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10年烧掉100亿美金,钱都花哪了?苹果为啥最终还是放弃了造车?

    冷叔笔记头像冷叔笔记头像
    冷叔笔记04-28

    最近这段时间,如果说中国汽车界,最大的新闻是比亚迪降价,那么世界车圈,最重磅的消息,就莫过于苹果宣布终止造车计划。

    2月28日,多家媒体报道,苹果高层在内部会议上公布了这一项决议,原来的电动车部门将缩减改编,公司未来的重心将放在人工智能上。

    这则消息让无数果粉梦碎,但也让众多车企,暗地里松了一口气。

    第一时间,许多电动车老板都在社交媒体做出了回应。

    这里面马斯克的最简洁,敬礼带上一根烟,好像在沉默中带着一丝忧郁,又好像是听到了重病多年的对手,终于蹬腿的消息。

    雷军则是最敬业,本来就天天发微博带货小米汽车,听到苹果造车结束,马上跳出来说SU7支持苹果的车载系统,屏幕能够连iPad。

    隔着屏幕,都能听到雷总算盘声音,打的是哐哐作响。

    而最自作多情的,当属贾跃亭。他表示“非常失望”,说“伟大的对决需要伟大的对手”,还痛心疾首地锐评道:“库克不是乔布斯,苹果放弃造车是个大错误”。

    确实,贾老板都现在这个处境了,还天天嚷嚷着为梦想窒息,苹果就坐在金山上,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了呢?

    实际上,对业内的观察者来讲,苹果造车难产,早就不是什么秘密。

    2013年,苹果便推出了车内IOS,也就是后来的carplay,紧接着2014年又成立了造车的泰坦项目组。

    这时候虽然比特斯拉晚了好几年,但相比后来冒出头的那些国产新能源,苹果的进场时间其实一点儿也不落后。

    但是,从一开始,苹果就面临着“软硬路线”之争:到底是优先发力硬件,造出能跑的整车?还是留力软件,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智能驾驶系统?

    前者就认为,造车造车,总得有车吧?眼看着特斯拉越来越火,咱们也应该赶紧做出量产车,先把市场稳住。虽然苹果以前不是这行的,但是好在财大气粗,砸钱下去,像不像也有三份样。

    但在后者看来,只是做出一辆能跑的电车,对苹果来说意义不大。

    当时的苹果工业设计主管乔纳森·伊夫 (Jonathan Ive)就认为咱们可是苹果啊,造车要么不干,要么就得跟iPhone一样,搞出一台能够重新定义行业的iCar。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苹果造车虽然在路线上有争议,但在定价上却是始终如一。

    在各种新闻报道里,就从来没有低于过10万美金的。毛利率低于10%的生意,苹果压根就不会有兴趣。

    那要在这个价位站得住,光靠果粉给信仰充值肯定不够,苹果汽车必须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玩意。

    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东西才能算是颠覆电车行业?

    答案正是智能驾驶。

    从早期流传出来的概念图里,我们可以看到,苹果的智驾路线非常激进,未来的苹果电车甚至连方向盘、踏板都不准备有,一步到位直接跨入科幻时代。

    而结果证明,这种要做出颠覆性产品的念头,更加吸引管理高层,包括库克在采访也说智能驾驶所代表的智能系统将是“人工智能之母”。

    所以,一心想做AI他妈的妈的苹果,把造车的主要精力就投到了开发智能驾驶上。

    一开始这个项目还有模有样,上千名工程师被招募进泰坦项目组,作为苹果灵魂人物之一的鲍勃·曼斯菲尔德(Bob Mansfield)被任命为主管,同时苹果申请到了在加州的智驾试验跑道,搭载了苹果智驾的汽车演示视频也在不断曝光。

    但后来的发展证明,苹果,也包括全世界,都大大低估了智能驾驶的开发难度。大家渐渐发现,智驾是入门容易,但想要有飞跃却非常困难。

    而且试验是试验,开车是开车,固定的试验跑道,跟随时会出现各种稀奇古怪事件的真实车况,完全是两码事。

    更别说,在技术难题以外,还有一大堆法律伦理上的难题,根本就找不到答案。

    早几年,许多车企都是信心满满,起步都是L4级智能驾驶,谁要说自己是做L2、L3的,那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结果现在是2024年了,真正面市的,其实也就是L2+,L2++,就看车企在宣传上愿意往后头放几个加号。

    而车企们也在“智能驾驶”中间,默默地用小括号加了个(辅助)。而如果哪天不幸出了车祸,那车企出来跟智驾切割的速度,更是比电机起步还快。

    但换句话来说,其他公司智驾发展虽然也不及预期,但是骡子是马,好歹能拉出来溜溜。

    而苹果呢,最先瞄准的还是L5级顶级智驾,也就是完全不用人类操心的无人驾驶水平。

    但七八年下来,始终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一度传出要跟大众开发的无人摆渡车,折腾了一年多时间,同样也是无疾而终。

    实际上不要说实际应用,就算是在试验场,苹果的表现那也是一言难尽。

    按加州交管局数据,2018年苹果的智驾首次纳入统计,结果MPD值仅为1.1,也就是平均每跑1.1英里就需要驾驶员干预一次,在28家公司里,排名倒数第二。

    而这年的冠军是谷歌旗下的Waymo,MPD值超过11000,直接甩了苹果一万倍。

    之后几年,苹果MPD始终上不去。

    去年它的成绩是142,往好听的说,是进步百倍,然而第一名是亚马逊旗下的ZOOX,MPD值已经超过了17万。苹果跟头部玩家的差距实际是越拉越大。

    这样的成绩,别说什么要达到颠覆性效果,就是要说服管理高层,都拿不出手来。

    这也导致造车项目的管理层频繁变动,8年时间里走马灯似换了4任主管,原来满怀信心的L4级智驾目标也一路下调,中间还好几次回到老路,想“实在不行,先造个车出来吧?”

    苹果这样左右摇摆,完全看不出作为万亿巨企,应有的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整个泰坦团队宛如一个超大的草台班子。

    难怪马斯克会挖苦说,苹果就是“特斯拉工程师的坟墓”,专门收留他开除的人去混吃等死。

    的确,为了泰坦项目,苹果是真没少花钱,到解散前夕,员工数量已经有2000多。

    《纽约时报》估计,苹果造车这10年来起码烧掉了100亿美金,也就是700多亿人民币,而贾跃亭跑路的时候,负债是两百多亿,也就是相当于三个贾跃亭。

    这么一对比,同样是造车,贾老板好像也有了性价比不是?

    当然,对苹果来说,烧钱还是小事,真正的问题,是这十年来的机会成本完全浪费掉了,因为在造车项目投入了太多资源,原来苹果的一些优势反而被丢掉。

    比如2011年Siri出现的时候,带给市场的震撼其实一点不比今天的chatGPT差,但十几年过去了,Siri却从AI先驱变成了人工智障,原来出现都是科技板块,现在出现,都是放在了搞笑板块。

    这也让库克在过去一年里,天天被追问,苹果的AI大模型啥时候能做出来?

    直到2月28号的股东大会上,他才公开承诺会在AI开始大规模投资。

    而恰恰是在大会的前一天,苹果终止造车的新闻被披露,显然对苹果来说,不管愿不愿意,都到了要调整战略的时候。

    苹果放弃造车,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还有大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2014年,特斯拉的年销量不过3万台,你能卖出1万多辆新能源,就能挤进全球前十,卖出1千多辆,就能挤进前20,整个市场还相当稚嫩。

    但是到2023年,全球年销量过10万辆的车企,超过20家。

    其中,排名第一的比亚迪卖了280多万辆,第二的特斯拉卖了180多万辆,全球总销量更是达到了1300多万。

    当市场发展到这个程度,就意味着竞争已经相当激烈。

    尤其是中国的车企,这几年从配置到价格,从技术到服务,拼得是血流成河,刀刀见骨。几年下来淘汰的车企数以百计,并且到目前为止,还不断有企业在宣布破产。

    而这样的养蛊式内卷,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让市场的标准大大提高,一般水平的电车根本就进不了消费者的法眼。

    而苹果汽车虽然一直没能面市,但乔帮主余威尚存,招牌一直坚挺,许多果粉都坚信,苹果一定能颠覆市场。雷军、何小鹏他们也都默认苹果藏了大招,都把它当做了隐藏BOSS。

    这样高标准叠加高期待,苹果就算中途改变方向,如果最后推出来的还只是一款普通的产品,那不要说是砸自己的招牌,让千万果粉失望,更是打了一票车企老板的“脸”——闹了半天,原来我们是在跟空气斗智斗勇?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苹果拖得越久,实际上回头走保守路线的可能性就越低。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苹果造车也算是被捧杀了,是被自己和舆论架在了高台上,然后迟迟找不到下来的台阶。

    而2022年末生成式AI的兴起,则成了压垮苹果造车的最后一根稻草。

    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都在全力开发,而苹果股东却还追问,咱们的GPT到底在哪里?

    在这个氛围和背景下,苹果放弃造车,专攻AI也就是成了必然的结局。

    消息曝光后,苹果股价甚至一度上涨了1%,投资者都觉得,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不过对于国内的新能源来说,即便苹果已经出局,恐怕也不值得太多高兴。

    因为作为一个压根没上桌的对手,苹果决定不玩了,并没有改变现有的竞争格局。

    这一年多来,新能源“降价”和“降速”这两条主线,已经非常明显。

    在国内,去年新能源大战几乎杀到了撕破脸皮,还出现了一家车企实名举报另一家车企的超级大瓜。

    然后在最近的这波降价潮里,很多企业同样是被逼到了悬崖,没有了退路,包括小米汽车,现在也跟苹果一样,陷入了拖得越久就越不利的情况。

    而在国外,老牌车企电动化的脚步却在放慢。

    奔驰在苹果放弃造车后没两天,表态要调整2030年“完全电动化”目标。

    在这之前,福特已宣布推迟120亿美元的电车和电池投资,通用放弃两年半生产40万辆电动车的目标,同时它跟本田约定的电车合作项目也宣告终止,大众同样放缓新电池工厂的建设,并表示自己在欧洲的电动车订单,已经从30万辆降到了15万辆。

    这种分化的背后,共同反应的是,新能源汽车依旧不赚钱。

    所以国外车企,要放缓电车扩张速度,还得靠传统油车保证盈利。

    而国内呢,很多把宝都压到了新能源上,就是价格卷疯了,后槽牙咬碎了,也只能继续跟进,要么在这场“剩者为王”的游戏里成为传奇,要么就成为传奇路上的风景。

    对这些车企来说,苹果的放弃,或许也是另外一种的可望不可即。

    你觉得未来新能源会如何发展呢?还会有新玩家入局吗?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