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两个话题。
一个是,是混动还是纯电?增程本质上也属于混动。
另一个则是,是纯电还是氢能源?
这俩话题确实彼此相关,又彼此形成竞争。简单聊聊。
先说混动与纯电。
这里还是上一张图比较好描述,能源动力从燃油过渡到纯电的过程,是从100% ICE(EV占比0%),变成48V微混(EV占比15%左右),到HEV(EV占比30%),再到插混PHEV(EV占比60%),到REV(EV占比80%),到最后的EV((EV占比100%))。

历史有时候是按部就班地发展的,但有时候是爆炸性的,跳跃发展---最典型的,莫过于我们跳过了资本主义,到达了社会主义。
在一个“按部就班”的历史进程里,我们本应该缓慢地升级能源系统,48V先用三年,HEV 更迭5年,再到PHEV,等等等等。
但很遗憾的,48V直接流产了。你们没有听过的故事是,在17-18年前后,有几家头部的自主品牌确实在做48V的项目,但项目还没量产,就直接被砍掉了,因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新能源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48V会出现刚量产就被打压的情况---时不我待,于是19-21年期间,HEV开始规模化地出现了。
更遗憾的是,15-18年期间,丰田、本田的HEV还被称之为“新能源”,“日系混动独步天下”甚至一度甚嚣尘上,且不少人在责问“国产插混就能混补贴,而日系HEV不享受新能待遇,简直是过分至极”,没想到在2020年之后,HEV仅仅火了一年多,大家就开始预判它的下坡路了。
PHEV的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了。
当然,这个过程由于发生的极快,研发的角度看到的事情又超前于市面上3年左右,导致舆论在各个层面上的断层极为严重,有许多人还在坚持“燃油时代”的好;有许多人已经开始在尝试讨论“混动还是增程好”的话题,尽管他们没有弄清楚增程到底意味着什么;同时也有第一批先锋,成功迟到了纯电的螃蟹。
我们不是从0%,一点点加到100%的,也很难说我们到底处在50%,还是80%的进度。因为当前的形态来看,其实局部10%,局部70%,局部100%的---这是“快速更迭”带来的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但为什么我们要“快速更迭”呢?只有想清楚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看到,混动与纯电的前景。
只有一个答案,就是“能源自由”。
从今天看,全世界对石油的依赖还相当严重,而石油与美国的绑定不言自明,我们自己的油田产能是相对稳定的,但自从2010年以来飞速发展---你可以预期到我们对原油进口的依赖程度,肯定是与日俱增---我们进口石油的比例,在70%左右。

很多人还不了解的一个概念是,国家战备储油---意思是,当一个国家被全面封闭的时候,内部石油够用多久?大概是在16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只有50天左右的储备能力,而发达国家通常要求到90-150天。当时我们的计划是2020年达到90天,也就堪堪达到了一线国家的下限而已。
但反过来,我们国家的电力目前是相对充沛的,充沛到可以外溢的程度。在和平的时期,很多人对这样的事情不以为然,怎么会打起来呢?但是自2018年以来,国际形势大家都知道了,不需赘述。
能源自由,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从烧油到用电的转变,是大背景下必须要实现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你就知道纯电为什么是未来,而且不容置疑,不可逆转了。
你可能会问,那中国有这个需求就中国搞呗,欧洲系、日系不搞就不搞了啊。
这里涉及到另一个背景,就是“市场”。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了,和美国+印度+日本+德国+巴西的总量,差不多处于一个数量级,你说全球半壁江山一点都不过分。中国决定的趋势,就引领了全球的汽车市场趋势,毕竟有哪个汽车品牌,敢说自己不在乎中国市场呢?
为了中国市场,你要不要单独开发新能源?为什么大众要与小鹏合作?为什么奥迪要找上汽合作?背后都是“不愿意放弃”利润奶牛。所以,尽管各个国家的能源逻辑不同,对纯电、混动的看法不同,但是在大势之下,都无法独善其身,最终就拉着所有人上了这条船了。

那么,在看懂了“纯电”是大势,也是未来的话,混动的意义在哪里?
是能源革命过程中的“软着陆”。
毕竟我们过去都是石油导向为主,交通行业还无法离开燃油----你不能用短短5年7年的新能源爆发,就去替代过去三十年、五十年的燃油底蕴。整个产业链会经历巨大的阵痛,以及,今天纯电在寒冷的东北,在炎热的地区,在荒无人烟的西北,也都依然存在着场景受限,这背后是“交通”真正能否继续维持,以及千千万万人的“就业”能否得到保障,因此无法一蹴而就。
这个过渡的形态,就是混动。
给你时间,给你机会,让传统的转型,让新生的成长,我们会一起在新世界里相遇。
那,混动会坚持多久呢?
就回到了我们最开始提的话题。
我首先要说的是,所有对燃油还有期望的人,首先都可以断了这个念想。
目前主机厂在研的新车型,几乎停止了所有的燃油车型研发,这意味着三年、五年后的新车型,没有燃油系列了。在研车型当中,HEV目前大概占3-4成左右,主要是先前立项未完全量产的,PHEV+REV要占到6-7成。可以预期的是,2024年下半年开始,插混在国内即将遍地开花。
新能源的渗透率,将在2027年左右反超燃油,并在2030年前后上涨到可怕的80%。
在此当中,混动与纯电的比例,大概会在1:2左右---纯电将维持绝对的强势。
为什么我不对所谓的“混动”、“增程”做区分呢?
他们本质上都是同一种车,可以插电,纯电续航100公里左右,也可以烧油,只不过技术形态不太相同,它们之间的纷争,过去两年大家已经吵得够多了,其实这不算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由问界+理想挑起来的“话题”。对这两个车企来说,只不过在一个特定的时期,通过舆论抓到了一个细分领域的机会,但从整体看,插混+增程的总量,很难突破市场40%以上的占比,实际上是存在瓶颈的,他们在未来需要做更多的技术储备,甚至“转型”,否定自己过去的言论,不信大家可以走一步看一步。
也是在2030年前后,纯电会开始成长为市场的主流,并逐渐到达顶峰,燃油+混动,就此下坡---一定要注意“软着陆”,我们不会一夜就禁掉这个那个的,所以燃油、混动,都会长期存在。
为什么是2030年呢?
因为这是两碳的第一个里程碑,碳达峰。从目前来看,至少在2035年之前,纯电都有着绝对强势的地位。
那么我们聊聊第二个话题,纯电,还是氢能。
为什么我们要看氢能?其实我在其他答案也提过。
毫无疑问地,氢就是终极能源。
很多人会说氢不成熟,终极能源不是核聚变吗,等等,这取决于我们看问题的时间尺度。
当前的主流能源各有各的问题,所以我们依然需要互相组合不偏废。抛去不可再生类的化石能量,相对清洁的水电,利用的是地势的高度差,大多能盖水电站的地方都盖满了,潜力不大。看似美好的核电,其实离不开铀矿,而铀不仅有限,废料也是问题。至于核聚变,不提要多久才能商业化,也还得考虑地球的“热平衡”,想想短时间内在地球内释放一种超级大量的、从来没有过的热量,会发生什么?
但为什么是氢呢?
因为氢在元素周期表里,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它可以对外跃迁的电子数量达到了100%---它的外层只有一个电子。而可迁移的电子数量,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因此也可以说是能量载体的关键。在这种思路下我们可以看到“碳”为什么那么优秀,然而氢始终有着绝对的优势。

以质量密度看,“氢”一骑绝尘。

不过氢作为二次能源,很多人会说那直接用电多好,用电制氢效率不是更低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真正取之不尽又没有环保负担的是太阳能,可考虑黑夜,时间就只有一半,更不提阴雨天。再考虑到用电高峰,需要提前在波谷时储电,光伏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所以光伏目前一般都是分布式能源。
可是,就因为光伏不合适并网,就彻底不利用太阳能了吗?那不是更浪费吗?所以氢在这里实际上起到的是“储能”的作用---通过太阳能光解水制氢,又或者光伏发电,再电解水制氢,它的意义和电池是一样的,而且没有废旧电池的烦恼。
如果未来我们可以大规模地利用太阳能,氢就是我们的终极能源。
能源改革极难,氢能源的产业如今还很不成熟,成本极高,我们需要找到一种“需求端”的应用场景,才能真正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如果有大量的人“用氢”,那就有大量的“运氢”,背后就有大量的“储氢”和“制氢”。“汽车交通”作为一个强大的驱动力,可以让产业链自发地提高自己。但产业链形成燎原之势以后呢?
想想今天的化石能量,就知道了。除了汽车以外,还有工厂里的、家里用的天然气、煤气等等,最终都可以被“氢”所替代,煮菜是氢,洗澡热水是氢,打火机是氢。
氢能源汽车,只是星星之火,但我们希望可以燃成燎原之势。

我们最终想要的是“氢能源社会”。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理解“氢能源汽车”的意义。
也就是说,从2035年往后看,我们想要的未来,毫无疑问地,是氢能源。
很多人觉得氢能源就是“燃料电池”,实则不然,氢能源的实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氢气和二氧化碳,合成甲醇,燃烧后生成水、二氧化碳,整个反应过成二氧化碳是守恒的,那本质上对直接烧氢气没有什么区别,依然是碳中和路线。
氢气、氨气、甲醇、乙醇等等,都是当前学术界在探讨的可能路径。到了这里,你就能认识到,除了燃料电池,其实还有氢发动机、氨发动机、甲醇发动机,等等。

一汽、广汽、吉利,可纷纷在这个事情上做文章呢。
咦?是不是发现了什么不对?
当你跳过纯电这个阶段去看未来,发动机竟然活下来了?还变成了一种更为科幻的技术?
这就是“时间尺度”的问题。
所以一定要“软着陆”,一蹴而就,很可能会把自己的腿打瘸了。这种氢能源愿景的任务,目前主要就是传统行业在承担,他们都有着非常紧迫的转型意愿。
拿燃料电池、氢能源发动机对比的话,表面上看大家都知道燃料电池效率高,成本贵,如何如何,其实这个观点是错的。
燃料电池所谓的“高效率”点,是指功率最小的怠速点,意义不强。同时效率上的计算方法,还忽略了BOP系统上的损耗,忽略了从“焓”到“吉布斯自由能”之间的过程,如果我们从全路径,能量存储介质,到汽车轮端去看这个“综合效率”的话,燃料电池与氢能源类发动机相比,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势。

但反过来,发动机与燃料电池相比,可靠性、成本,却有着绝对的优势。
所以未来氢能源我们会选择哪一种路线作为主流,目前也未可知道。只不过今天我们还处在非常早的阶段,大家对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可能性,都还没讨论清楚,所以,多条腿走路吧。
那么,氢能源什么时候会变成主流呢?
这会是一个极其长期的事情,因为“氢气”相关的技术,实在都太难了。要等它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链,要很久。至少在2035年之前,我们都无法看到这个拐点,我个人预计大概是要到2045年前后,才能看到“氢能源”真正开始快速爆发的过程。
因为那时候,我们距离第二个双碳目标,“碳中和”,已经比较近了。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变成,氢能源会取代纯电吗?
答案是不会。
而且我又回到了前面,体验过“三电”的人,大体上都会提到,三电在低速动力性、经济性上的优势,但大家也会提到三电在高速动力性、续航上的问题。
高速动力性与续航,反过来就是混动的优势。
所以如果你说现在这个节点,2023年,我会告诉你,插混就是最好的形态。
但是不论是燃料电池也好,还是氢能源类发动机也好,我们大体上也是需要借用“混动”形态,来做一定程度上的取长补短---不是说燃料电池不能做“纯能源”类的汽车,而是你没有必要难为自己。如果说“混动”对市场来说是更好的选择的话。
这时候你再回头看,你会发现,氢能源和混动,是可以共存、共生的。
这就意味着氢能源和三电其实是非常紧密的关系,氢能源的爆发,并不会对三电产业形成什么打击。
以及,“纯电汽车”,彼时也将长期存在---因为动力电池,在氢能源社会里,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储能形态。
那会是一个多种能源、多种形态并存的未来,而不是非黑即白的未来---当然了,舆论是舆论,我相信那时候大家吵架的话题,和今天不会有两样,因为人性是不会变的。
比如说,“纯电没前途!我就要氢能源!”,“插电氢混,和增程式氢混,谁更有前途”!
等等等等。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真实的世界不会以我们的个人意志转变。
我们会看到混动的兴起,纯电出现更大规模的爆发,再到市场的稳定,以及氢能源的开始。
不论是哪一种技术路线,它们都会同时存在,只不过比例上会有所不同---你还需要认识清楚的是,纯电和氢能源讲的是“能源类型”,而“混动”讲的是“能源调配”。
但不论如何,燃油时代,是真的要过去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落下帷幕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