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嘴上说着抛弃激光雷达,市场却很诚实

    首席智行官头像首席智行官头像
    首席智行官03-21

    作者 / 于雷

    今天一款车如果还在重点宣传激光雷达,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落后」。

    相比于BEV+Transformer、OCC占用网络这些近几年火起来的技术,激光雷达出现的时间确实有些早了,听起来更像是上一个阶段的产物。能否实现纯视觉,拿掉激光雷达,才是当前应该讨论的话题。

    当然,这种想法也得益于头部视觉派的出色成绩。比如,特斯拉在最新的FSD V12上,仅靠未经针性喂数据的端到端神经网络,就能顺利处理环岛进出、红绿灯路口、无保护掉头等复杂场景。

    这些似乎都在证实,纯视觉离量产越来越近。

    然而,真实情况却与这样的主流直觉不同,观察供应链数据可以发现:去年下半年,激光雷达装机量突然出现爆发式增长。

    激光雷达卖爆了

    以国内两大激光雷达供应商禾赛科技和速腾聚创为例,2023年销量分别是22.2万台和25.6万台。仅两家之和,就达到了2022年国内市场总出货量的三倍。

    关键的是,这并非是线性增长的结果,而是经过了比较平淡的上半年,之后突然爆发。

    如果只聚焦第四季度,还有一个更惊人的事实:禾赛科技当季销量达到15.1万台,超过前三季度之和;速腾聚创当季销量达到15万台,仅12月就贡献了7万台。

    这其中的核心原因,就是搭载激光雷达的产品数量和销量快速提升。去年下半年开始,小鹏G6、改款P7/G9、新问界M7、智己LS6等车型,不仅将激光雷达拉到20万级区间,更提高了对应版本的渗透率。

    今年开年,又迎来了智己L7、极氪001、理想MEGA、理想L7/L8 Pro、零跑C10等更多新车型的加入。激光雷达车型的门槛,再次下探到16.58万元。

    接下来,还将有更加密集的爆发。

    仅禾赛科技一家,就将在今年二季度增加13款SOP车型和6家SOP ADAS OEM客户,预计出货量环比增长3倍,达到15万台。

    速腾聚创虽然没有给出具体预期,但其定点客户比亚迪,今年已有10余款激光雷达车型的规划,未来还会给20万元以上的车型开放选装,在30万元以上车型中标配。

    可以看出,激光雷达上车的趋势,已经有些势不可挡。

    中信证券预计,2024年激光雷达出货量或将达150万台量级,同比增长160%。

    能量产的城区智驾,就是好方案

    激光雷达快速上车的背后,是当前智能驾驶过度的内卷。

    半年前,智能驾驶还高度依赖高精地图,主要使用场景被局限在道路环境比较稳定的高速。如果想要在城区落地,不仅要采出这座城市的高精地图,平时还要不断更新保证鲜度。每开一座城市,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但第四季度,小鹏率先推送了轻地图的第二代XNGP。除了复杂路口和一些城市道路差异需要校验外,其它都由XNGP自身的泛化能力去应对。城区智驾的开城速度,也由此从之前的数月一城,缩短至最快1-2天开一城。

    这导致的结果是,城区智驾从只能在个别城市使用的小众功能,变成了有能力在全国铺开的大众功能。所以,很多人买车时,即使看到自己所在的城市还不能使用,也愿意提前购买预期。

    事实也是如此:小鹏G6上市首月,Max车型选购比例达到了70%以上;G9上市15天,Max车型大定占比超过80%。

    其它车企看到这种成绩,自然要求自己的智驾产品尽快上车,没有智驾储备的也开始招募团队加紧开发。

    这其实就已体现出对于智能驾驶态度的转变。曾经难以大规模使用,虽然都比较重视,但主要关注的还是技术储备。

    现在,智能驾驶已经变成了可以盈利的项目,所以转为比拼全量推送时间。

    这一方面是想要通过其带动产品销量,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因为迟迟拿不出产品,丢掉在智驾领域的话语权。

    被称作拐杖的激光雷达,恰恰就成了加快智能驾驶落地的有效工具。它不像视觉需要海量数据训练,不断优化模型来提高自己的检测精度,而是可以直接对周围环境进行准确检测。

    「这是一场比拼速度的游戏,激光雷达可以让高阶智能驾驶落地提前至少3年。某种程度上说,激光雷达就是一枚『作弊神器』。」禾赛科技CEO李一帆曾表示。

    不难发现,现在激光雷达几乎成了所有支持城区智驾车型的标配。之前喊过纯视觉更好的公司,现在普遍也都没了声音,甚至还有一些车型的改款,默默加回了激光雷达。

    毕竟,对于用户而言,如何实现城区智驾并不重要,大家在意的只是体验和安全。

    那么,车企到底是通过激光雷达快速将城区智驾落地,还是慢慢打磨纯视觉能力,眼睁睁看着市场被抢走,就很容易选择了。

    「纯视觉」到底好在哪?

    在很多车企看来,到底是选择纯视觉,还是选择带有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方案。本质上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成本问题。

    速腾聚创招股书显示,其2020年激光雷达均价达到22500元/台。这样的价格,就算是单激光雷达+软件成本,也会把单车售价提高数万元。

    当时,智能驾驶还普遍局限在高速道路上。几万元买个小概率使用到的功能,不管是从花销,还是收益来看,都不太划算。

    其实,这个问题就算是有百度Apollo能力加持的极越,也曾纠结过。

    早期极越选择的是12个摄像头+2个激光方案,想通过激光雷达的额外冗余提高安全性。但是,极越最后还是在产品推向量产的过程中,决定转向纯视觉。

    极越CEO夏一平给出的一个解释就是:「我们发现激光雷达是非常精密的器件,从长期运维成本来讲,对智驾或车不是特别友好的零部件。

    但他同时表示:「AI驱动的智能驾驶技术,一定会走纯视觉。因为不可能用模型的方式不停地训练一个个小模型,只有让AI能够更好地做到泛化性的能力,才是真正解决全国都能开、全面覆盖的最核心的技术。」

    抛开激光雷达的极越01(图片|配置|询价),确实也拥有了非常灵活的定价空间。其上市后全系直降3万元,起步价达到21.99万元,同平台的极氪001改款过后,仍要26.99万元起。

    但激光雷达真的就不重要吗?这点可以参考一下没有太多争议的领先产品,L4级Robotaxi:百度Apollo六代车配有8个激光雷达,小马智行六代车配有6个激光雷达。

    事实上,国内车企前几年也曾卷过硬件。

    当时,一些车企将高算力芯片、激光雷达当做卖点,并传播出预埋性能越多,迭代空间越大的概念。沙龙机甲龙发布时,甚至还曾喊话「4颗(激光雷达)以下,请别说话。」

    只是这两年价格战不断,单车毛利逐渐缩进,如今哪怕单台激光雷达成本已经降至几千元,仍是一个不小成本。有无激光雷达造成的差价,很可能就决定一款车型的存活。

    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想不通过激光雷达落地城区智驾。除了像极越这样背靠百度Apollo的公司以外,智驾影响力比较薄弱的车企,就算拿出了一套纯视觉方案,恐怕也很难直接取得用户信任。

    而选择一个华为、小鹏等头部智驾公司都在标配,与城区智驾高度绑定的激光雷达。或许在另一方面,也不失为一种吸引用户的途径。

    可以预见,今年将会是城区智驾、激光雷达的一个巨大机遇。用户的体验,车企和供应商的格局,或许都会由此发生改变。

    但在这种高速发展的背后,其实也潜藏着另一种风险。如果出现恶性事故,将会对用户家庭和整个行业造成重创。

    事实上,目前已有机构将此列为风险因素,夏一平也在春节直播中提到:「许多对智驾的营销都脱离了技术的本质,在安全上有很大隐患,要客观地看待智驾的能力。」

    如何引导用户正确对待全国都能开,避免滥用智能驾驶,正在成为车企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