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为什么国产车这么强大,但国产轮胎却这么弱小?

    汽车扒一扒car头像汽车扒一扒car头像
    汽车扒一扒car2023-08-05

    大而不强这个评价,用在轮胎市场比用在乘用车市场合适。

    过去十年,中国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乘用车市场,以每年2000万以上的销量领跑全球,但很遗憾的是,在这个汽车销量最大的市场,却没有最大、最强的零配件企业。

    轮胎作为整车最重要的零部件,直接关系到车辆的性能、安全,能够赋予用户更好的用车生活。

    2022年统计的全球十大轮胎企业,排名前十的只有两家国产企业上榜,一个是中策,一个是正新,虽然这两家中国品牌上榜,但很遗憾的是这两家企业的销量、盈利都是TOP10垫底的选手。

    排名第一的米其林轮胎营业额为260亿美金,中策的营业额为45亿美金,正新的营业额为38亿,两家企业的累积营业额只有米其林的30%左右。

    放在整个产业中,中国设计、生产的轮胎在全球市场中的知名度并不高,销量非常少。

    轮胎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整车的产业,设计轮胎的技术瓶颈非常难以突破,橡胶配方、花纹设计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这种提升空间是无法通过逆向研发来完成甚至超越的。

    配方之外,轮胎拼的还有品牌、价格战。

    一直以来,牢牢掌控轮胎皇位的一直都是米其林,甚至连马牌这种巨头都无法在短期内超越米其林,一方面是产业规模有着客观存在的差距,规模越大的轮胎企业单条轮胎生产成本更低,另一方面规模越大研发投入越多,在花纹设计、产品布局、配方优化上实力更强。

    这本身就是一个堆技术储备的板块,所以从用户角度选择,价格合适、性能更强、更主流的轮胎一定值得选择。

    从用户角度来看,轮胎是一个投入不大但回报却极高的产品。

    一套轮胎的使用寿命一般在5年左右,正常使用情况下, 用户会在第六年更换一套轮胎,按照普通家用车来分析,一套R17寸轮毂,选择倍耐力、马牌、米其林的价格可能也只有2000元左右,这种投入可以被绝大多数人接受。

    价格不高,却换来了最主流的使用体验感。

    退一步来看自主品牌,国产中策、正新的确也在配方、花纹设计上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在品牌、成本控制上的确不如外资轮胎,如果一套轮胎的价格差距并不大,那么绝大多数用户群体会不假思索的选择外资轮胎。

    这不是品牌吸引,而是口碑沉淀之后的一种自由选择。

    轮胎市场的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潜力巨大,中国市场涌现出来的这两家企业的确也在不断成长,但横在它们面前的是更强势的外资品牌。

    米其林、马牌这些品牌之所以强势难以超越,原因是轮胎一直都是伴随乘用车发展的板块,中国乘用车市场真正崛起于2010年,截止到今天也不过十几年时间。

    但退一步来看欧美市场,陪伴乘用车市场发展的轮胎板块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 在全球范围内这些轮胎品牌的口碑、可靠性深入人心,因为长期得到市场的认可,这些企业拥有绝对的研发力量,来设计出比自主品牌更顶级的技术。

    我们退一步来看,无论是国产车还是合资、进口车,想要让高端车型在市场中获得生存空间,一定会优先选择外资品牌轮胎。

    因为这些轮胎能够优化噪音、强化加速性能、缩短刹车距离,这些肉眼可见的升级,都是让一台车蜕变的关键。

    用户端只是一个微小的缩影,投射到产业层面, 轮胎板块的阶层想要跨越,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难。

    .万次阅读
    192评论
    19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