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卷”潮涌动,汽车人才悄然生变

    汽车人才研究会头像汽车人才研究会头像
    汽车人才研究会2023-10-10


    人才的供需之间,总有一条“鄙视链”。那些最受欢迎的人才,往往都站在产业的风口和企业的缺口上。


    汽车“新四化”变革如潮水奔腾,激烈地荡平着过往。

    火热的德国慕尼黑IAA车展上,中国汽车军团在海外大放异彩。与2005年、2007年中国车企参加德国法兰克福车展那会儿遭遇的“屈辱”相比,颇有些“曾经的我你不屑一顾,如今的我你高攀不起”的逆袭感。

    与此同时,国内有“产业风向标”之称的泰达论坛上,一众车企大佬却在诉说新能源车企长期面临的“增量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发改委领导也在“温馨提醒”新能源汽车产业要防范、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风险,台下观众则议论纷纷:“太卷了,卷出了天际!”

    当产业变革裹挟着市场“变天”而来,自主品牌熠熠闪烁的光芒难掩淘汰期的疲倦。煎熬中的汽车行业,相互侵轧的悲哀、时代落幕的眼泪、令人扼腕的叹息、发人深省的反思在汽车圈中回荡。

    产业沉浮变幻中,“卷”潮涌动间,汽车人才也悄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慢下来的脚步,“回归”的薪酬

    年初的“价格战”让2021年炽热的“人才大战”彻底偃旗息鼓。曾几何时,“缺人”成为了汽车行业最热的话题,媒体高喊年薪百万也招不到合适的智能网联人才,一些技术交流论坛也开始探讨人才短缺的破解之道,似乎人才已缺到让技术停滞。

    一年之后,形势急转直下。汽车人才市场供需一下子“调了个儿”。“价格战”取代“人才战”站到行业舆论的风口浪尖。没人再提“缺人”这件事儿,造车新势力早在2022年中期就收缩了HC(预计招聘员工数),传统车企在匆匆“捡漏”补充了必要的人马之后,也悄悄收窄了社招的大门,那些在各家车企来来往往、谋求更高薪酬、更好平台的汽车人也谨慎地放缓了跳槽的脚步。

    脉脉平台上不断有网友劝解离职:“大环境不好,千万别轻易离职,只要日子过得去,能忍则忍,先苟着。”2023年年中,一家传统车企孵化的科技公司离职率从8%降至1.5%,人员不进也基本不出。一些合资企业也不断传出战略调整、人员优化的新闻,比如长安福特、广汽丰田。

    相比2021年的紧缺,2023年人才似乎多得都要溢出来了。破产的企业、关停的厂区、砍掉的项目、收缩的战线,越来越多的存量人才涌入了人才市场。原来“争破头”的汽车软件人才招聘也因为互联网企业的“裁员潮”而变得游刃有余了。

    和招聘热度一样走低的还有汽车人薪酬的涨幅。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经理人组织今年出炉的《2022汽车行业薪酬对标报告》显示,2022年汽车行业人均工资15.4万/人,相比比2021年的14.9万增长了3.1%。

    如果把三年汽车行业薪酬报告的数据放在一起看,我们就会发现尽管行业人均工资仍在增长中,但增幅明显收窄。2021年汽车行业薪酬比2020年增长了两个百分点,升至8%;2022年涨幅又迅速回落了近5个百分点,降为3.1%。2021年人均工资涨幅最高的是准直接人员,达到12.96%,2022年人均工资涨幅最高的是研发人员,却只有5.54%,连前者的一半都不到。

    从薪酬涨幅趋势看,结合当前行业“增收不增利” 的现状,2023年行业薪酬涨幅大概率会延续涨幅下行的趋势。

    数据来源:2020-2022年汽车行业薪酬对标报告

    汽车人才市场变化的不仅是供求关系,还有人才价值的回归。《2022汽车行业薪酬对标报告》显示,虽然2022年涨幅最高的是研发人员,但不同岗之间也是有“温差的”。比如新能源和大数据研发人员人均工资均呈现负增长的状态,尤其是新能源研发人员人均工资比上一年少了1.32万/年,降幅为4.85%。这是2021年“人才大战”引发人才价值虚高所带来的“后遗症”,“潮水”过后,浮高的部分自然就回落了。

    数据来源:2021-2022年汽车行业薪酬对标报告

    近期,智联招聘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汽车产业人才发展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其披露的核心技术岗位薪酬情况,也基本处于正常的区间范围内。

    来源:2023年汽车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海投”的应届生,看性价比的车企

    2023年,增量人才的数量再次高出了天际。尽管每年毕业季,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但2023年却是真的难。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破千万。202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同比上升7.6%,创下历史新高。这就意味着,2022年毕业生还没有消化完呢,2023年又来了一大波。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今年的应届生格外“慌张”,为了上岸,他们选择了疯狂“海投”。校招网站牛客网发布的《牛客智能制造校园招聘白皮书》发现,在对智能制造感兴趣的应届生中,47.9%在春招中向30家以上的企业投递了简历。这使得校招两极分化加剧,37.3%的2023届毕业生仍未收到任何Offer,10%的学生收获了7个以上的Offer。对此,牛客解读道:虽然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但优秀的求职者仍有大量的选择机会。

    校招两极分化严重

    数据来源:牛客智能制造校园招聘白皮书

    但笔者也分明看到了一条鄙视链的存在。“海投”让那些“双非院校”的普通生在“高材生”的降维打击之下,就业之路愈加狭窄。与此同时,“海投”也加大了选才的难度,降低了招聘效率,让车企“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的企业从中收获了意外惊喜——招到了比以往质量更高的人才。比如某二线城市一家汽车研发机构每年校招、社招完成率基本上是70%,但今年的完成率超100%,而且人才质量提升明显:985、211人才比例高出指标25%,硕博人才比例超出指标20%。

    有的企业则表示签约率降低,甚至遭遇毁约,打乱了之前的校招计划,不得不再次补录。某西部车企HR透露,今年,他们陆陆续续收到了一万多份简历,但最终签约的只有300多人。而某一线城市传统车企应届生违约率则达到了20%以上,已经冲破了HR的心理防线。

    据笔者了解,今年车企校招除了比亚迪“一枝独秀”外,大多数车企的校招规模在2000-3000人之间,而真正到岗的可能比实际校招计划还要再少一些。一位国资车企HR表示,当前形势下,没有一家车企敢像比亚迪这样招这么多人。

    除了在招聘人数上谨慎外,“与其招聘最优秀的人才,不如招聘更合适的人才”成为行业人才招聘的新风向。相比从前,车企在人才招聘标准上更加务实,追求更高的性价比。

    曾几何时,国资车企入职门槛很高,“只要985、211”是招聘时不成文的潜规则,但现在这条潜规则正再被打破。不知是出于降本的考虑,还是在招聘计算机、通信类非传统汽车专业大学生“遇冷”时采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抑或是被造车新势力所启发,以能力论英雄而不再用硬性条件去束缚人才,总之有消息透露部分国资车企不再“一刀切”,他们目前更倾向于以专业能力匹配岗位,采用差异化的薪酬,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

    车企招聘更加理性且柔性,这无疑是行业人才工作的进步。


    汽车人的未来,剑指何方?

    人才的供需之间,总有一条“鄙视链”。那些最受欢迎的人才,往往都站在产业的风口和企业的缺口上。

    站在汽车行业人才需求顶端的,毋庸置疑是面向“新四化”的高端研发人才。汽车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一直都在,只是在产业变革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当下,行业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需求更加迫切。

    汽车行业的内卷本质是“同质化”。目前各家车企都押宝“科技创新”,加码“灵魂”,加速构建技术的“护城河”,力图通过创新实现差异化,争夺技术制高点,从而尽快地从内卷的漩涡中挣脱出来。

    据脉脉高聘人才智库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7月,比亚迪在脉脉高聘新发的招聘岗位中,研发岗占比超过71.05%,小鹏汽车的研发岗占比达67.93%,蔚来汽车的研发岗招聘占比也达到55.82%,理想汽车研发岗位占比达77.71%,长安汽车研发岗位的比例超过90%。

    对此,一家头部车企的高管解释道:当前阶段下,发展质量比规模更重要,有了质量之后才有机会扩大规模,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是最重要的。目前尽管车企招聘收缩,但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仍然如饥似渴。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近期招聘信息中,不乏多个需要10年以上从业经验的高端人才需求。

    从调研数据看,中国“新四化”高端人才较为紧缺。以智能网联汽车人才为例,相比美德等汽车强国,中国的汽车智能化人才增长率最高,但资深人士少,人才总数少。为获得高端人才,这两年车企开始学习华为,储备培养“天才少年”。吉利推出“卓越少年”计划、东风祭出“追风者”计划,而比亚迪另辟蹊径“捡漏”,投资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虽然各家打法不同,但都是在笼络储备拔尖的青年人才。

    高端人才的成长需要时间的积淀,即使是“天才少年”。汽车“新四化”风潮兴起还不到十年时间,人才不足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这也恰恰是青年汽车人才的机遇所在:在“新四化”方向深耕,在时间的沉淀中加速成长,做未来为车企甚至产业拨云见日、扭转乾坤的那个年入百万的人。

    除了“新四化”外,汽车人才的另一个成长空间是国际化。

    国际化是建设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如今国内“内卷”严重,急需释放过剩的产能,出海成为企业破局的最好方法。随着各家车企的加速出海,国际化人才逐渐“捉襟见肘”。

    汽车人才研究会今年发布的《中国车企国际化发展及人才现状研究》显示,近两年,车企海外出口销量高速增长,大多数车企海外销量占总销量的10%以上,最高者已达30%以上,海外营收总额也在快速增长,超过半数已达100亿元以上,但车企国际化人才平均占比不足全员的2%,最高为2.4%;人员规模达到1000人以上的仅有2家。总之,车企对国际化人才的储备远跟不上当前海外业务发展的需要。

    车企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普遍处于初级阶段 来源:中国车企国际化发展及人才现状研究

    目前车企对国际化业务的岗位需求主要有4大类,10个岗位类型,包括需求评估类规划岗,营销服务类销售岗、售后岗,生产制造类研发岗、采购岗、质量岗以及后台支持类的物流岗、财务岗、法务岗、人力岗等,尤其对销售和规划岗的需求较大。但可以预见的是,伴随车企的属地化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当下,各家车企都加大了对国际化人才的招聘力度,但据车企的反馈,目前国际化人才在全球市场上比较稀少,人才招聘比较困难。有意向在国际市场上“一展拳脚”的汽车人,可以提升个人的国际化相关能力、增加相关从业经验,奔赴中国汽车产业的“大航海时代”。

    行业人才的“香饽饽”还有那些“查漏补缺”的人才,这在不同车企、不同时期都是不同的。

    《2023年汽车产业人才发展报告》发现,今年 1-7月,国资车企招聘岗位以设计/制造为主,造车新势力企业销售岗位需求较大;电气工程师成新能源车企研发主力,车载系统研发需要更高阶的嵌入式软件人才。其还显示,今年 1-7月,工艺/测试工程师需求增速较快,招聘职位涨幅均超20%。

    此外,汽车人才研究会在技能人才相关课题调研中亦发现,负责设备维保的高技能人才长期处于短缺状态。

    2023年还未上岸的汽车人,机会在哪里?

    除了以上人才需求,汽车人的机会还藏在汽车产业发展地图中。此前有报告显示,新能源汽车人才供需更多集中在华东地区,人才供给和需求在行业中的占比在50%左右。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向二三线城市纵深发展,而这些城市在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储备却相当有限,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2023年汽车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今年 1-7 月汽车产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速TOP10全都在二三线城市,其中,合肥招聘职位数同近比增长近 5成。

    来源:2023年汽车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汽车人才研究会在与车企交流时也发现,因为地域限制,二三线城市车企在新能源“三电”人才、智能网联相关人才吸引方面仍然较为困难。

    笔者认为,二三线城市对汽车人才的强劲需求,未来还将继续扩大。2023年还在寻找机会的汽车人与其在一线城市苦苦挣扎,不如下沉二三线城市去寻找更多机会。


    写在最后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经过多年奋斗,中国汽车品牌在国内市场屡屡力压合资、扬眉吐气,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一路狂飙。

    这似乎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产业变革、经济大环境持续低迷、“价格战”此起彼伏、降本增效……各种因素纵横汇集,让整个行业的工作强度和负面情绪逐渐叠满,行业的水深火热,汽车人无一幸免,2023被迫“升级”为中国汽车工业70年来最“卷”的一年。

    但站在更高处看,“卷”潮涌动,或许是汽车强国路上必经的荆棘与磨砺,是时代对我们这一代汽车人的考验。我们要认识和接纳时代的情绪,带着必胜的信心“赶考”,在产业的风口和企业的缺口上找到自己的坐标,苦炼内功,御“卷”向前,抵达我们心中下一个彼岸。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