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8日,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49.6万辆,同比增长56.1%,环比增长27.5%。2月份,新能源乘用车企中,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回升到10家。其中,龙头比亚迪汽车批发销量19.2万辆,第二名特斯拉中国获得7.4万辆批发销量。
今年2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49.6万辆。这里面国内车企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头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优异,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明显提升,新能源车仍然是环比同比都增长的状态,能遇见的是未来还是有增长的潜力。
前一阵特斯拉在其投资者日活动上,马斯克宣布将下一代汽车组装成本降低50%。从价格上来看特斯拉Model3在我国的起售价格是22.99万元,如果降低的是这款,那么可能特斯拉接下来的车就能卖到15万元。说起来有点疯狂,有点太不可能。
价格、成本之争
特斯拉的降价主要是降低的为组装成本,这里的组装成本不是整车成本,生产一辆汽车包括很多成本环节,像设计成本、研发成本、原材料成本、组装成本、销售成本、税收成本等等,组装成本在整个成本环节里的比重不大。像电池、电机、电控以及电驱部件组成,这些原材料的成本应该很难大幅度降低,我们也能发现实际上这两年新能源汽车原材料和人工价格是一直在上涨的。
如何降低组装成本,可以减少车身零部件数量,在组装汽车的时候把车身分解为几个部分,提高生产效率30%,共同打造序列组装和平行组装。另外,像很多厂商都在做一体化压铸,来提高生产效率。像特斯拉的ModelY后底板,一体压铸可以帮助Model3后底板的70多个零部件减少至1-2块,相比于70多个零部件冲压、焊接所需要的2小时左右,一体压铸将时间极大地缩减至80-90秒。一体压铸主要是利用锻造、铸造、冲压、压铸等工艺想把一堆堆的钢铁或者合金变成一辆汽车,用一个大型压铸件的一次压铸节省了传统的几十个零部件冲压、焊接等工艺,节省了大量的生产设备。
为了降低成本,除了特斯拉也有不少车企选择了一体化压铸技术,像蔚来携核心供应商文灿股份已试件成功一体化压铸后底板,新车型ET5会采用一体化压铸工艺。小鹏会在今年在全新纯电平台上规模使用大型一体化压铸技术。高合汽车与拓普集团联合首发的一体化超大压铸车身后舱结构件已量产下线,有望在后续车型中规模应用。比亚迪也有降低成本的手段,推出过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把车身地板与电池上盖集成,电池“三明治”结构进化为整车“三明治”,让车身与刀片电池结合的更为紧密,整车扭转刚度提升一倍,突破40000N.m/°。相关资料显示,CTB技术可以让电池与车身融合,作为结构件参与整车传力和受力,整车侧柱碰侵入量减少45%,CTB技术帮助汽车更结实。
回到特斯拉身上,这次也不是特斯拉第一次降价了,2022年9月,此后3个多月,连续4次降价。今年开始的时候,特斯拉就下调了我国、美国、欧洲等主要市场的车型售价。我国市场上的两款国产车型已降至历史最低价。降价确实拉动了销量,今年特斯拉在华单月交付量超6.6万台,同比增长10.3%,环比增长18.4%。
根据2022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特斯拉单车利润高达9574美元,价格要比小鹏、比亚迪等单车利润高很多。所以在某些环节上也有降价的空间。
特斯拉降价后国内也有车企也开始降价,1月中旬,小鹏汽车宣布启动启动G3i、P5、P7的新年新价格体系,此次调价整体降幅为2万-3.6万元,而这些车型在半月前的1月11日刚刚宣布涨价。2月中旬,比亚迪发布了新一代“秦”PLUS DM-i,对比老版,新款的指导价全面下调,最高下调1.4万元,新车售价定在10万元以内。
但在距离特斯拉Model Y官宣降价仅时隔一个月后,2月份,特斯拉在我国的官网显示,Model Y后驱版涨价2000元至26.19万元,预计交付时间为2-5周。其余车型价格未变。
特斯拉降价涨价不同的背后,国内很多车企开始了涨价趋势,像广汽埃安在今年年初对旗下产品进行了价格调整,2022款埃安LX相较旧款涨价7000元,AION S Plus 70入门版本涨幅为5200元。哪吒汽车也开始上调旗下哪吒U (配置|询价)和哪吒V官方厂家指导价。其中哪吒U部分车型上调3000~5000元,哪吒V部分车型上调2000元。
极氪汽车极氪001的YOU版起售价格从今年年初开始上调8000元,至36.8万元。小鹏汽车也上调旗下产品售价,涨幅区间为4300~5900元。其中,旗舰轿车小鹏P7上涨4300~5900元,小鹏G3i上涨4800~5400元,小鹏P5 (配置|询价)上涨4800~5400元。
没过多久,比亚迪今年官方也发布《关于车型价格调整的说明》,宣布从2月开始,对旗下王朝网和海洋网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1000元~7000元不等。
特斯拉降价会不会影响国内的一些新能源汽车厂商,或许会,因为一些国内新势力汽车还处于亏损阶段,但对于像比亚迪这类已经是小龙头的厂商来说,影响不大。这些汽车厂商的涨价降价背后看出都在博弈,吉利汽车的旗下智能电动汽车公司极氪在今年1月交付汽车3116部,同比减少约12%。蔚来汽车交付8506辆汽车,同比下滑11.87%。小鹏汽车交付量腰斩,交付量仅仅5218辆。哪吒汽车交付量6016辆,同比减少45.4%。能看出来,在2023年1月造车新势力的销量集体回落,销售承压的情况下,这些造成厂商都在内卷下寻找出路。
现在卷价格,未来卷智能,撑到最后才算赢家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车将越来越智能化,就看谁家能够做好更好技术创新,更好的安全性升级,谁家的成本能够继续压缩,尤其是在智能汽车时代,谁家的汽车智能化自动化更高,体验感更强。
这两年车企也在智能化自动化上下功夫投钱,像2022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研发支出108.7亿元,同比增长107%,主要投入三电技术、智能座舱等领域。上汽集团研发费用达到126.6亿元,多是往投入电气化、智能化方向下功夫,长城汽车研发支出达到85.44亿元,同比增长64.74%,也是往新能源方向布局。长安汽车的研发支出达到34.42亿元,同比增长65.09%,主要投入智能电动路线方面。

同期,蔚来、小鹏、理想的研发投入分别为、达到68.45亿元、39.84亿元、4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8.9%、50%、129.3%,主要投入自动驾驶等方面。其中,小鹏汽车计划将在2023年之后的五年持续对自动驾驶进行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每年的研发投入都会超过60亿元。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国内的品牌渗透率要高于其他品牌,像上述的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2月新能源乘用车企中,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回升到10家。其中比亚迪汽车191664辆、特斯拉中国74402辆、广汽埃安30086辆、上汽乘用车23289辆、吉利汽车23283辆、长安汽车19.382辆、理想汽车16620辆、蔚来汽车12157辆、上汽通用五菱10982辆,哪吒汽车10,073 辆。比亚迪力压特斯拉稳稳占据第一的位置。
新能源汽车的增长还是很快的,今年2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销量涨至43.9万辆,同比增长61.0%,环比增长32.8%,2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超30%,比2021年同期21.7%的渗透率增加了10%以上,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超45%,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5%,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只有3%多点。今年前2个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增长到7万辆,同比增长22.8%。
之前新能源汽车主要是靠一线城市,如今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渗透也不可忽视,像去年前十一个月里,二线、三线以下城市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54%,像崇左、来宾、三亚等城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接近甚至超过50%,这个渗透率是要比全国平均数据要高的。接下来的渗透率也要靠这些城市来拉动。
吕长顺(凯恩斯) 证书编号:A0150619070003。【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买卖依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