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国之声中文网接连发表多篇文章,持续关注我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比亚迪在欧洲的动作,比如《比亚迪欲在德国市场加速扩张》,以及《奥地利政府想买中国车,是福是祸?》,文章借用《新闻报》、《标准报》等媒体所谓正反两方面刊发的评论,想表达公正的立场,但实际上表露的却是德国人自己对燃油车落幕的不甘,以及对中国新能源车的“酸葡萄”心理。


实际上,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世界是大势所趋,比如就在几天前的12月22日,经过224轮谈判,比亚迪宣布在匈牙利建设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基地,这意味比亚迪今后不仅仅在欧洲卖车,也会在欧洲造车,中国新能源汽车海外一路高歌。

而西方媒体不应该将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海外视为冲击,而是应该视为机会。一方面,中国新能源车在当地设整车厂,解决了数以千计的就业。另一方面,“中国厂商已经掌控了电动汽车电池市场的2/3份额”、“中国电动车销量更是占到了全球电动车销量的60%“,这些成绩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市场选择的背后,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有着更为全面和先进的产业链,可以为欧洲新能源汽车,甚至是整个汽车产业带来升级。
当初,我们面对国外电动车品牌的强势竞争,并没有害怕,而是积极应对挑战,合作共赢,才能有今天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局面。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坐享其成,可以吃几百年红利的事情,欧洲人在几百年前也算有积极开拓海外的精神,汽车工业基础更是比中国更好,如今何怕之有?

更重要的是,这种全产业链的优势,将有利于帮助当地构建绿色生态圈。欧洲出台燃油车禁售时间表,说明他们有追求绿色出行的迫切内在需求,而比亚迪也有“为地球降温1°C”的环保愿景,再加上现在全球面临战争、航道被切断和能源危机的风险,双方合作才能共赢。此前比亚迪在匈牙利西北部的科马罗姆建立的电动巴士厂,就是这方面的范例。

不管嘴上怎么说,关键还要看怎么做。实际上,德国人已经用脚给比亚迪投票了,此前德国知名汽车媒体就对比亚迪Atto3进行了测试,并给与广泛好评。而在整个欧洲地区,比亚迪的新能源乘用车业务,也已经覆盖了当地19个国家及地区,并连续斩获海外大奖,成为真正的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导者,这说明欧洲的消费者早就明白了“葡萄并不酸,而是非常甜”的道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