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日,中国新能源汽车第2000万辆下线活动在广州举行。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突破2000万辆,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但是,不得不说,凡是中国进入并领先的产业,必然都会传出产能过剩并且内卷严重的说辞。于是,就有人提出疑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都已经突破2000万辆,汽车产能是不是已经过剩了?那么,真实到底是如何呢?我国未来汽车产能仍有空间和潜力吗?
一、现象:这2000万辆是累计的产能,并不是到2023年的生产能力
就国内市场而言,2022年全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为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其中乘用车在2022年的产销分别为2383.6万辆和235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2%和9.5%。

其中,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占率为25.6%,比2021年增长12.1%。
- 可见,其实这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并不是产能过剩,而是产能依然不足!这个问题容易引起误会,这2000万辆是累计的产能,可不是到2023年的生产能力。
此时,我们先不谈产能,但我相信德国、日本汽车业的好日子可能快到头了。比如最近大众ID.3(图片|配置|询价)在中国大降价引发德国网友的不满。
大众电动汽车ID.3在国内起售价低至12.59万人民币,折合约1.6万欧元。但是在大众汽车的老家德国,售价是4万欧元起,折合人民币超过32万元,是中国售价的2.5倍。
- 有意思的是,大众在中国把ID.3降到1.5万欧元,结果中国人不是“仍会购买”,而是“爱买不买”。其实,国内新能源汽车但凡有点实力的,都在卯着劲儿要出口,因为国外利润太丰厚了。

要知道,现在国内很多车已经是油电同价了。比如国产品牌燃油紧凑级SUV落地一般也得12万左右了,现在埃安Y落落地也是差不多这个价。但在欧洲,随随便便涨价50%,人家还觉得你在低价倾销。
比如比亚迪元Plus,国内卖14万人民币,在欧洲售价折合人民币普遍在20万以上。上汽名爵电动车在国内被BAT(比亚迪、埃安、特斯拉)打得毫无脾气,在欧洲却是大杀四方的存在。
- 也就是说,目前就算2000万辆产能也只是短期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关键的是我们还没开始发力海外市场。燃油车时代,当年他们怎么占领我们市场的,如今新能源汽车时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就怎么占领他们的市场。
虽然目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攀升,今年有望突破30%,但是在总的汽车保有量的盘子里还是少数,截止去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包含混动、插电、增程、纯电)保有量为1310万辆,占3.19亿总保有量的4.10%,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同时,2000年后是我国汽车消费的爆发期,中国已经连续14年时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即使按照15年的报废年限保守估算,2010年销售的车辆,在2025年将迎来报废潮,当年报废替换就有1375万辆,还不包含新购的车,都将会释放巨量的需求市场。
可见,中国新能源汽车至今的产量也才达到2000万辆,相对于中国14.12亿的人口,怎么就产能过剩了?
二、分析:现在国内的确有产能过剩,但那是传统燃油车产线的产能过剩了
说实话,相对而言,汽车销量增速本身一直并不高,这几年如火如荼纯粹是因为电动车对燃油车的替代。我盲猜下,我们如果吃下日韩份额,日韩最高时出口加起来900多万辆。那我们未来汽车出口数至少是要破10000万辆。也就是我国汽车产业终极销量最低都有3000万辆。

可见,2000万辆产能过剩这话感觉有点开玩笑了,其实现在国内的一大堆新势力都在叫产能不足。
比如理想现在产能是每周7500-8000辆,李想曾公开表示自己预测错误,导致现在产能出现缺口,很有可能无法快速满足订单。现在就等着北京新工厂来增加产能了。
北京工厂之后,理想第三家工厂也在去年1月确定落户重庆。官方信息显示,理想子公司在重庆投得的地块面积达113.34万平方米,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
而小鹏的产能也是严重不足,G6的MAX版本交付期达到12周及以上。我去4S店里试驾小鹏G6的时候也问了销售,他说订单超出预期,12周是按照了爬坡的速度来算的。我是感觉言外之意是不一定还能按期交货。
- 之前何小鹏去G6产线帮忙拧螺丝,就被生产班长埋怨,已经产能不足了,还来添乱。如此看来,换句话说,现在国内或许的确有产能过剩的现象,那一定就是传统燃油车产线的产能过剩了。
比如日系合资车企, 目前为止没有在中国推出什么亮眼的新能源车型。导致了今年上半年,日系销量除了丰田外,其他日系的销量都是断崖式下滑。
丰田中国,1-6月合计销量约88万辆,同比去年只是略微下降了2.8%。但丰田也是靠着之前的底蕴才能勉强保持这个成绩,之前加价不菲的一些畅销车辆现在都开始降价销售,吸引了之前持币观望的消费者。
但本田中国就没有丰田这么深厚的价格储备了,销量就是直接砍了五分之一,1-6月合计销量约53万辆,同比下滑22%。
而日产中国,1-6月合计销量约36万辆,同比下滑24.4%。
而长安马自达则是对半砍,1-6月只销售了3.22万辆,同比下滑49.4%。而马自达不仅是传统燃油车下滑得厉害,而且在新能源布局方面也明显晚于丰田、本田、日产。再这么持续下去,明后年也是卖工厂的命运。
- 总的来说,国内汽车的产能的确在增长,增幅大于汽车的销售增长幅度。但绝对不是新能源车的产能过剩,而是传统燃油车明显产能过剩。不过这些产线也没有浪费,很多新势力的工厂就是收购的原传统燃油车主机厂的产线/厂房,进行后期改造来生产或组装新能源车了。
三、本质:汽车产能是否过剩,并非以当年产量来衡量的,而是产能利用率
截至2023年5月,中国千人拥车率约226辆,这一两年国内汽车普及速度算是太快了。但你看看千人拥车率,美国是837辆、德国是589辆、日本是591辆、马来西亚是433辆,而乌克兰都有393辆。

- 数据说明, 我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也仅仅是乌克兰的57.5%。如果我们以乌克兰为目标, 汽车拥有量应该是5.55亿辆, 汽车15年平均寿命计算, 需要每年新产出3700万辆汽车,这还没有算出口部分。今年大概能出400万辆,合计都要4000万。
我国汽车产能其实也就在这个水平线上, 撑死看齐乌克兰,还觉得多吗?但是,这还仅仅只是考虑到内需,如果考虑到外需,以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我们应该产更多车、产好车,让全人类的千人拥车率更上一个台阶,如果哪个国家汽车厂商不答应,那就砸了它的饭碗。
- 当前,我们新能源车2000万台是新能源车的累积产量,基本没有太多统计学意义。但我要说的是,汽车产能是不是过剩,也并不是用当年的产量来衡量的,甚至也不是用国内需求与产量的比值也衡量的,因为如果国内卖不掉理论上还可以卖到海外去。
所以一般用汽车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来衡量汽车产能是否过剩:
产能=我有能力生产N万辆车;
产能利用率=实际产量/产能。
当产能利用率很低的时候,表明有很多生产能力并没有投入到生产,这才说明产能过剩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2022年国内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情况:
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广义乘用车产量全国乘用车行业产能4289万辆,总体产能利用率为54.48%。这说明整个汽车行业,产能还真是有点过剩的,但是从下图又可以明显看出有些车企90%,有些只有10几%,说明分化严重。

再把新能源车拧出来单看,新能源车产能利用率明显好于行业平均水准,比亚迪、特斯拉、理想等都是90%以上,除了小鹏、蔚来、长城,其他新能源车企至少都在60%,平均也达到69.4%,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

- 可见,汽车整体产能或许是有点过剩的,但主要是合资车为主的燃油车产能过剩比较厉害,而新能源车总体产能利用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汽车产能利用率分化严重。
这说明过去以产定销的美好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将是产能调整的时期,落后的或不符合需求的产能会被逐渐淘汰,新产能进入分化与整合期。
- 当然,这也说明,我们的汽车出海营销、渠道还需要继续努力,以国产新能源的产品力和可下探价格论,我相信现在的新能源产能肯定是不够用的。
可见,行业发展本就是如此,目前还有1046万辆在建产能正在陆续建成投产,所以,未来汽车降价or出海,只有这两个选项:
降价=提升国内千人拥车率;
出海=提升全人类千人拥车率。
但无论哪个,都挺好!不是吗?
最后的话:燃油车是发达国家的标配,电动车则会让世界人民都有车开!

总之,关于汽车产能过剩,经济学家已经喊了20年了,但车企的当家人没有一个听进去。中国开启汽车大出口,今年铁定打败日本拿第一名。今年上半年,汽车出口245万台,而去年整年是300万台。面对百年一遇的换道超车机遇,攻出去就能抢日本、韩国、德国等车企的全球份额,这2000万台产能,还真不够填全球70多亿人口的胃口。
-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新能源车产量就算达1亿辆,依然还有增长空间!最新数据,2021年全球汽车总产量约8015万辆,一直没突破1亿辆,那是因为世界石油产量一直没有突破50亿吨,而且其中40亿吨里还有30亿吨油烧掉了,这些能量相当于全球发电量的一半,但只要太阳能在世界的沙漠上发电,全球就可以超过石油的上百倍能量!那么,在新能源的匹配下,燃油车是发达国家的标配,而电动车则让会让世界人民都有车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