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傍“华为”的赛力斯凉了,下一个会是谁?

    南方+客户端头像南方+客户端头像
    南方+客户端2022-01-05

    AITO问界M5上市5天订单数量超6000台,赛力斯SF5却传出“停产”的消息,这两个车型,都出自于小康股份,同是小康股份与华为联合打造。刚发布的AITO问界M5是最近车市的当红炸子鸡,华为“光环”正盛,而第一批(可能也是最后一批)赛力斯SF5车主就要面对自己爱车“失宠”的现实。两款车截然不同的光景,让人唏嘘华为的流量不好蹭,也是汽车智能化时代下,车企和系统供应商博弈的写照。

    AITO进,赛力斯退

    据车友群聊天截屏显示,交付中心的某工作人员对车主表示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已经停产,更有车主表示:“赛力斯门店都改成AITO品牌了,华为智选SF5已经暂停预定,展车都下线打折卖,这让老车主心里是什么感受?这是变相停产。”同时,出于对赛力斯以及华为方面的不满,各种关于SF5质量方面的控诉也暴增。

    赛力斯车主们的愤怒其实并不难理解。毕竟,对于大部分的车主而言,花费二十多万买一台车绝非是一笔小数目,其中大部分的人之所以胆敢抛弃主流的造车新势力又或者是传统品牌,都是出于对华为站台的信任以及支持国货的心态。

    赛力斯SF5是小康股份与华为合作的第一款车型。在去年2021年4月问世的时候,其“火爆”的程度与AITO问界M5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产品发布之初,“订单爆满”的消息铺天盖地,根据官方公布的订单数据显示,赛力斯SF5“两天订单破3000辆”、“一周订单突破6000辆”。然而乘联会数据显示,赛力斯SF5在2021年的1-11月累计销量也不过为7080辆。

    赛力斯SF5到底会不会“停产”,目前官方尚未给出明确的消息,但赛力斯客服表示,SF5暂时不会接受预定,生产线如今主要供应问界M5。另外有消息指,赛力斯门店都改会升级成AITO品牌店为M5的销售做好准备,这一升级计划,会在12月31日前完成。

    可以发现,不只SF5可能停产,连赛力斯这个品牌可能也要没了。显然,小康股份和华为在销售目标上“吹水”,但却没有对赛力斯做真正的长期规划,AITO一出,赛力斯就要让路,甚至给人“割韭菜”的感觉。这么一来,不仅赛力斯败好感,就连AITO问界M5的6000多订单客户心中,也会打上大大的问号:我会不会是韭菜?

    热的快,冷的更快

    赛力斯这个品牌诞生于小康股份与华为合作之前,在问界M5的发布会上,主办方对赛力斯大有避而不谈的意思。应该说,AITO的华为“血统”更纯粹,甚至,力捧AITO,弱化赛力斯的举措,更可能是华为主导,因为AITO是华为从零开始参与的品牌,资源当然要偏向“亲儿子”。

    但华为的招牌在汽车市场真的那么吃香吗?

    赛力斯SF5的实际销量就相当打脸,此外还有一个华为“轻度”参与的品牌极狐,去年上海车展ARCFOX极狐之夜,就靠“华为自动驾驶7分钟”在短时间内订单过千,但全年下来,极狐两款车共交付4993辆。自从问界M5发布之后,极狐强调的三个与华为的“首款” ,包括“全球首款搭载华为HI全栈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量产车、全球首款搭载鸿蒙OS的纯电轿车、全球首款支持城市道路高阶智能驾驶的量产车”,只剩下了最后的一个。

    愿意和华为深度绑定的,基本都是全新品牌,而且崛起路径十分相似,刚发布都是“订单爆满”,随着时间推移,市场声量迅速减弱,最终销量也就寥寥,所谓热的快,冷的也快。尽管ATIO问界M5前方捷报传来,但类似的话术,在华为的“旧爱”——赛力斯SF5上,大家都已经听过一遍了。

    实际上,伴随问界M5亮相的还有一大堆关于华为在宣传上的争议,余承东为这个“高端品牌”下了许多的定义,比如“在续航上碾压电动车、在性能上碾压燃油车”、“问界M5要用25万元的价格,在外观、设计以及体验上超越百万豪车”,将1.5T发动机与保时捷Macan、奔驰GLC等一系列豪华品牌的发动机进行了对比,而对比的项目并非马力、扭矩,而是压缩比与热效率;“重新定义”分2K屏幕以及Nappa真皮座椅等等。

    华为口口声声“不造车”,但摆出一副要吃透智能汽车红利的架势,想蹭华为流量的主机厂,却可能沦为陪跑的角色。

    华为:我只想做大家的灵魂

    上汽董事长陈虹曾说过:不能接受与华为等第三方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合作,华为等成为灵魂,上汽成为躯体,这样的结果不能接受,上汽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番话可谓“人间清醒”了,但汽车智能化越来越高阶的潮流下,车企要维持“灵魂”完全独立实属不易,要么就像特斯拉、小鹏那样坚持全栈自研解决方案,要么像大众一样,每年砸重金让软件业务部门与博世深度定制开发,或者像吉利、长安、广汽,在不影响基本盘的情况下,和华为、百度合作。

    但更多新品牌,确实更愿意选择把“灵魂”交给华为,换来这个国内科技“一哥”为自己背书、引流。可是,坚持“不造车”的华为,对所有参与的汽车品牌必定不会倾注太多感情,华为对汽车产业的底层逻辑,就是要成为大家的“灵魂”,本质上,还是供应商,而不是品牌推手,即便“亲儿子”AITO,在华为眼中也只是诸多“试验田”中的一块。

    所以,大家不要看到和华为沾边的车就兴冲冲的下订,一台车除了车机系统,品牌、品质、核心技术、服务同样重要,哪天华为破了誓言亲自下场造车,再种草不迟。

    【撰文】许方华

    【作者】

    汽车现场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万次阅读
    183评论
    53赞同
    收藏
    分享
    183评论
    53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