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作为两任新能源车主,我依旧不建议选纯电动车,说说我的3个理由

    车主看点头像车主看点头像
    车主看点2023-11-16

    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新能源车主,6年换了两辆新能源车,感触颇深,很多事情不要听别人说,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会明白,这些年各种用车场景经历过之后,也彻底看清了新能源汽车。

    6年前,那时候市面上充电桩的数量较少,很多新能源车型还没有快充,晚上一下班就要找充电桩充电,充慢了,第二天还充不满,那时候要说没续航焦虑,全是假话。

    最近这几年,随着三电技术不断发展,续航从300公里到500公里,再到800公里,快充1小时到现在快充半小时,续航基本上已经与加满一箱油的里程差不多,原本想着该满足了吧,但电动汽车的几个顽疾并没有彻底解决,“续航焦虑”这件事依然挥之不去。

    一、充电和日常用车的时间成本太高。

    开燃油车,哪怕是70升的油箱,加满一箱油,结账、开车,整个过程差不多5分钟就可以完成,然而纯电动汽车充电费时、费心,你别看有的车企说快充只需45分钟,这里普遍说的是从20%的电量快充至80%的电量所花的时间,相当于只充了60%电量。

    充电过程中还要看充电桩的电压稳不稳定,如果不够稳定,时间会更长,当电量充到80%之后,开始转为慢充,充到100%,还需要1-2个小时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想要从0充到100%,至少也需要2-3个小时。

    如果没有安装家用充电桩,那只能到公用充电桩充电,有的充电桩离家几公里,充电时只能在车上等着,玩玩手机打发时间,有些浪费时间。

    其实最头疼的还是逢年过节开电车回老家,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的场景,别提有多少辛酸,几个充电桩,十多辆新能源车排着队,排队3小时,充电1小时,一不小心还可能赶不上年夜饭。

    尤其是这几年春节期间,高速路上新能源车越来越多,服务区都是充电高峰,要是不小心错过高速服务区,眼看剩余电量不到20%,此时每隔几秒钟就会看一眼剩余续航。

    不敢开空调,不敢开音乐,不敢加速,只能龟速行驶,就怕在高速路上抛锚,叫一次拖车,省一年的电费还不够,那一刻,不得不承认,焦虑了。

    二、真实续航与车企“标称”续航相差甚远。

    你别看有的新能源车型标称续航里程超过600千米,但真实的续航里程,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气温高低、驾驶习惯、车速、路况、载重等因素影响。

    冬季低温天气,尤其当气温低于0摄氏度以下,汽车动力电池的充放电性能都会受到影响,原本续航600千米,在这种低温环境下,可能要打7折,如果是跑高速,期间开了空调、音乐等耗电设备,那实际续航可能要打5-7折。

    也就是说,实际续航只能预估300-380公里这个范围,如果中长途出行,还要考虑中途会不会遇到堵车,只能保守一点来预估续航里程。

    三、开纯电动汽车感觉“缺乏安全感”。

    相比充电慢、充电麻烦来说,不确定的续航里程更让车主担忧,有的车型,满电出发,前半程续航缩减都呈现一定规律,到了后半程,前一秒看着续航还剩35%,后一秒可能就只剩28%,这种断崖式“掉电”,让车主猝不及防,就怕行驶途中,说没电就没电。

    其次,都知道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很贵,几乎占了整车成本的40%左右,有的车主担心几年后过了质保期,电池寿命不断衰减,到了不得不换电池的时候,估计看到换电池的价位后,直接想换新车了。

    除此之外,日常开车都得小心翼翼,尤其是遇到马路牙子,坑洼路面,如果不小心磕碰到底盘,最好停车,下车查看底盘受损情况,以免吃亏。

    车友圈有车友吐槽,开车过程中底盘被磕了一下,觉得没什么问题,并没有停车检查,之后在4S店保养时,被告知底盘上电池被磕碰,挤压受损严重,需要拆修,维修费高达1万余元。

    这时候车主后悔都来不及,也没法报保险,只能自己自费承担,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开燃油车,底盘被磕碰是常有的事,小磕碰从来不会下车查看,但这种习惯不能带到纯电动汽车身上,时刻都要小心驾驶,就怕磕碰到底盘。

    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如果遇上交通事故,尤其是激烈碰撞这一类事故,动力电池被挤压、损毁,轻则损坏动力电池,情况严重的话,还可能引发短路,起火。

    有些新能源车采用隐藏式门把手,在事故发生后,假设车里的人因为激烈碰撞短时间失去意识,这时候外面的人因为门把手隐藏起来,无法第一时间打开车门,只能砸窗,可能会因此耽误黄金救援时间。

    当然了,前面主要是从续航与安全方面来说,这确实是目前纯电动汽车亟待完善的痛点,或许也是因为这些原因,有的人始终不愿意入手新能源汽车,但是,相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在动力性能、舒适性、外观、功能配置、智能化、辅助驾驶技术、绿牌等方面的优势也很明显。

    还是要一分为二来看待新能源汽车,享受其优势的同时也要能接受它的不足之处,根据自己用车场景来选择,这样买车以后才不至于后悔。

    次阅读
    2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2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