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中国汽车产业30年风云录——1991年

    带你试驾头像带你试驾头像
    带你试驾2021-11-09

    从1991年全国汽车保有量600万辆,到2009年全国年产销汽车分别超过13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再到2020年全国汽车保有量突破2.8亿辆,中国汽车产业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质与量的巨大飞跃,实现了很多人无法想象的辉煌成就。为了详细再现中国汽车产业过去30年的发展之路,我们计划用30期节目,以编年史的形式回顾那些举足轻重的企业和叱咤风云的人物,让各位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国汽车产业近30年的发展脉络。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欢迎各位朋友点赞收藏转发,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万分感谢!


    1991年,全国性的经济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各行各业重新走上平稳快速发展的轨道。就国内汽车产业而言,“底子薄”一直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当年的全国汽车保有量仅为600万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仅为96万辆,而且轿车只占很小一部分。与之相对应的,是改革开放后全国上下如火山喷发一样的消费需求,私人购买小轿车的热情高涨。


    可惜,当年轿车控购审批制度还没有取消,即便私人手里有大把的现金,汽车也不是说买就能买的,通过关系拿到“条子”(配额)以后,需要往返于很多部门盖章签字,然后还要缴纳各种各样的税费,再通过关系上牌,可以说难于上青天。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汽车产量没上去,供不应求导致的市场畸形。


    可能有人会说,国外那么多汽车,大量进口不就行了?事情可没那么简单,因为进口汽车需要用外汇交易,而全国重要的经济建设项目数不胜数,都需要依靠外汇进口大型制造设备等生产资料,不可能都分给汽车,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尽快扩大国内的生产能力。


    汽车生产讲究“规模效应”,当时国家政策主要扶持的是“三大三小”,也就是一汽、二汽、上汽三家龙头汽车制造企业,以及北京吉普、天津夏利、广州标致三家小型汽车制造企业,其他汽车生产企业大都没有规模化生产能力,只能靠手工方式小批量生产。



    这一年,上海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排头兵。元旦刚过,上海举行万人大动员,提出要大力发展轿车工业,使其成为上海的第一大产业。2月初,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大众,给企业上下打了一针强心剂。当时的上海大众桑塔纳(图片|配置|询价),国产化率已经突破60%,听起来似乎不算很高,但是要知道,从1983年4月上海大众组装第一辆桑塔纳开始,到1985年时,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只有2.7%,这2.7%就是轮胎、喇叭、天线、标牌,其他全靠进口。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众的零部件具有严苛的技术标准,而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汽车配件厂家看到这些标准后也只能望洋兴叹。到1987年7月,陆吉安走马上任上海大众董事长,面对高层的压力,他甚至立下军令状,要用三年时间完成桑塔纳国产化目标。到1991年8月时,桑塔纳已经结束进口散件组装,成功实现国产。桑塔纳的国产固然值得庆祝,但是为了给桑塔纳让路,当年11月25日,原来一直以手工方式生产的上海牌轿车正式停产,让无数人唏嘘感慨。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毋庸置疑的老大哥,一汽与大众的合作也在1991年瓜熟蒂落,2月6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一举奠定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未来几十年的决定性优势。为了加快项目进度,在高层领导推动下,包括国家计委等12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到一汽现场办公,帮助解决资金、设备、电力、交通、通讯等各种问题,这样罕见的操作立竿见影,同年12月31日,第一辆捷达A2轿车在一汽组装下线,拉开了捷达在国内大规模量产的序幕。



    跟一汽和上汽相比,二汽此前的生产重点一直是卡车,这一年的4月9日,二汽第100万辆东风卡车下线,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当然二汽不会缺席前景广阔的轿车市场,只不过道路更加艰难坎坷。经过多年的谈判,二汽与法国雪铁龙在1990年12月签署了合资合同,跟一汽和上汽的轿车合作项目相比,二汽的轿车项目规模更大,整车产能规划为年产30万辆,因为投资巨大,国家拿不出这么多钱来,所以雪铁龙不仅需要提供技术,法国还需要提供政府贷款,到1991年6月,法国政府向二汽雪铁龙轿车项目提供了17亿法郎的政府混合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



    说完了“三大”,我们接着说说“三小”。作为中国整车制造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早在1984年1月15日就已经正式成立,后在当年10月确定产品方针,引进1983年才刚在美国投产的切诺基XJ车型,先进行CKD组装,然后逐步国产化。1985年9月26日,首批切诺基驶下生产线,但是由于CKD方式需要大量外汇进口散件,而当时国家外汇紧缺,所以切诺基的生产大受影响,另外切诺基的弱点也越来越明显,比如价格高、配件少、油耗高等,再加上国产化进程缓慢,所以产销量一直不高。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切诺基还是几代人对豪华越野车的第一印象,为后来的美国车企进入国内打了头阵。



    一百多公里之外,1991年的天津也是一方汽车热土。早在1984年4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在天津召开“微型车工作会议”,在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的建议下,决定由天津汽车厂引进日本大发汽车技术在天津建立微型车生产基地,规划年产整车2万辆,发动机3万台。随后在1986年3月,天津汽车厂引进大发1.0升的Charade微型两厢轿车生产技术,当年就生产出第一辆两厢轿车,填补了中国经济型轿车市场的空白,为轿车走入千家万户立下汗马功劳,李瑞环为这款微型轿车起了一个响彻大江南北的名字——夏利。



    同样是在这一年,广州标致也混得风生水起。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广州标致最开始是生产皮卡的。时间推回到1985年,当时国家严格限制轿车发展,而皮卡却不受限制,所以广州市长跑部进京,争取了一个皮卡散件组装项目,促成了广州标致的诞生,从1985年开始,广州标致依靠CKD组装标致504皮卡,因为这款车既有接近轿车的舒适性,又有较强的实用性,所以供不应求。直到1990年4月,国家计委才批准广州标致的二期工程计划,同意其组装505轿车,当时的轿车市场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压力,广州标致505不愁销路,产销量一路飙升。



    除了“三大三小”,1991年还有一些“国家队选手”值得关注,比如沈阳金杯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在7月成立;中意合作的南京依维柯在8月下线;9月,长安汽车的前身长安机器制造厂开始生产奥拓;10月,柳州五菱当年年产微型车超10000辆,累计销售超50000辆。他们的生产规模虽然都不算很大,但已经称得上中国汽车市场上的种子选手,前途可期。


    历史的车轮谁也无法阻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汽车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光靠“国家队”已经无法满足市场。而就在这时,日后撑起中国汽车产业半壁江山的民间选手也开始崭露头角。



    1991年年初,长城开始从事轿车改装业务,这种手工作坊模式游走在政策的灰色地带,当时国家为了治理“散、乱、差”,不允许企业私自生产轿车,当然这挡不住魏建军进军汽车行业的决心,日后生产皮卡“曲线救国”也在情理之中。


    这年的尹同耀已经成为一汽最年轻的技术权威之一,可以说前途无量。当然或许连他自己也不敢想象,若干年后他将回到老家安徽,亲手打造一家全新的车企。


    与此同时,靠卖书赚得人生第一桶金的尹明善正不满现状,想要进入一个更大的行业,偶然之间,他发现摩托车发动机的商机,开始准备转型。


    同样是在这一年,此前靠生产冰箱已经身家万贯的李书福正在深圳大学学习,而他又偶然发现了铝镁曲板的紧缺,顺势成立了浙江吉利装潢材料厂,再次日进斗金。只是不知道他是否与同在深圳大学读书的马化腾擦肩而过?


    此时的王传福在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发明了熔盐电解法进行宝石改色的工艺,开始在国际学术界小有名气。


    1991年的中国,人民已经不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而热衷于探寻更加广阔的天地。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上,日后引领中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企业先后成立,如今已经可以呼风唤雨的企业家陆续闪亮登场,中国汽车产业的美好未来就在眼前。

    次阅读
    2评论
    27赞同
    收藏
    分享
    2评论
    27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