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销量环比下跌38.9%!佟湘北给smart带来了什么?

    汽车点评车叔头像汽车点评车叔头像
    汽车点评车叔2023-10-09

    提起smart,很多人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那个小巧的“奔驰油车”,对现在这个已经全面电动化的smart多少觉得有些陌生。如今的smart品牌作为梅赛德斯-奔驰和吉利按同等股比共同持有的合资公司,走的依旧是轻奢路线,在进行过电动化转型后,佟湘北执掌的smart还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品牌吗?

    环比下跌38.9%

    smart很疑惑

    汽车行业的“金九银十”已经过去了一多半,各家车企也相继公布了9月份的销量。根据smart品牌官方公布的数据,smart品牌在国内市场的交付量只有2621台,环比下跌38.9%。

    汽车市场永远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那边几个头部车企恨不得在海报上把增幅数据的字号调到最大,这边的smart却看着自己38.9%的环比跌幅,不知道该如何把海报做得好看一点儿。

    其实在8月份的成都车展上,smart称得上是最为活跃的几个品牌之一了。先是公布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规划,又发布了全新配色的smart精灵#1(图片|配置|询价) BRABUS性能版,另外品牌“出海”、融资成功等消息也让smart品牌看起来一片欣欣向荣。

    然而销量数据一公布,谁在裸泳就看的很清楚了。在燃油车时代,smart主攻的是豪华两门小型车市场,那个时候市场上完全找不到直接的对标车型,精准的定位也算很快打开了一个新的细分市场。但过于小众的定位,注定在销量上无法取得长足的进步。这也导致smart品牌的奔驰时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据海外相关机构统计,smart每年亏损5亿至7亿欧元,直到吉利收购smart 50%股份之前,已经累积损失了约40亿欧元(约合46亿美元)。

    成为奔驰和吉利的合资公司后,smart的产品开发由奔驰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全球研发中心提供电动车技术。目前smart共推出了两款车型,分别是指导价17.90-28.49万元的smart精灵#1和指导价 20.99-28.99万元的smart精灵#3。

    按说在这样一个新能源风口期,奔驰+吉利的组合不说能造出什么样的爆款,但也不至于这么不温不火吧?但从燃油车市场转入价位更高的新能源市场,smart还是低估了这里的竞争激烈程度。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smart两款车型的价格区间都能买到什么车,30万元内的市场中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比亚迪汉/海豹、小鹏P7i,以及吉利自家的“亲儿子”极氪 X,每个都是这个价位里的“卷王”。尤其是极氪 X,相同的平台、相近的尺寸,顶配价格才22.98万元,而且还是根正苗红的吉利嫡系,smart面对的竞争可谓是由内及外。

    本来就是新军,缺乏品牌力,再加上没有价格优势,smart的销量能上去,对其他竞品似乎也不太公平。其实smart品牌刚推出时,也不是没有机会,今年3月smart精灵#1还取得过近6000台的单月销量。但smart的销量顶峰,也就止步于此了。至于原因,我们接着往下看。

    出师未捷

    交付先“死”

    前面我们提到,奔驰+吉利的组合,本身就自带流量。但是一手好牌,却被smart稀烂的交付能力打坏了。

    今年年初开始,网络上便开始出现大量关于smart未按期交付的投诉。有的用户表示自己从2022年6月下订,一直等到2023年都没能提到车。过长的交付周期,也让许多想尝鲜的用户失去了耐心,结果却被告知定金无法退还,这也一度导致smart有不少订单被原车主转卖。

    随着投诉量的增多,smart也终于站出来安抚用户。2022年12,smart发布了一份关于补偿政策的公告,大致内容是为延期交付的用户提供行车记录仪和积分补偿,并承担因延迟交付导致2022年新能源国补费用。但对于车主来说,这点补偿远不如抓紧排产交车来得实在。

    当然,smart也没忘甩锅给疫情,表示“全国疫情的反复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形成挑战,也给smart的供应链和物流带来了进一步影响,导致部分用户预订的车辆比原预计到店时间有所延迟。”

    受到疫情影响的车企可不止smart一家,但引发大面积投诉的却只有smart。要知道早在2022年6月smart精灵#1的上市发布会上,smart品牌全球公司CEO佟湘北就在采访中说到,“目前的定单量已经超过了排产量,市场的热烈反馈远超我们的预期。我们后面所要做的就是在全消费流程让用户满意,包括下定、提车、用车,结合线上线下的服务”。既然早已知晓订单量,为何还不抓紧完善供应量?说好的要让用户满意呢?

    对于视品牌为最大资产的smart来说,刚出发就栽了个大跟头。对此佟湘北自己也表示,“订单损失是其次,对我们来讲更严重的是用户信心的损失、品牌美誉度的下降。”

    与此同时,smart的危机公关也显得不太专业,“团队还比较年轻,经验不足,对于产品,公司策略以及合作沟通各方面都有一个熟悉提升过程”这便是smart管理层对于交付问题的总结,可当我们再去翻看佟湘北的发言就会发现一个新的矛盾点。

    在较早时候的一次采访中,被问及相比传统新能源车企smart有哪些优势,佟湘北表示“首先我们这个团队很有意思,smart品牌全球公司成立到现在还不到3年,但我们都是来自汽车圈的老兵,所以从设计研发、制造,到市场推广、渠道建设,都是很有套路地在做”。的确,套路是看见了,老兵的经验却没找到。一个全是“老兵”的“初创”团队,着实耐人寻味。

    除了交付问题

    smart还有蜜汁操作

    当早早交了钱的用户,等了多半年的时间终于拿到了心心念念的smart,心里不断用“好饭不怕晚”安慰着自己的时候,坐进车内估计又要脑仁儿疼了。

    如果你体验过smart一定知道,车内的许多功能都是需要单独付费开通的。比如前排座椅加热永久开通需要1299元,或者购买399元/年、129元/月的套餐;前排座椅通风需要1999元永久开通,或者599元/年、199元/月;方向盘加热999元永久开通,或者299元/年,99元/月。

    订阅付费其实并不少见,但多数都是在软件、App上出现。在汽车上用这种订阅付费模式,换水都会觉得自己花了两分钱,明明该有的硬件都已经有了,我想用它还得再交钱?

    对此,smart品牌全球公司销售、市场及售后副总裁张明霞表示,由于smart的硬件预埋,生产制造以及安装的成本是没有计算进入到整车零售价中的,这种订阅付费应该叫做灵活选装。

    smart的想法应该是,一个南方用户开着smart去北方,刚好赶上了冬天,这时候就可以花99块钱开一个月的方向盘加热来用……这种脑回路,实在难以理解。定位轻奢的smart,看起来总是有些不太“smart”的感觉。

    车叔总结

    奔驰设计、吉利开发,怎么看都是一手好牌。然而smart在一个不太专业的管理团队治下,总是精准地选择出错误答案。从订阅付费模式到交付问题,佟湘北所谓的“顾及所有人的公平,让所有用户利益最大化”品牌政策是一点没有体现出来。想走轻奢路线的smart,可能自己已经把路堵死了。

    次阅读
    64评论
    15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