化时代的,包括设备时代的5.0时代,我们用5.0时代的思维去经营整个魏牌和整个蓝山。
提问:在现在情况下长城怎么定义魏牌未来高端的路,或者是怎么界定到让用户感知到它是高端或者是豪华的?

全新蓝山
刘艳钊:这个产品现在来看基本上没有什么短板,从品牌、从运营的服务上,刚才我也提了,我们用的是全新的团队,包括我们在做长城的智选,我们在大胆地做服务。
为什么现在一众的直营品牌都在直营在退,经销商在进?其实是想把这种经营的压力往下释放,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应该这么说,我们从2010年就开始看消费进度和品牌度,一直在做,一直没停。而且上回我们在重庆还是在成都,姚宁总他们当时也在成都西南研究院。当时魏总支持,连夜给我上了一课,实际上长城汽车的智能化、智能驾驶,从2011年就开始了,他给我写的长城汽车就是智能驾驶里面的扫地僧。
就是今天的这个成绩是厚积薄发,我们现在看到的冰山一角,其实下面还有99%的体量没有展示出来。一个车承载不了那么多东西,但是99%的体量都在下面,虽然姚宁总平常不怎么说话,但是这种大佬整个的运用,长城那么多的研发中心都在姚宁总的统筹之下。
这个是我们做高端造成的,然后是团队、直营体系是服务,我们做直营体系就是为了把服务做好,魏总不只一次说了。长城不会做营销,我们终端的服务也做了很多。从经销商端、因为经销商现在销量不好,经销商压力大,压力大就会想办法降成本。从哪里降?少雇两个人,把绩效什么的折合一点。这些东西都牺牲了什么?牺牲了服务质量。产品的价格降低,我们的目标是高质量、走长期经营的思路。为什么?就是因为所有的降价降到最后,你看到的是品牌货,买回来的是“PDD”(我无意打击某一个电商平台),你价格降下来了,成本不可能全掉的。他一定是牺牲了某一些东西。

全新蓝山
在这个过程里面,如果我们追求品牌向上,如果追求豪华品牌,高端的经营,他一定是要把每一步扎扎实实做踏实的。
提问:长城智驾能力的跨越怎么实现的。如今智能化团队6000多人,以前他们在哪儿?
吴会肖:不光是长城汽车大家觉得有一个跨越,尤其是在城市范围内,都是在今年上半年,智驾有一个很大的跨越。在技术变革期,他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到了一个点上才能真正的有突破。
因为我来智能化才2年时间,我接手的时候是5000多一点,就是我自己的团队,包括我负责的这部分说6000人,有5000多是在我这里,还有1000多是在我们的零件,算是我们的生态链,他们有做智能化硬件,有做底层软件的。
我这里的组织实际上我们做了一点人员精简,也有去招一些人才进来,但也做了一些人员精简,所以说基本上从我接手到现在,零部件这个体系的人员魏总又加了1000左右,我不是很清楚,我觉得应该比1000只多不少。
我这里手头上的就是5000多人,这5000多人不是都是做智驾的,有做智驾,有做智舱的,有做TSP云服务的,有做算法架构的,包括我们整个原来传统的线束等,所有跟智能化相关的都在我这里,还有动力的软件都在我这里,还有底盘的软件和底盘的硬件都在我这里。
他们其实车身也好、底盘也好,有一部分总是智能化的人,其实内部人员也包含在我这个团队里面,所以说5000人、6000人,我只能说长城公司从事智能化的人比这个只多不少。智驾的团队大概1200人左右,我们只用我们自己的算法,然后和外部的一些算法公司有合作,但整体上的算力架构是长城在主导。

图片来源:长城汽车
而且在多次的公开场合和私下与媒体沟通在谈,整体的算法架构、算法模型还是长城公司在做主导,我们也是国内最早放弃掉高精地图路线的公司。
慢慢地转到了这边,但是我们确实是对外说的少,我觉得可能跟我们的产品落地相对来讲晚一点有关系,我觉得这里也挺不好意思的。也给魏牌的同事们带来一些困扰,就是因为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车已经上市了,应该是后面才去迭代,尤其在今年上半年有了很大的迭代。
实事求是地讲,今年我们老板魏总在4月15日的直播,我觉得可能对行业里面也起到了比较大的促进作用。因为长城汽车确实作为一家主机厂,好像我们之前讲的比较少,我们投的比较多,但是它就一直没有产品面市,我们面市的都是高速的NOH,城区里面我们一直没有产品面市。
今年上半年我们也在讲,说我们去做什么,其实对行业里面已经有硬件,但是没有实现智驾功能,或者说没有全面开城的公司,起到了一个比较大的刺激,所以说今年上半年大家都开始开城了。
但是实际上我们在去年接受采访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明确说明了我们长城公司盼的NOA的元年就是在2024年上半年,这个是我们对这么长时间,通过整车的积累算法模型认知判断出来的。
其实我们本来计划今年全新蓝山要上半年上市的,后面由于一些我们内部的问题,包括产能的问题,包括芯片的问题,我们往后调了一下,当然也给我们的智驾留了更多的时间,我们其实还是挺高兴的。

Orin X芯片
提问:横向对比全新蓝山的智能驾驶能力在行业中排到什么样的水平?它跟竞品的一些具体的差异化在什么地方?
吴会肖:其实之前也会问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般比较难回答,是因为这个行业的变化特别快,比方说我们排第一或者排第二,而且这个迭代非常快。今天是闭门会议,但是你们在录像,我有点不敢说。确实变化比较快,首先我非常敬佩华为,他们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推动了行业有非常大的发展,让大家愿意接受这个,尤其是让消费者接受智能驾驶。
我们会做大量研究的工作,我们也会有团队在美国去开发新的FSD版本,我们的测试不是说只测普通的路段,我们会所有的路段都去测试。可行驶范围、选路、驾驶的滑丝度,我相信它是最好的,之前各位媒体老师都评测过,我相信在可行驶区域、可开区域,包括变道、行道,大家应该有所感受。
现在很多媒体会把蓝山智驾和理想的L9和问界的M9放到一起评测,我认为华为也好,理想也好,它们也非常棒,尤其是理想,它拥有最大的丝滑度。但是我们还要看未来的成长性,比方说当前大家都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再往前走,我们的成长空间是多少,我觉得在可成长性上长城是第一的。华为也有成长性,华为的成长性也很强,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行业里面实际的道路表现来讲,长城还是最好的,但是这个事情是动态的。
提问:中国智驾的总体状况是什么样的?我们这次蓝山的智驾有什么针对性的布局?
吴会肖:首先从技术路线上,端到端是当前的唯一解,没有其他的。如果大家还有企业在走高精,再去走基于规则的地图。在未来会很艰难。他一定要尽快的去转型,在感知上未必非得依赖激光雷达,但是他一定是多模态的感知,激光雷达的产业要进一步的降本,能够在更多corner case上去发挥作用。
端到端是当前的唯一解,但是他不是最终解,接下来往前走,在2025年成为智能驾驶,甚至是自动驾驶的元年,他一定是要走到真正大模型的基础路线上来。等大模型追上来的时候,实际上他对于工程化、对于规则的依赖度会更小,甚至对于数据标注的依赖性也会变小。他需要更加精准的场景、更加精准的数据。就用户的体验来看,整个的智能驾驶阶段,正在处于从可用向好用的转变阶段。大家如果有非常频繁的去测试当前理想、华为、包括智驾的评测,之前大家开起来觉得它虽然可以左右转都走,红绿灯都可以识别,复杂的场景也可以突破。但是他总归有一些迟疑,他的加减速也不是那么丝滑。
最新的模型上来之后,整个的驾驶质感会非常的丝滑,机器驾驶的驾驶感受一定会比人驾驶的感受会好。我们现在平台在大量测试,有时候到了城区、到了一些场区、我们的人会接管,你会觉得这个车深一脚、浅一脚,我能明显的感受到,是智驾在开、还是人在开?是我人在开。因为确实是不一样的。
伴随着这样一个驾驶体验的改变,我相信选择智能驾驶配置的用户会越来越多,因为新一代购物人群正在起来,他们起来的时候实际上原来我说这一帮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现在新起来的购车者他其实就是智能化的原住民。
他上路去开的时候,这是他第一台车,他开起来他愿意用智驾,感觉很好,所以我认为智驾的接受度和普及程度在进一步提升。对于主机厂来讲,我觉得要进一步扩大智能驾驶的比例,愿意为智能驾驶付费的,就是收费的这个情况,我觉得可能要看一看,因为之前有很多媒体老师问我,为智驾付费的意愿是怎么样的。我觉得这个可能要进到自动驾驶或者是无人驾驶,为这个付费的意愿会多一些。
再往下走就是未来2、3年会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我觉得一个是进入到端到端大模型,端到端大模型之后有可能会找到 一条通向无人驾驶的道路,价值会进一步提升。
像当前端到端所有模型化的,它的价值会进一步提升,但它面临更大的问题是要降本,就是如何用更低的算力、用更少的感知系统,也能够实现当前这样一个驾驶感受,所以未来的行业会出现这样一个两极分化的状态,希望回答了你的问题。
提问:我想问我们现在开放城市的计划是什么?
吴会肖:我先回答我们开城的节奏,其实我们是可以全国开城的,我们技术是支持的,但是现在我们目前定下来的开城节奏是保定、重庆、深圳和成都四个城市。做这样的决策是因为我们在过去去看所有的车企在开城的时候,都要经历这样一个开城的节奏。这样一个开城的节奏,我觉得是因为智能驾驶能够被广大用户接受,不只是我们产品需要做出努力,实际上整个的营销、售后、运营、用户都是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我们也担心节奏特别快,我们售后的体系就撑不住了。
我们现在其实已经在4S店做了很多的培训,也邀请用户来上车,我们发现很多问题。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试驾员他没有开启NOA,他认为他开启了NOA,他加油门,他跟前面车发生了碰撞,他说他开着NOA发生了问题,但实际上完全没有在NOA状态下。我们在重庆试驾的时候,也有一个媒体老师,因为开NOA不是很多,他下意识的踩了刹车,NOA退出了,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个车也发生了小的刮蹭。
然后除了首批开通的四个城市,NOA在全国的高速路和快速路都是可以开的,然后城区里面ICC(智慧巡航Intelligent Cruise Control)已经开了,ICC是除了左右转不执行,包括大的倾斜的路线,等红绿灯都是可以支持的,它只是在其他的一些城区里面左右转不执行。
我们的理念是有这样一个节奏,但是我们会根据这四个城的开城表现,我们目前是计划加快开城的节奏。我们还是要再看一下。我们目前也是做了一些支持,把人员还是派到了店端,由我们技术人员去支持的这些城市,也没有发现,所以还是要稳妥一些。
提问:魏总会不会给你们很大的压力,对于魏牌和蓝山,他会给你们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谢谢。
刘艳钊:魏总给我们的压力在于产品和经营上,要把这个事做真、把这个事做实。我们多少排就是多少排,做整个过程里面,从来没有做到特别大的空间怎么怎么样的。我们看经营效益,一季度报,二季度预测,包括发半年报,这些都是稳健经营的理念。他得挣钱,企业经营得挣钱,他才可以持续的服务。包括刚才说到解散高精团队,那不是解散团队的事,那是技术路线的选择,那是我现在投了十几亿,我翻过头来在接着投十几亿。不说这个了,说一点别的。
我们最近几天每天都在两三千的预售。蓝山这个产品他的转化率非常高,上去了就下不来,包括刚才魏总说的,音响真好,的确是真的好。我这一次说的配置,我也给了很多,那个东西真的是咬着牙给的。
他们开了很多的方案,我们给到的是顶配,所以我们在这个维度上,我们不说大话。
吴会肖:不说技术人员,我们做产品的压力很大,我觉得我算是长城汽车本土培养出来的特别不像长城人的一个领导,我的个性这么多年也没怎么发生过变化,我从来没有感受到哪一个人给我压力和动力,任何人给我的各种评价,我也不太在乎。我在乎的是我做的东西是不是我喜欢的,我喜欢的这个东西我是不是把他做到了行业里面最好的。我做到行业里面最好是不是可以推动整个行业发生变化,推动行业发生变化之后,能不能给我们用户带来真真切切的感受,这是我的价值观。
我所带领的团队,我们的团队也是这样的理念,我们的压力不是说来自于哪一个领导的压力。来源于我们所从事的技术、这个行业,以及我们能不能推动和引领这个行业往前发展,给我们用户产生真真正正的用户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我们给自己的压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