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Stellantis入股零跑,这次卖亏了?

    智选车头像智选车头像
    智选车2023-10-27

    中国车企开始被“反向合资”,找棵大树就真的好乘凉了吗?


    近期,Stellantis集团入股零跑,用15亿欧元投资取得了后者约20%的股权。


    与此同时,双方还将以51%:49%的比例成立一家合资公司来负责中国地区以外的出口、销售等业务。


    此消息一经发布,“中国新能源技术太值钱了”等相关词条随即登上热搜。


    当然这之中,“新能源技术(领先)”是一个关键词,不过“钱”可能更为重要。


    对于当前的零跑来说,谋求新融资是最紧急的任务之一。


    如今,零跑还未能扭亏为盈,并且净亏损额逐年提高。虽然亏损在新势力中不足为奇,但是零跑现在却是其中少数毛利率为负的品牌。


    2019-2022年,零跑的毛利率分别为为-95.7%、-50.6%、-44.3%、-15.4%,2023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为-5.9%。作为参考,2022年“蔚小理”三者的毛利率分别为13.7%、11.5%、19.4%,同时哪吒的毛利率也有5%。


    而毛利率是衡量车企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理论上,毛利率越高,车企的赚钱能力就越强。换言之,在汽车业务上,零跑至今卖一辆亏一辆。


    今年前三季度零跑共卖出8.88万辆车,累计亏损33.59亿元。那么算下来,每卖出一辆车,零跑就会亏损3.78万元。


    这样的表现或许还是因为零跑持续打“价格战”,一方面是今年3月对全系产品降价,最高降幅近6万元;另一方面是不断压低新车价格,使得中型SUV C11、中大型轿车C01的起售价下探至15万元以下。


    与此同时,零跑不断地“烧钱”,也让其第三季度自由现金流出现下滑,较第二季度下滑近六成。在专业人士看来,如果没能继续融资的话,那么留给零跑的时间或许只剩一年左右


    所以,Stellantis集团投资的15亿欧元无疑是零跑的“救命钱”


    和此前大众以7亿美元收购小鹏约4.99%的股权并获得一个1个董事会观察员席位相比,零跑给人“卖亏了”之感,因为Stellantis集团除了拥有零跑约20%的股权外,还能获得2个具有投票权的董事会席位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正是零跑近期市值的低点,对双方谈判或许也有一定的影响,而这或许和欧美车企高管对华电动车呈“抵制”态度脱不了关系。


    无论是大众投资小鹏还是Stellantis集团结盟零跑,都事发突然。


    究其原因,前者或许因为这是跨国车企首次对“造车新势力”投资,而后者除了零跑并不是中国造车实力第一梯队外,还因为Stellantis集团CEO唐唯实此前曾是中国电动车“威胁论”的一大支持者


    去年巴黎车展上,唐唯实就曾公开呼吁欧盟提升对中国汽车的进口关税。今年5月,唐唯实更是表示,欧洲汽车行业需要进行保护,并且欧洲应该学美国对中国电动车进行限制。


    总的来看,海外跨国车企对中国电动车并不友好。于是在今年9月,欧盟宣布对来自中国的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并效仿美国对中国的关税政策。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怀疑,唐唯实的极力反对是为了Stellantis集团能交易出一个好的价格,不论是不是零跑。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唐唯实最终会选择零跑而不是其他综合实力更强、发展更好的品牌呢?


    一方面可能Stellantis集团总结过往经验后,对与体制企业合作丧失信心,因为不管是长安标致雪铁龙、广汽菲克还是神龙汽车,后面的发展都不太顺利。


    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零跑的规模小。相较于与长安、广汽,甚至于与小鹏、理想相比,跟零跑合作,Stellantis集团显然能拿到的话语权要多得多,我想百年车企在新能源的发展上肯定也不想处处受制于人。


    对于唐唯实来说,15亿欧元就能收购零跑20%的股权,简直不要太轻松,因为Stellantis集团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是109亿欧元,就算收购整个零跑也还能剩不少。


    讲个恐怖故事,像这样财大气粗的跨国车企还有很多,国内像零跑这样刚刚走上正轨的新势力也不少


    虽然Stellantis集团目前在中国销量并不高,但是在海外却混得风生水起,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332.7万辆,位列全球第五,现代汽车集团也是同理,此外还有像大众、丰田这样在国内也依旧有着霸主地位的车企。


    “让敌人先去试伤好了,我兜里都是钱……我又没有放弃这个市场,在合适的时间进来收拾你们也是一种策略。”近期跨国车企对中国新势力的投资,不免让人想到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曾经的讲话。


    跨国车企不差钱,现在能留下来的新势力都是已经烧完了一波的钱,并且就算前景不可限量,不过目前的规模相较于跨国车企来说小太多了。


    即使国内车企技术领先又如何?跨国车企或许也能通过“钞能力”分分钟买走“灵魂”。


    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的新势力被海外车企投资、收购,让国内卷天卷地的“烧钱大戏”到最后却给外资做了嫁衣?


    所以最近的两起“反向合资“案例,其实是给造车新势力提了个醒,不要只埋头苦干“卷”技术,要意识到能够活到最后一定离不开资本。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下一个被海外车企入股会是谁呢?

    次阅读
    16评论
    4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