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印关系似乎迎来“破冰”信号——高层互动增多、贸易谈判重启,而一则比亚迪计划在印度投资100亿美元的传闻,更是让两国合作成为焦点。但在一片叫好声中,不少网友泼了冷水:印度市场,真的靠谱吗?

印度的“诱惑”:电动车野心与市场红利
印度是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人口超14亿,政府近年力推电动车转型,承诺补贴、减税甚至建充电桩。对比亚迪而言,这无疑是块“大蛋糕”。传闻中的百亿美元投资,包括建厂、推新车(如纯电MPV eMAX7、豪华车型Seal),目标直指特斯拉等对手的“空白战场”。

“伤疤”未愈:罚款、政策摇摆的阴影
然而,印度市场的“坑”早有前科。今年初,印度税务部门以“偷税漏税”为由,对比亚迪开出了6300万美元罚单。尴尬的是,比亚迪压根没在印度直接卖车,全是通过当地代理商销售。类似剧情在三星、诺基亚身上也上演过——政策说变就变,罚款说来就来,外资成了“提款机”。

更讽刺的是,比亚迪此前已因政策风险搁浅过10亿美元建厂计划。如今百亿美元传闻再起,网友调侃:印度薅羊毛上瘾了?
比亚迪的冒险:是豪赌还是无奈?
比亚迪的“头铁”背后,是全球化竞争的焦虑。2025年,比亚迪销量目标550万辆,海外市场是关键。印度若拿下,既能对冲欧美市场壁垒,又能辐射东南亚。但风险同样赤裸:印度政府对外资的警惕心未消,技术转移、股权限制等问题随时可能爆发。


中国的启示:合作需要双向奔赴
反观中国,特斯拉上海工厂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一年,政策支持、基建配套全程护航。而印度若想真正吸引外资,需要的不是“割韭菜式”罚款,而是透明的规则和稳定的预期。

中印合作回暖是好事,但企业别被“百亿美元”冲昏头。印度市场这块“金矿”,挖之前得先看清脚下是土还是雷。毕竟,商业世界里,信任比口号更重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