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为什么大家都不满意系列之:网约车

    小知科技头像小知科技头像
    小知科技2023-12-05

    心血来潮我想写一个关于大家都不满意的系列话题,先讲讲我从事的网约车行业。

    作为衣食住行四大基本需求,出行是大众绝对高频的需求,可以说是刚需了。

    但为什么大家好像都不满意呢?

    乘客觉得打车难,司机服务不好,价格贵,有时候还很危险。

    司机觉得订单价格低,收入不好,工作时间长,平台吸血。

    而平台呢?

    平台说自己很无辜,不是吸血鬼资本家,都亏钱。

    那确实至今还没有一个平台盈利,都在亏损。

    那这个三角里面都没人得到好处,是不是商业模型根本就不成立?

    网约车行业就不应该存在?

    不是的,我直接说一个暴论:

    乘客是这个模型里面的既得利益者,司机和平台某种程度上都在亏本服务。

    为什么说乘客是获得了利益呢?

    因为打车出行本质上是一个奢侈品,而在我国,变成了一个平价消费,乘客用低价获得了原本远高于这个价格的服务。

    因为低价,所以司机赚不到钱;

    因为低价,平台无法盈利;

    因为低价,平台无法严格要求司机执行好服务。

    那为什么不能提高价格?

    这里又有两方面的问题:供需关系和行政干预。

    供需关系的失衡

    中国政府对于创新一直秉承着较为宽容的态度,很多人可能听到会嗤之以鼻,但这就是反常识的真相。

    无论是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网约车等,都是先放后管的策略。

    对于网约车也是一样,从最早滴滴、快的开始做出租车运力,到Uber进入国内将私家车纳入平台运力进行服务,都没有一关了之。而是给了足够的空间,甚至容忍冲击国家管理等出租车行业,最后再容纳管理。

    但是在这个放任的过程中,网约车的数量急剧攀升,特别是后疫情时代飙升的网约车司机数量,则又是不能展开深入的话题。从交通运输部披露的数据看2023年网约车司机数量已超过550万,对比2021年增加了一倍多,而网约车的用户规模却比2021年还下降了……

    现在多个城市官方都发出了网约车市场饱和预警,举个例子:

    苏州官方:

    日均订单量47.32万单,单车日均订单量为14.08单,单车日均营收约348.03元,单均营收约24.72元。

    重庆官方:

    日均总订单量46.8万单,日均出勤接单车辆约3.2万辆,单车日均接单14.5单,日均营收(流水)约409.5元

    我们按照重庆的司机收入简单算笔账(不要杠,按照平均值计算,各地当然会有差异):

    净收入:这里收入都还是抽佣前,按照平均抽佣23%计算,平均司机每日到手315元,这就是司机全部收入。

    支出:租车每月按照低的3200元/月,每日107元租金成本,充电成本40元,硬性的成本就是147元/天

    净收入:168元/天。但租金每天都要付,不出车就没收入。按照这样的收入情况,一个月无休每天12小时以上都只有5千左右的月收入。

    当一个司机每月无休每天劳作12-15个小时,却只能拿到5千左右的收入,这个行业是不是已经是一个不健康的状态?

    司机数量就是网约车的供给侧,我们都知道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就会降低。而平台为了能刺激需求会想办法拉低价格,渗透更多用户,这就是为什么会有拼车、特惠一口价、花小猪等产品的产生。

    高德的异军突起更是牢牢抓住了价敏用户这个基本点。

    行政手段的制约

    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明明网约车数量已经非常多,但是在早晚高峰和一些极端天气的时候,还是打不到车。

    这种感觉是对的。

    之前讲过供需失衡,但这是总量的供需失衡,在一些极端的时间点,还是供小于需。互联网行业把这个叫并发数,也就是在短时间内同时发生的事件事,例如在早上大家都打车就是一个很常见的并发事件。

    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是完全用价格来调节供需,供大于需就降价,供小于需就加价。

    网约车平台发展初期大家都是如此执行,其中的鼻祖Uber进入中国后也带来了这一种算法,所谓的根据供需数量实施调价。


    用网约车历史比较早的人应该有印象,每逢暴雨各家打车APP上显示2倍甚至3倍的溢价。但这种策略确实对成单率提升帮助非常大,随手查一个2016年的新闻:

    滴滴当时透露的口径是动态调价让在暴雨时的成单率从50%提升到了82%,高价调动了更多司机来接单,让愿意出价的人顺利出行。在当时也没有规定最高的溢价标准,因此没有明确的封顶价格:

    从平台的角度来说,动态调价是经济学的完美体现,也有利于乘客和司机两端。

    但我们的国情注定无法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完全用价格来决定。滴滴上线动态调价后几乎每一次暴雨等天气都会上新闻,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滴滴后续还做出了动态调价倍数、加价定额双重封顶1.5倍的策略。但这个系数是无法完全反应实时的供需关系,它的作用其实很有限,依旧会招来骂声。

    转折点在2019年7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深化道路运输价格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网约车经营者应当明码标价,合理确定计价规则,主动公开定价机制和动态加价机制,网约车平台公司调整定价机制或者动态加价机制,应至少提前7日向社会公布。

    依照这个管理办法,各地在管理网约车时要求平台进行价格备案,加价被视为重点管理对象。因此现在大家看到的网约车的价格,都是经过备案的,一般最高价即备案价例如早晚高峰时,其余平峰时段向下打折。

    滴滴后来也上线了排队机制,在高峰期用排队这种理论上最“公平”的方式来解决供需失衡,对于平台来说算是最折中的方案了。

    如何破局?

    当我们在想如何破局或者如何改进的时候,我们要确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我们才会觉得已经可以满意了?

    让我们把视线放到国外,全球不仅只有中国,其余国家也有网约车行业,特别是发达国家。全球网约车的领头羊Uber也不是一方风顺佛挡杀佛的,在进入欧洲市场时就遭遇了严格的监管和打压。

    例如在英国,Uber被要求司机不能与平台仅为合作关系,平台要将司机视为员工,这就大大增加了平台的成本。成本增加后Uber也不能随意用低价来占领市场,在英国逐渐形成了出租车(black cab)、电召车(mini cab)、网约车(Uber、Bolt等)三类出行工具,各自都受到严格的监管。

    三个类型的价格也是泾渭分明,价格依次降低,但即便Uber普通车型的价格也相当于18元/公里(对比下滴滴豪华车10元/公里),考虑英国年收入中位数28万人民币,也是奢侈品。因为英国开网约车的司机少,供给少,价格自然贵,英国的司机基本上每天上班8-9小时(5天),平均年收入达4-5万英镑。

    在美国也有强大的美国工会,Uber司机也要求被当成员工。你也许经常刷到有人在美国开Uber多赚钱之类的,通过Uber的财报查询,在洛杉矶打车平均价格为4.8元/公里(介于滴滴专车和豪华车之间),这个价格也不便宜。当然司机收入没有短视频说的那么美好,洛杉矶的全职司机年收入3万-5.4万美元之间,每天工作8-9小时(5天)。但这个工作时间和收入,在美国是妥妥的中产,和其他白领并无区别。

    现在你感觉发达国家的网约车行业如何?是不是你期望的那个样子?

    欧美发达国家的网约车行业完全遵从市场经济的供需关系,因为供给少(劳动力少),所以价格贵。当然他们的司机的服务会好,而且也不会像我们很多网约车司机一样生活过不下去。

    我们国家因为有极其过剩的司机供给,不会短期就变成欧美市场的样子。

    但我们的网约车行业其实也有着缓慢的变化,特别是行政的力量逐步显露。

    很多城市开始从多个方面来提高网约车的门槛,从限制网约车指标(三亚、大理、上海、北京等)、提高网约车证申领门槛(杭州仅新能源新车可经营网约车)、要求司机双证上岗等等,都在提升网约车的进入门槛。

    一方面来说,会大量减少盲目进入这个行业的司机数量。

    另一方面,网约车的价格会逐步提高,以前低到尘埃中的价格将很快成为历史。

    但未来会如何,只有时间知道。

    ————

    关注我,持续更新关于网约车出行、新能源车、AI大模型、互联网金融等领域观点。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