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新能源时代:国企全面掉队,一败涂地,历史使命已完成?

    呜呜小汽车头像呜呜小汽车头像
    呜呜小汽车06-25

    核心内容:国企在新能源领域销量掉队、国企的历史作用、新能源转向落后的原因、历史使命接近完成。


    一、先看最新销量

    1.新能源车型销量前十名,有一款车型来自国企:五菱宏光MINI。

    2.新能源轿车销量前十名,有两款车型来自国企:五菱宏光MINI和长安Lumin。

    3.新能源SUV销量前十名,没有来自国企的车型。

    4.20万以上新能源销量前十名,没有来自国企的车型。(最高售价达到20万,非起售价和主销款达到20万)

    新能源销量榜


    新能源轿车销量榜


    新能源SUV销量榜


    20万以上车型销量榜

    二、国企的历史作用

    1、奠定基础:从无到有建立汽车工业体系

    国企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开拓者。比如,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在长春奠基,结束了中国不能造车的历史。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下线,1958年第一辆红旗高级轿车诞生,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从零起步。

    一汽的成立不仅填补了国内汽车制造的空白,还培养了第一代汽车人才,为后续发展奠定了技术、管理与产业链基础。

    2、技术积累:通过合资模式学习国际经验

    合资企业引入关键技术与管理体系
    1980年代起,国企与大众、丰田等国际车企成立合资企业(如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一汽丰田),通过技术转让和合作生产,快速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案例:上汽大众引入德国大众的“六道关口”质量管理体系,成为国内首个通过ISO9001认证的车企。一汽-大众通过国产化项目(如捷达、奥迪)培养了大量工程师,推动国内供应链升级。

    3、产业链构建:培育完整供应链与产业集群

    零部件产业的崛起
    合资企业通过技术扶持与资金投入,推动本土零部件企业从“作坊式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型。例如:上汽大众的“桑塔纳共同体”通过技术反哺,培养了福耀玻璃、万向集团等核心零部件企业。东风公司通过“6+1”核心业务布局(制动系统、智能驾驶等),形成覆盖上下游的零部件体系。

    产业集群的形成
    国企以生产基地为核心,带动区域经济形成产业集群:
    长春:一汽总部所在地,聚集解放、红旗等品牌及数百家零部件企业,成为东北汽车工业中心。武汉:东风汽车推动“一主两翼”战略,构建商用车与乘用车并重的产业集群。重庆:长安汽车依托川渝地区产业基础,形成“整车+零部件+研发”一体化生态。

    4、人才与标准输出:塑造行业规范与生态

    人才培育的“黄埔军校”效应
    合资企业成为国内汽车人才的摇篮。例如,上汽大众被誉为“中国汽车界的黄埔军校”,其管理层和技术人员成为后续自主品牌(如吉利、比亚迪)的核心力量。

    行业标准与管理体系的建立
    国企通过合资合作引入国际标准,逐步形成中国特有的汽车生产规范。例如,一汽的“解放”品牌在商用车领域建立技术壁垒,而红旗则推动高端轿车市场标准的制定。

    三、为何新能源领域国企严重落后民营车企

    1、体制与决策机制的僵化

    决策链条冗长,反应滞后
    国企层级多、审批流程复杂,导致市场响应速度远低于民企。例如,比亚迪推出新能源车型仅需数月,而国企需经多部门协调,错失市场窗口期。

    考核机制束缚创新
    传统考核以短期利润为核心,新能源初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国企缺乏转型动力。2024年前,国资委对三大央企新能源业务考核仅关注利润,导致企业优先维护燃油车业务。直到2024年国资委调整考核方向,聚焦技术、市场占有率和未来潜力,才逐步释放转型活力。

    2、创新动力与研发投入不足

    技术路线保守,依赖外部合作
    国企多采用“半成品组装”模式,关键零部件(如电池、芯片)依赖外部供应商,技术自主性弱。例如,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实现全栈自研,而国企在“三电”技术上仍存在短板。

    研发投入效率低
    尽管国企资金雄厚,但研发资源分散,重复投入严重。2024年数据显示,三大央企新能源研发投入强度为6.1%,虽接近比亚迪(6.5%),但技术转化率低,缺乏突破性成果。

    3、市场策略与品牌建设短板

    产品定位模糊,缺乏用户导向
    国企新能源车型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化尝试(如红旗新能源)因品牌溢价不足、技术竞争力弱而受挫。民企如理想汽车精准定位家庭用户,通过“移动的家”理念快速占领细分市场。

    营销与品牌年轻化滞后
    国企依赖传统广告和渠道,而民企如蔚来、小鹏通过社交媒体、用户社区运营塑造高端形象。2024年北京车展上,民营车企以智能化、年轻化设计吸引流量,国企则多展出现有车型升级版,创新力不足。

    4、历史包袱与转型阵痛

    合资依赖导致自主动力不足
    国企长期依赖合资品牌利润(如上汽大众、东风本田),自主品牌新能源投入被边缘化。2023年数据显示,合资品牌贡献了国企70%以上利润,新能源转型被视为“风险投资”。

    燃油车思维惯性
    国企习惯燃油车时代的规模优势,对新能源“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适应缓慢。例如,红旗新能源车型仍沿用传统燃油车设计语言,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

    5、人才与组织文化制约

    人才流失与激励机制缺失
    国企薪酬体系缺乏竞争力,技术骨干流向民企。比亚迪通过股权激励绑定核心团队,而国企员工更关注稳定性,创新主动性不足。

    四、历史使命是否已经完成?

    以上导致国企落后的原因很难改变,甚至在与华为的合作上,国企也是傲慢低效的,反而导致名不见经传的赛力斯强势崛起,而奇瑞、北汽、上汽的合作项目则命途多舛。尹同跃直言开掉了一大批高管,上汽则出现了自以为是的灵魂论,殊不知自己的灵魂从来都在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手里。现在,即便他们意识到问题,开始改变,也很难彻底改变。所以我认为国企的历史使命已经接近完成。在未来的新能源民用车领域,国企充其量能够活下去,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能发挥的作用与价值已经不大,未来将是民营企业的,是优秀的中国企业家的,而不是国企一群老总副总的。我的建议是:

    1、探索更多与民企的合作方式,像合资时代抱紧外企大腿一样,尊重民企、抱紧民企大腿,无论是与华为合作,还是小米、momenta、宁德时代、比亚迪、吉利.......当年是怎么抱紧大众、丰田......的,现在就怎样抱紧他们吧。

    2、从整车制造转向产业投资,别浪费手里的资金了,积极投资产业链企业和新势力车企吧。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