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英特尔寻求分拆上市,Mobileye或“止步”汽车芯片巨头之战

    高工智能汽车头像高工智能汽车头像
    高工智能汽车2022-03-21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汽车行业迅速成为芯片厂商新的竞争战场。这其中,英特尔、英伟达和高通是毋庸置疑的三家代表性企业,并且各具特色。

    此前,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Mobileye仍以36.29%的市场份额排名2021年度中国市场前装ADAS视觉感知芯片/算法方案商份额第一。

    Mobileye,作为辅助驾驶视觉感知时代的创立者,2017年被英特尔以153亿美元收购。官方数据,2021年该公司拿到了30多家车企的41项新订单,营业收入达到1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约40%,并创下了新的纪录(合同期内涉及约5000万辆新车订单)。

    本月初,英特尔正式宣布,已经向美国SEC提交拆分Mobileye进行IPO的相关文件(外界认为,上市估值在500亿美元左右)。这意味着,Mobileye后续将更加独立自主开拓汽车业务。

    英伟达,以GPU“立身”自动驾驶赛道,并借此拿下前装高阶智能驾驶的多个品牌合作订单。奔驰、沃尔沃、蔚来、小鹏、理想等等车企,正在推动Orin平台成为高端市场主流。

    高通,则是抢了Mobileye三个客户(通用汽车、长城和宝马),这家芯片厂商的优势也更加明显:座舱、智驾、联网,三大业务通吃,也就是其提出的数字底盘(Digital Chassis)概念。

    目前,这三家公司都在“强力”推动在智能汽车赛道的广积粮、高筑墙。

    Mobileye寻求改变过去的“黑盒”交付模式,面向域控时代的开放策略已经板上钉钉。同时,这家公司也在布局自己的另外两个传感器,4D成像雷达和FMCW激光雷达。

    英伟达则是继续推动大算力+软件定义战略,除了优势的GPU,该公司也在强化基于Arm架构的CPU产品线完善。同时,完善自身的软件堆栈以及通过与车企联合开发软件寻求“分成”的模式,已经逐步得到市场的认可。

    高通则是通过收购Veoneer的软件业务,来继续完善数字底盘的一站式的开发模式,目的也很明确:简化不同类型车企的新车功能开发进度,甚至提供交钥匙方案。

    一、被围堵的Mobileye

    公开资料表示,英特尔强调此次IPO并不会导致Mobileye现有管理团队的调整。一方面,现有大部分高管团队将继续留任,Amnon Shashua将继续担任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同时,去年英特尔收购的Moovit(交通数据平台)以及从事激光雷达和4D雷达开发的英特尔技术团队和其他相关项目将成为Mobileye上市主体的一部分。

    除了已经在极氪、宝马量产的EyeQ5,Mobileye在今年初推出了专为自动驾驶打造的EyeQ® Ultra™系统集成芯片,176 TOPS的算力,基于第七代EyeQ® 芯片技术架构。

    此外,与EyeQ® Ultra™同时推出的还有两款用于ADAS解决方案的全新EyeQ系统集成芯片——EyeQ® 6L和EyeQ® 6H,基于7纳米制程工艺,在不牺牲算力性能的情况下强调能效比。

    Mobileye认为,他们能够在两颗EyeQ5芯片上运行整个SuperVision(纯摄像头方案)系统,在数量级上远低于其他竞争对手谈论的算力或TOPS指标,这得益于其在芯片软硬件协同设计上的先天优势。

    为此,Mobileye透露,正在打造一个强大和重要的中国本地化研发团队,比如,在极氪的量产案例中就采用了这种模式。“这对Mobileye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后续,通过跟极氪的深度合作,Mobileye还将在中国首次落地面向个人的消费级L4级自动驾驶。搭载六颗EyeQ® 5,搭载冗余感知系统、RSS驾驶策略和地图众包(REM™)技术的开放协作新模式。

    和英伟达、高通不同,Mobileye更强调在细节上“抠”差异化。

    比如,服务于三个不同的价格梯次和ADAS级别,高端产品(5nm的EyeQ Ultra)寻求低成本的L4赛道,EyeQ6H服务于L2+和L3,而EyeQ6L则满足对成本极为敏感L1和L2市场。

    受益于短期的ADAS前装高成长期,Mobileye仍然可以稳住市场份额,但资本市场给出的估值,更多是考虑未来。即便2022年该公司的营收可以突破20亿美元,按照二级市场水准,市值最多在200亿美元上下。

    这意味着,剩余的300亿美元市值需要面向未来的自动驾驶市场支撑。首先,Mobileye就会碰到“算力”的门槛。毕竟,只有类似苹果、特斯拉这样的闭环自研模式,才不需要纠结算力数字。

    过去几年,Mobileye缓慢的技术迭代速度,让一些车企选择“逃离”。即便姗姗来迟的EyeQ® Ultra™,单芯片算力也仅仅只有176TOPS,不及英伟达Orin-X的254TOPS。而英伟达下一代Atlan,单芯片算力更是高达1000TOPS。

    更致命的是,Mobileye的传统黑盒模式+Tier1绑定式合作策略。这对于具备自研能力的车企来说,无法接受继续合作。

    今年1月,理想汽车CEO李想在微博表示,“由于无法满足我们智能驾驶全栈自研的需求(最重要的感知算法是黑盒子),我们在2020年底停止了和Mobileye的合作,开始使用地平线的J3芯片开展智能驾驶的全栈自研。”

    而一旦车企拥有了完整感知能力和数据,可以很轻松地使用用类似特斯拉的“影子模式”,通过数据回传,模型训练等途径来实现各种算法、功能调优,完成快速迭代。

    另一个案例,就是宝马。

    按照计划,宝马已经与高通、Arriver Software(高通收购的软件业务)达成了一项关于自动驾驶技术开发的长期合作协议(此前,宝马也和Mobileye有类似的合作)。

    两家公司的合作从满足新车评级的基础ADAS、L2和L3级功能,其中最关键的是,后续方案的开发是基于宝马现有的自动驾驶软件堆栈(去年搭载宝马iX首次推出),并且高通平台允许算法的快速平移以及裁剪开发。

    显然,市场选择的多样化,让不少汽车制造商有了更多可选项。而Mobileye过去数年积累的市场先发优势,正被竞争对手逐渐蚕食。这其中,除了英伟达、高通,来自中国本土市场的芯驰科技、黑芝麻智能等对手,也不容小视。

    二、止步汽车芯片“巨头之战”

    与英特尔“分手”的Mobileye,显然也预示,英特尔+Mobileye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两条赛道并行前行的可能,宣告“中止”。

    实际上,在座舱赛道,英特尔、英伟达、高通都有涉足。但近年来,高通座舱平台几乎“席卷”高端智能数字座舱市场,8155几乎成了主流座舱域控计算平台的“代名词”。

    这背后,实际上是未来跨域电子架构的主流趋势。

    过去,在ADAS和座舱芯片的选型上仍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芯片厂商在两个细分市场的份额差别也很大。但未来座舱域与自动驾驶域在主芯片选择上,可能会运行在同一个SoC架构上,原因是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

    比如,特斯拉正在与三星电子合作开发5nm芯片,原因是FSD系统处理的数据量将急剧增加。这款5nm芯片可能同步更换目前刚刚上车的AMD座舱计算平台。

    “这两个SoC都支持一个GPU(或多核GPU)、许多DSP和AI加速器。然后,上层是软件架构,支持多个容器、多个虚拟化分区。”高通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然后,在哪个域运行软件或应用程序取决于汽车制造商的选择。例如,可以在数字座舱域上运行DMS,但也可以将DMS迁移到自动驾驶SoC上。“我们就是可以支持这种做法,没问题。”上述负责人表示。

    实际上,英伟达也在重新强化在座舱的“统治力”。毕竟,GPU对于无论是人机交互优化还是未来的车载游戏,都是拿手戏。

    比如,英伟达将在2024年推出Drive Hyperion 8完整软硬件堆栈系统,作为一个可量产平台同时也是开放和模块化的,客户可以把计算硬件、中间件到自动驾驶、人机交互及智能座舱等多个模块进行组合。

    预计,上述平台的首发将是奔驰的下一代可进行整车OTA+软件付费订阅的新车型。这其中,英伟达推出了Drive Concierge(人机交互平台)和Drive Chauffeur(用于接管驾驶任务)两个软件平台,并开放给车企定制开发。

    其中,Drive Concierge可以响应基本和复杂的自然语音交互请求,并根据每位用户的声音进行定制,为车上的每个人提供个性化的虚拟助手服务。

    同时,结合舱内摄像头,提供驾驶员疲劳及注意力监测、舱内物体监控以及基于光线追踪技术与Omniverse Avatar技术创建视角交互功能。

    而更关键的是,基于下一代Ampere架构,英伟达的合作伙伴可以通过搭载单一平台和芯片来实现多种功能,包括座舱智能和自动驾驶,从而节省多平台工程开发费用。

    显然,英伟达和高通都在寻求相似的策略:“垄断”下一个整车数字底盘时代。要知道,在传统底盘关键的控制及执行细分赛道,博世、大陆、采埃孚等厂商也几乎是垄断市场份额。

    相比而言,Mobileye只能在智能驾驶一条赛道上“蒙眼狂奔”。实际上,对于车企的终端用户营销来说,英伟达、高通的消费市场品牌优势更加突出。

    对于Mobileye来说,尽最大可能保住并争取更大的ADAS市场份额,同时,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布局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不管是输出方案还是运营),才有机会不被“淘汰”。

    以去年Mobileye联合采埃孚拿到丰田的ADAS大单为例,目前,15万元以下价位车型的辅助驾驶功能普及正在进入一个关键时间点。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度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15万元及以下新车上险量达到1120.11万辆,占全部新车比重超50%,同比保持小幅增长。而在ADAS(L0-L2)部分,这个价格区间的前装搭载率仅为19.73%,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

    实际上,除了Mobileye(背后的数家Tier1),博世、大陆以及数十家中国本土ADAS供应商都在争夺这个基数庞大的细分赛道。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开发成本是最终的胜出法宝。

    这将是一个极其残酷的竞争周期,甚至是价格的血拼。而Mobileye寻求继续强化中国本土的研发支持能力,实际上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凸显紧迫性。

    而对于自动驾驶,Mobileye公司首席执行官Amnon Shashua去年表示,“我们还有四五年时间。”他认为,自动驾驶系统的成本只有下降到几千美元左右,才可以快速进入个人消费市场。一旦实现,该公司有机会抢到下一个制高点。

    除此之外,Mobileye还计划向其他公司提供4D成像雷达和激光雷达,从而开辟新的收入来源。这是该公司应对当下芯片市场白热化竞争做出的战略调整,力图扭转一部分客户转而选择英伟达或者高通带来的不利局面。

    在这场残酷的大战下,最终的“王者之位”到底会花落谁家?时间会给我们答案。至少到目前为止,高通和英伟达两家在手的订单价值都已经超过80亿美元。和Mobileye相比,增速更快。

    次阅读
    评论
    3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3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