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然在商业社会中,学会与对手合作共赢,才能把商业竞争变成一场双方得益的“正和博弈”。
就在今日(11月30日),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与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以 50:50 的股比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运营超级充电网络:到2026年底,合资公司在中国至少建设1000座具备先进技术的超级充电站,约7000根超充桩。首批充电站计划于2024年起,在中国重点新能源汽车城市开始运营,后续充电站建设也将覆盖全国其他城市和地区。

在外界看来这两家的合作有些突兀,毕竟多少年来BBA的竞争就处于“你追我赶”的白热化状态。但或许从全球电动化加速发展开始,所有决策方向都得以转变——在今年8月举办的成都车展上,宝马和奔驰分别发布了自己关于在华建设充电网络的计划。经过三个月的考量以及欧洲理事会通过《替代燃料基础设施法案》后,同属于德国车企的宝马、奔驰,发现从“成本效益率”角度出发,决定在超级充电桩建设上形成合力,以求产生协同效应的最大化。
巧的是,就在这两天,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宣布,特斯拉的超级充电桩将向所有汽车生产商开放,并且不会对使用该设施的非特斯拉品牌车辆收取费用。此举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势必会推动充电基础设施的标准统一化,而且从长远看也能使特斯拉在整体市场扩容时成为受益者。

“卷完产品卷服务”,电动车市场比拼已然进入决赛圈,对于各家车企而言,加速形成自身的差异化竞争力,正在成为一致目标。而如果想缩短布局周期,“风险共担、结果共赢”也可以当下的最优选择。
学会抓住共同利益
当两家巨头企业强强联合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按照公开资料显示,宝马汽车截至今年10月底,已有600家授权经销商配备了充电设施,包括交流充电墙盒和直流充电桩。此外宝马的公共充电网络,也在全国接入超过58万根充电桩,其中包括32万根直流快充桩,覆盖320多个城市,其中大功率充电桩最高支持600千瓦充电功率。

此外,宝马的超级充电站网络已覆盖9个城市,预计到2023年底将建设约50个站。在私人充电领域,宝马将于明年推出新款直流智能充电墙盒,进一步完善其充电产品阵列和提升用户家充效率。
而在奔驰汽车方面,截至2023年11月底,其公共充电服务已接入全国超50万根公共充电桩,覆盖340多个城市及“十纵十横两环”高速公路快充网络。而在今年10月,国内首批同时也是全球首批梅赛德斯-奔驰超级充电站,就在成都和佛山落成并投入使用。而且奔驰首批投入使用的超级充电站,计划将毗邻梅赛德斯-奔驰授权经销商店,以配备4个充电桩的场站为例,单站总功率可高达600千瓦。

从上述资料中,宝马和奔驰联手建设超级充电站的端倪显现——他们的首批充电站选址都基本上落定在成都、广州、佛山等电动车需求量更大的城市,而且超级充电站的功率标准也基本相同,更关键的是,这些超级充电站网络均是面向所有品牌电动车开放的。
重复建设不如共同分摊成本风险,毕竟超级充电站的建设速度相对更慢、成本也更大,一座中小型超级充电站的投入成本至少在200-300万元。而至于未来收益部分,两家车企本就是冲着利好自家车主、销售更多电动车产品的初衷考虑,因此盈利预期也并没有太大,反而能实现投入产出比的利益最大化,才是重要的。
“要致富、先修路”
虽然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具备优势,但宝马和奔驰如今在电动车市场的年销量合计,可能还比不过某些自主品牌一个月的销量。而在两家如此精明的外资汽车企业看来,中国市场电动化进程发展至今,各家车企间产品技术平台、采购体系的差距已缩小,家用充电桩建设问题也已基本得到解决。而远程高速充电设施,以及快速充电装置的不够普及,则成为许多消费者尤其是高端消费群体,因“里程焦虑”而不考虑换购电动车的最大原因。所以抓准这个点,或许能够成为宝马和奔驰在华电动化超车的突破关键。
当然,超级充电桩的建设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周期——我们看到,特斯拉从2012年开始规划“超级充电桩”建设事宜,从2018年6月建成超过1万座到今年建成4.5万座;截至2023年11月1日,特斯拉在中国大陆已落成1800+座超级充电站、11000+根超级充电桩。按照这个体量和覆盖率,其他竞争对手至少2-3年的持续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基本上是做不到同级水平的。
虽然难度大,但超级充电桩也是必须要建的。以特斯拉为例,正是因为它的先发优势,推动特斯拉品牌长期收获了大量忠实粉丝。而更为关键的是,谁投入更多谁就掌握了话语权:特斯拉就利用了自己的大量充电站优势,在北美市场将丰田汽车、通用汽车、现代汽车等十余家车企拉入到自己阵营,统一了当地的充电标准。成为“话事人”,就能决定行业的走向与决策,这种地位带来的受益更是无可限量。
“要致富、先铺路”!一旦在服务体系上形成差异化、高端化,势必也会助推产品的销售,还能进一步扩大品牌的溢价能力。因此同为德国车企的宝马和奔驰,为了将来不在服务配套体系上“显得被动”,也只能联合建立自己的充电设施网络,并会通过加强超级充电、快速充电、一站式互联互通公共充电、紧急道路救援和一键加电等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元化的充电服务产品,以此提升自己在电动化时代的综合竞争力。。
在竞争更激烈前,先转变商业思路
近期我们经常看到此前竞争的车企,在市场卷完后出现了“优势互补、抱团取暖”的现象——华为车BU独立后与长安汽车成立智能领域的合资公司,并且开放股权邀请赛力斯、北汽、江淮、奇瑞等已有合作伙伴加入,甚至还公开向一汽抛出橄榄枝;蔚来汽车先后与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签署协议,快速将两位头部自主品牌车企,引入到自己布局已久的换电站合作体系中。

众所周知,华为和蔚来各自的智能汽车项目和换电站运营项目,都是一直巨亏的。坚持至今,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他们都希望在电动市场竞争的后半程迎来收获期。但这个收获不可能只靠自己达成,从一开始他们的自我定位就是“平台型”的商业模式,从而借用各大品牌的“互相引流”形成自己的IP,这与互联网发展的路径异曲同工。

而且,商业竞争的后半程,往往都是在比拼效率。反映在汽车产业里,就是扩大“规模化、集约化”,才能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就像“平台的尽头是流量、流量的尽头是带货”,大家最终的目的其实都是要更好、更多的售卖产品,因此拉更多人联盟寻找共同利益,也能达到“正和博弈”的效果。

众所周知,如今的电动车市场已经“卷到极致”。据统计,2023年上市的电动车产品至少过百款,而2024年这个数字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就像业内人预判的那样——“没有最卷、只有更卷”。而在竞争更激烈前,转变商业思维和路径,减少敌人数量不失为一个聪明的选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