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smart品牌中国营销公司CEO易寒与CTO羊军接受专访,围绕品牌跨界合作、产品战略、市场定位及未来规划展开深度对话。
作为以“灵感共创”和“温暖科技”为核心理念的汽车品牌,smart正通过多元化布局与差异化竞争,在激烈的新能源市场中探索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01 跨界融合:从品牌联名到技术共创
作为最早探索跨界合作的汽车品牌之一,smart在过去27年中推出了超50款限量车型,其中三分之二源于跨界合作。
与Godiva巧克力、BRABUS、Swatch等品牌的合作,不仅体现在设计层面,更延伸至用户生态与数字化体验。
易寒强调,真正的跨界应基于用户需求共鸣,而非简单的品牌叠加。例如,smart精灵#1(图片|配置|询价)与皮爷咖啡联名的黑金灵CREMA EDITION,以及smart精灵#3与加州潮牌的合作,均通过场景化衍生品深化用户连接。
技术层面,羊军提到与BRABUS的深度共创,从性能调校到活动推广均实现团队融合;与Sennheiser合作的音响系统,则展现了技术跨界的高度投入。
这种“灵感共创”模式,正在成为smart区别于其他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02 产品战略:突破“小车”标签,布局主流市场
尽管smart精灵#1凭借精致化路线在紧凑级豪华纯电市场稳居销量第一,但品牌并未止步于“小车”定位。
易寒指出,“不要把smart想小了”意味着品牌需突破尺寸限制,以设计、科技与智能体验重新定义产品哲学。

此次车展重点展示的smart精灵#5,正是品牌进军中型SUV市场的关键一步。
smart精灵#5采用“方中带圆”的个性化造型,保留品牌辨识度的同时,兼顾主流市场需求。羊军表示,其内饰质感和功能性广受用户好评,四驱版本更集成一键成床等场景化功能,覆盖主流需求。
其四驱版本搭载升级版安全辅助驾驶系统,激光雷达选装率超70%,吸引更多注重性能与智能的男性用户。
易寒坦言,smart精灵#5的认知度仍需提升,未来将通过车展曝光、场景化营销及数字化渠道调整,打开市场认知。
03 销量与品牌价值的动态平衡
面对市场“价格战”与用户需求分化,smart选择兼顾销量规模与品牌长期价值。
易寒强调,品牌溢价需通过产品体验、用户运营等长期建设实现,而非依赖短期营销话术。
尽管新能源车毛利承压,smart仍坚持合理定价策略,例如smart精灵#5 BRABUS版以32.99万元定价,在性能与配置升级的同时保持价格竞争力。
放眼渠道端,smart通过树立销售标杆,推动经销商克服对新车型的“畏难情绪”,尤其在一线城市的高运营成本下,“量”是品牌发展的前提。上海某店长就创造出了单月售出13台精灵#5的佳话。
同时,smart品牌拒绝盲目对标参数,羊军表示:“真正的竞争力来自硬核产品与用户体验,而非片面对比。”
04 技术坚守与用户洞察
技术开发上,smart坚持质量优先,新架构车型开发周期约三年半,小改款则压缩至8个月。
羊军提到,安全是品牌基因,smart全系车型在中保研与中汽研测试中均追求最高安全评分。

针对用户反馈,品牌“小步快跑”迭代技术,如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功能将逐步覆盖全系车型。
用户画像方面,smart精灵#1女性用户占比超70%,而精灵#5男性用户比例显著提升,且更关注智能化与沉稳色系。
易寒认为,这种差异并未割裂品牌内核,用户群体仍围绕“格调新奢”价值观高度重叠。
05 未来挑战:差异化路径与认知突围
面对行业“公式化”趋势,smart选择逆势而行。
易寒也强调说:“进入‘卷’的市场,不代表只有一种成功路径。”
品牌需在标准化战局中开辟差异化空间,例如通过创意内容共创、精准数字化营销,以及强化如营地活动与城市出行场景融合的在地化营销。
值得关注的是,smart正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设计原创性,起诉某车企抄袭精灵#1造型,并呼吁行业尊重原创。可见对于自家产品的设计语言,smart的态度是强硬自信的。
羊军也强调,未来smart品牌的技术实力体现在“有限条件下的极致”,如精灵#1无需后轮转向即实现极小转弯半径,达到产品工程目标才是追求,而非一位得堆砌配置,这也从侧面印证了smart的工程能力。
写在最后:
从跨界共创到中型市场突破,smart正以“open your mind”为全球主张,在坚守品牌调性的同时,探索新能源时代的生存法则。
其战略核心在于:以用户需求为锚点,平衡短期销量与长期价值,在差异化竞争中寻找可持续增长路径。
未来,如何进一步打开认知开口、巩固技术优势,相信将是smart持续进化的关键。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