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美欧汽车大战,互信面临崩解

    华山穹剑头像华山穹剑头像
    华山穹剑2022-12-14

    美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关系紧张,这样的紧张关系会不会扩大,从而影响了美国与欧盟的同盟关系?甚至于,日本与韩国也对美国不满,日韩与欧盟会不会联手,向美国施压?

    2018年3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向中国发动贸易战之后,特朗普并没有停歇,2个月后,美国商务部对海外进口汽车及零配件启动“232调查”,日本、韩国、与欧洲都是目标,尤其是欧洲。

    特朗普认为,美国对欧洲的汽车进口关税太低了,而欧洲对美国的汽车关税高于美国,这不公平,因而要向欧洲的进口汽车加征关税。

    虽然日本与韩国几个月后由于担心美国的关税大棒,因而与美国达成协议。

    但是欧洲不肯乖乖听话,不甘就范,尤其是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这四个国家都有相当基础的汽车工业,而美国也是其主要出口市场之一。

    于是,欧盟也扬言要对美国贸易报复。那时候,英国还没有脱离欧盟。

    美欧汽车大战是一触即发。这是本世纪以来美国与盟国第一次汽车贸易大战。

    2021年拜登上任,拜登改变了特朗普的对华战略,主张联合盟国,对付中国,美国与欧洲的贸易战才停止下来。

    然而,美国于今年八月份除了通过《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之外,还通过了《削减通胀法案》。

    美国这两项法案原本是针对中国,另一方面也是要增强美国本身在芯片产业、纯电动汽车、和绿色产业的竞争力。

    然而,美国还没有打击到中国,反而让美国的盟国先痛起来。日本、韩国、与欧洲和美国的关系再度紧张。

    由于美国在这两项法案中提供高额补贴,以推动在美国本土的电动汽车厂商和绿色技术厂商,这些美国的盟国认为,这是对他们的歧视政策,尤其是《削减通胀法案》对盟国的影响尤为重大。

    法国马克龙于12月1日访问美国,与拜登会晤,《通胀削减法案》是两人会谈的重点之一。

    韩国于11月4日和12月3日向美方提交关切意见,韩国代表团还于这个月5日访问华盛顿,向美方表达关切。

    12月9日,欧盟与地中海沿岸的9个国家在西班牙会面,要求欧盟委员会对美国的《削减通胀法案》做出回应,以保护欧洲相关产业。

    这是迄今为止盟国对美国最为强烈的回应。

    这9个国家是西班牙、法国、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塞浦路斯。会议的重点是,反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希望欧盟对美国的行为做出回应。

    另一方面是要帮助欧洲企业增强竞争力。

    为什么要强调增强竞争力?一来,欧洲受俄乌战争的影响,导致区域内能源价格高涨、电力价格高涨、产业失去竞争力。

    然而,美国却在欧洲面临危机的时候,除了高价卖天然气给欧洲之外,美国的《削减通胀法案》还往欧洲的伤口上撒盐,这就让欧洲国家在紧绷的临界点边缘爆发了。

    理由是,美国的《削减通胀法案》在八月份通过,但是欧洲国家却是到了12月的时候才集体爆发,这是一点一滴的累积。

    今年8月美国通过《削减通胀法案》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盟国的不满。然而,不满情绪的酝酿,以及大家一起商量对策需要时间。

    就在这时候,乌克兰于9月初向俄军进行大反攻,俄乌双方在乌克兰战场上打得正酣。

    眼看着俄军之后向乌克兰全境大举轰炸,9月下旬就发生了波罗的海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欧洲这时候才猛然醒觉,原来是反过来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自己一直都是被收割,被牺牲的对象。

    根据德国工商大会发布的信息,在美国投资对德国企业的吸引力是越来越大了,主要原因就是美国政府的补贴政策,以及对外国企业的歧视性措施。

    该调查结果显示,39%的会员企业计划于未来几个月增加在美国的投资。另外,德国汽车供应链中,每五家企业就有一家计划在国外建立生产工厂。

    这些计划在海外设立工厂的投资,大概率地被美国和中国“瓜分”了。

    惨啊!只能用惨字来形容。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于2019年8月,由于和中国的贸易战受挫,特朗普大发雷霆,要求美国在中国的企业离开中国。

    这就是当时广为流传的,美国要和中国经济脱钩,迫使在中国的供应链离开中国。

    搞了老半天,美国贸易战打不赢中国,在中国的供应链也没有离开中国,但是欧洲的工业却惨了,至少欧洲的汽车供应链面临出走的危机,这在今年,被世人广泛称为“欧洲的去工业化”。

    欧洲现在才知道自己是不堪一击,还谈论什么大国威仪?美国跟中国打贸易战+科技战,又联合众多盟国的力量,但中国大陆始终屹立不摇。

    欧洲却在不到一年的俄乌战争,就被拖累,倒下了。

    欧洲还没有实质的参战,就撑不住了。

    欧洲怎么办呢?

    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访问北京。11月15日与16日两天的G20国峰会,欧洲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与中国领导人会晤。

    澳大利亚总理也和中国领导人会晤。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于其后的APEC会议中和中国领导人会面,美国各个盟国都要自求多福啊!

    自求多福行吗?这些盟国不能够联合起来,一起向美国发难吗?于是,就有了地中海九国会议,一起声讨美国。

    但是,能够成功吗?这才是重点。

    在地中海9国领导人中,马克龙的态度是最为强硬的。

    他在接受访问的时候说,9国一致给出了具体时限,美国必须在明年第一季度之前给出回应。

    不过,马克龙总是声音大,果敢行动少。

    去年9月,美国拉着英国和澳大利亚成立新印太联盟AUKUS,还抢走了法国与澳大利亚的潜艇订单,马克龙当时说,美国在背后捅刀子。

    结果呢,几天之后,马克龙依然被拜登摸了头,乖乖认命。

    以目前的情势看来,美国不是那么在乎盟国的反应。

    美国不太理会韩国代表团来访,也不在乎日本的看法。

    至于马克龙嘛!拜登算是对他不错了,知道马克龙爱“表现”,就与他见面聊一聊,但马克龙如果认为拜登会对他的说法当一回事,那就天真了。

    其实,欧洲也不是没有你办法,毕竟,和日本与韩国相比,欧洲的能耐还是大一些。

    欧洲要对付美国还不简单?美国怕什么,欧洲就给美国来什么,对吧?

    美国忌惮的是中国,欧洲就得要反过来学习美国的办法,联合中国,共同对付美国。

    欧洲如果真害怕美国的报复,也可以选择一个折中的办法,只要恢复对中欧投资协议的审核,不就得了?中国这一条路摆在那里,提供欧洲与美国折冲的杠杆,欧洲还不知道利用?那就是傻了。

    不过,这又面临两个困难。

    第一,欧洲未必傻,但是欧洲的胆识可能不够。这就是民主社会被渗透的结果。

    民主社会中,各方势力杂陈,意见特多,各种利益团体都想要影响当局政府的政策,新闻界、娱乐界、环保团体、智库、大企业、各种民间团体等,加上背后资金的运作,很难有一方势力具备绝对的影响力。

    尤其是民意代表、政党等,有连任与保证政权的压力,往往只要一些百分比的选票移动,就可以影响大局。

    因此,欧洲的政治人物往往决心不够。

    第二,欧盟议会里头亲美派多,地中海9国想要透过欧盟,或是要求欧盟硬起来,会面临诸多困难。

    说到这里,也不是没有办法。

    既然美国可以对欧盟国家各个击破,分别摸头,为什么欧盟国家不能够反向行事,也对美国各自行动,对北京分头并进呢?

    德国总理朔尔茨访问北京之前,马克龙曾经想要说服朔尔茨,和朔尔茨一起访问北京。

    马克龙当时的说法是,两人一起可以向外界显示欧盟的团结行动。

    我们在之前也谈论过这一点,要是我是朔尔茨,我也不会答应马克龙的要求。

    马克龙如果跟着来,那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要是我,我也不愿意“带着”马克龙一起去北京,我还怕马克龙给我打小报告呢!

    很简单的道理,朔尔茨到北京是要跟北京要好处的,请北京帮忙的。

    请北京的事,能够让外界看到吗?您看过在商店里跟店家杀价,能够在别的客人面前跟店家喊价吗?店家肯定不会轻易同意的。

    马克龙这是不懂江湖规矩。

    回过头来,德国总理朔尔茨去了北京,马克龙也可以去北京,

    比利时、荷兰、意大利等国的领导人也可以去。

    大家都去,美国就管不着了,也很难管得到,因为各国谈的内容虽然类似,但不会都一样。

    既然带头的几个国家都去了北京,美国如果要拦阻其他国家跟着去,说不过去吧?

    这就是对美国各自行动,对北京分头并进!既然在欧盟这边的集体行动不成,有困难,那就分别行动,欧盟管不着,美国也管不着。

    说到这里又会遇到一个难题。

    如果大家各自行动,分头并进,欧盟的威仪何在?那还要欧盟干嘛?大家各自行动,分头并进的结果就是把欧盟的领导架构给毁了,或是形同虚设,架空了。

    这就难办了,欧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好不容易排除了困难,集合大家的力量,共同搞出一个欧盟,总不能让欧盟就这样“废了”。

    也不是没有办法。

    如果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与欧洲议会等领导组织被“渗透”得厉害,一时半会儿动不了,那就先撇下,不理会这些欧盟领导组织,先在个别国家的发展上脱离难关,闯出来,等到这些欧盟领导组织面临改选的时候,再来计较一番。

    这个道理就是,集体路线动不了,那就分头并进,分进之后,再合围。

    分进中国,再回头来“合围”欧盟领导组织。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理由是:

    美国的行动远比欧盟迅速。美国虽然是美利坚“合众国”,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美国联邦(中央)的领导力,远比欧盟的“联盟”(Union)更加集权,更有力量,也更有效率。

    地中海9国领导人会面,下一步就是“奏请”欧盟推行反美国《削减通胀法案》,这个时间可长了,至少要数月的时间。

    马克龙说,美国必须要在明年第一季度之前给出回应。

    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美国足以在这期间动员一些欧洲国家,或是进行安抚、摸头,或是对其各个击破。

    总之,美国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办法。

    更何况,美国对欧洲的情报搜集深入,而且广泛,很容易找出个别国家的弱点,予以个别击破。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过去,每当欧盟个别国家出现抗美火苗的时候,总是被压制下去,如泥牛入海,毫无影踪。

    因此,欧盟国家只有采取个别行动,分进之后,再合围的策略,否则难以奏效。

    这样的情况会不会造成盟国与盟国之间的互信崩解?或是说,动摇了盟国对美国的信心,从而在往后不愿意配合美国围堵中国的政策?

    我们做一个结论。

    欧盟这个松散的组织想要成为强权,在中美俄欧四方博弈中取得一席之地,一个字,难!因为欧盟缺乏强而有力的中央组织,因而在与中美俄等的大国竞争中,肯定会落败。

    欧盟不是没有条件,42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4.47亿的人口,经济体量大约和中国相当。

    但是欧盟缺乏一个强而有力的中央领导,更缺乏一个有魅力,有能力的领袖。

    欧盟与美国的裂痕已经出现了。

    经过一系列的事件,欧盟也难以再像从前一样,与美国密切合作。

    但这并不表示,欧盟想要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会是平顺的。

    不过,只要欧盟坚持下去,还是有成功的希望,虽然不是那么容易。

    据我们的估计,美国的《削减通胀法案》已经国会通过,拜登签署,正式成为法律,美国难以轻易更改,顶多是在执行的时候放宽一点,或是另外从行政措施中做一些补救。

    但是这些补救措施对欧盟国家来说仍然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无论如何,这等于是美西方的一次内讧,不论欧盟成功与否,美国与欧盟的裂痕都将难以弥补。

    欧盟国家倒是会增加对中欧投资协定的怀念。

    次阅读
    评论
    4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4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